惡之花選

惡之花選

《惡之花選》是198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夏爾.波德萊爾。

基本介紹

  • 作者:(法) 夏爾.波德萊爾
  • 譯者:錢春綺
  • 頁數:231
  • 定價:1.05元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7
  • 裝幀:平
  • 副標題:外國名詩
  • 叢書:  外國名詩
  • 統一書號:10019-4077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卷奇詩,一部心史,一本血淚之書。
惡之為花,其色艷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俏而詭,其格高而幽。它綻開在地獄的邊緣。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惡之花》經過多年的蓄積、磨礪,終於出現在巴黎的書店裡。
《惡之花》(1857)是波德萊爾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創新之一在於他描寫了大城市的醜惡現象。在他筆下,巴黎風光是陰暗而神秘的,吸引詩人注目的是被社會拋棄的窮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橫陳街頭的女屍。波德萊爾描寫醜和醜惡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他認為醜中有美。與浪漫派認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滿和諧、優美的觀點相反,他主張“自然是醜惡的”,自然事物是“可厭惡的”,罪惡“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為的,善也是人為的;惡存在於人的心中,就像醜存在於世界的中心一樣。他認為應該寫醜,從中“發掘惡中之美”,表現“惡中的精神騷動”。波德萊爾在描繪人的精神狀態時往往運用醜惡的意象。以《憂鬱之四》為例,詩中出現的意象全部是醜的:鍋蓋、黑光、潮濕的牢獄、膽怯的蝙蝠、腐爛的天花板、鐵窗護條、卑污的蜘蛛、蛛網、遊蕩的鬼怪、長列柩車、黑旗。這些令人噁心的、醜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紛至沓來,充塞全詩,它們顯示了“精神的騷動”。總之,波德萊爾以醜為美,化醜為美,在美學上具有創新意義。這種美學觀點是20世紀現代派文學遵循的原則之一。
創新之二在於展示了個人的苦悶心理,寫出了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悲慘命運。在詩歌中表現青年的這種心態,是別開生面的。浪漫派詩歌表現愛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獨、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層意識方面僅僅是開始。波德萊爾從更高的意義上來理解憂鬱,他認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憂鬱是《惡之花》要表達的最強音。從整部詩集來看,詩人寫的是人在社會中的壓抑處境。憂鬱像魔鬼一樣糾纏著詩人。忱郁是對現實生活不滿而產生的病態情感,也反映了小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命運不濟,尋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悲觀絕望的心境,正如詩集初版時廣告的說明和評論所說的:《惡之花》“在於勾畫現代青年的精神騷動史”,“表現現代青年的激動和憂愁”。
《惡之花》分為“憂鬱與理想”、“巴黎即景”、“酒、“惡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憂鬱與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二。在這一部分里,詩人耐心而無情地描寫和剖析自己的雙重靈魂,表現出自己為擺脫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純潔,試圖在美的世界裡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個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尋求愛,但一再受到愛情的欺騙;他向天使祈求歡樂、青春和幸福,企圖從菸草和音樂中得到安慰,但陰森醜惡的幻象和糾纏人心的愁苦始終籠罩著他,使他的痛苦有增無減。
波德萊爾有一套詩歌理論,運用到《惡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詩指出了不同感覺之間有通感:“香味、顏色和聲音在交相呼應。”隨後詩歌作了具體的闡發,表明一切感覺是相通的。在其他詩歌中,波德萊爾提出詩歌應該同別的藝術相通(《燈塔》、《面具》)。波德萊爾認為通感是一種“聯想的魔法”,屬於“創作的隱蔽法則”,藝術家由此能夠深入到藝術的更高級的殿堂。雨果稱讚波德萊爾“創造了新的顫慄”。
他主張運用“藝術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運用的是象徵手法:以具體意象去表現抽象觀念,其含義是豐富的、複雜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筆下,時間死亡偶然羞恥憤怒仇恨……都擬人化了,也就是運用了象徵手法。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詩人需要發揮想像:“想像是真實的母后。”波德萊爾將想像看作各種才能的母后,認為是天才的主要品質,能把抽象的精神現象和各種概念以具體的意象傳達出來。
惡之花》以其大膽直率得罪了當局,其怪誕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觸怒了保守勢力,結果招致了一場激烈的圍攻。波德萊爾被指控為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上了法庭,最後被迫刪去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詩”:《累斯博斯》、《入地獄的女子》、《首飾》、《忘川》、《致大喜過望的少婦》、《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後, 《惡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詩再版,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書的主題是惡及圍繞著惡 所展開的善惡關係。惡指的不但是邪惡,而且還有憂鬱、痛苦和病態之意,花則可以理解為善與美。波德萊爾破除了千百年來的善惡觀,以獨特的視角來觀察惡,認為惡具有雙重性,它既有邪惡的一面,又散發著一種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蝕和侵害人類,另一方面又充滿了挑戰和反抗精神,激勵人們與自身的懶惰和社會的不公作鬥爭,所以波德萊爾對惡既痛恨又讚美,既恐懼又嚮往。他生活在惡中,但又力圖不讓惡所吞噬,而是用批評的眼光正視惡、剖析惡。如果說它是病態之花,邪惡的花,那是說它所生長的環境是病態的、邪惡的。波德萊爾從基督教的“原罪”說出發,認為“一切美的、高貴的東西都是人謀的結果”,“善始終是人為的產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惡中去挖掘。採擷惡之花就是在惡中挖掘希望,從惡中引出道德的教訓來。

