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縣

惠農縣

惠農縣地域總面積963平方公里。海拔1275——2436米。1995年,全縣人口6鄉3鎮,總人口73866人,其中農業人口62346人占總人口的84.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7人。有漢、回、滿、蒙古、土家、壯、苗、藏、侗、畲、維吾爾、撒拉12個民族。其中漢族5.94萬人,回族1.43萬人。2004年與石嘴山區合併成立惠農區,該縣撤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惠農縣
  • 行政區類別:縣城
  • 所屬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 下轄地區:6鄉3鎮
  • 政府駐地:馬家灣鎮
  • 電話區號:0952
  • 郵政區碼:753600
  • 面積:963平方公里
  • 人口:76665人
  • 方言蘭銀官話-銀吳片-石嘴山話-惠農話(惠農小片)
  • 氣候條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羅家園子、省嵬城西夏遺址、高廟湖、萬畝紅柳園
  • 車牌代碼:寧B
簡介,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與資源,自然氣候,經濟概況,文化教育,體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簡介

惠農縣地處鄂爾多斯台塊與阿拉善台塊之間,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北端。東頻滔滔黃河,與內蒙古自治區額托克旗及寧夏陶樂縣隔河相望;西依巍巍賀蘭山,與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和石炭井區相鄰;南與寧夏平羅縣接壤;北與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及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相連。惠農縣屬大陸性氣候,春旱升溫快,夏季晝夜溫差大,秋季天高氣爽,冬冷降雪少。1978年中共十一屆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落實,惠農的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連年豐收,農、林、牧、副、漁等各業興旺。
該縣地域總面積963平方公里。海拔1275——2436米。截止2003年,全縣人口6鄉3鎮,總人口7666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402人,有漢、回、滿、蒙古、土家、壯、苗、藏、侗、畲、維吾爾、東鄉,撒拉13個民族。其中漢族61110人,占總人口數的79.71%;回族15422人,占總人口數的20.1%;其他少數民族133人,占總人口的0.2%。

建制沿革

春秋 惠農區境為狄、戎雜居的遊牧之地,未劃入中央集權統治。

秦 統一六國後為北地郡轄。

漢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區境屬北地郡廉縣(治今平羅縣下廟鄉西南)轄。不久,歸屬朔方郡。

三國西晉區境先後為匈奴、羌、鮮卑等少數民族所據,復為遊牧之地。

東晉十六國 區境先後為前趙(匈奴族)、後趙(羯)、前秦(氐)、後秦(羌)、夏(匈奴)各族政權所控制。
南北朝太和初 區境屬靈州普樂郡。北周(557年至581年)區境屬懷遠縣。
隋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屬廣閏縣;仁壽元