作者介紹

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是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者,也被視作現代派的奠基人,他最主要的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歐洲出版的最具影響的詩集之一。
1821年4月9日,波德萊爾生於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萊爾晚年與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務於神職,後來在參議院任職,他在詩歌繪畫方面頗有才能,其在波德萊爾幼年時代就給予了他良好的藝術薰陶。波德萊爾六歲那年,父親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親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復辟後,波德萊爾的繼父上校奧皮克調職至里昂,波德萊爾進入當地的一所私立學校學習,其十五歲時轉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學(Lycée Louis-le-Grand)學習。在這個時期,波德萊爾開始顯示出其在詩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詩作卻不為導師所認同,得到的評價是在這些詩作中顯示了一些不屬於他年齡的墮落品質。1839年,由於波德萊爾堅持庇護一名同學而被學校開除。 1840年,十九歲的波德萊爾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區,結識文學界的朋友,為一家報紙供稿。次年,被其放蕩的生活惹怒的奧皮克將繼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並希望艱苦的航行能夠改造波德萊爾。1842年2月,波德萊爾於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這次通往東方的旅程令波德萊爾產生無數的幻想,並成為其後來一些作品的創作源泉。4月,波德萊爾繼承了先父的遺產,開始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肴、華服美女以及鴉片迷藥在波德萊爾的詩歌中畫出了一抹奇異的蒼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萊爾開始寫作後來收錄在《惡之花》中部分的詩歌。由於他不節制的揮霍,他的家人於1844年指定了一名監護人管理波德萊爾的財產,按月撥給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萊爾企圖自殺。1846年,波德萊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詩歌、小說、文論和翻譯,其中大部分的詩歌於1857年首次結集為《惡之花》出版。令波德萊爾最初聞名於巴黎文壇的並不是他的詩歌,而是他的文學評論:《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1848年,法國巴黎工人學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萊爾在期間十分積極,並與朋友一起創辦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這份刊物僅維持了兩天,6月23日,波德萊爾參與了六月起義的巷戰。在波德萊爾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的作家是愛倫·坡,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間,波德萊爾堅持翻譯坡的作品。 《惡之花》出版後不久,因為“有礙公共道德及風化”等罪名,法庭處以波德萊爾三百法郎的罰款,並勒令從詩集中刪除六首主要的詩,當時的法國文壇對此事件的看法一分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萊爾一邊,偉大文豪雨果寫信給波德萊爾讚揚《惡之花》。1861年,《惡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詩外,並加入新詩35首。同年12月,波德萊爾被提名為法蘭西院士候選人,波德萊爾於次年2月拒絕。 1862年,詩人首次發病,三年後病情惡化,1866年在比利時參觀教堂時突然出現失語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狀,回巴黎後住進迪瓦爾博士的療養院,1867年8月31日,波德萊爾病逝,享年4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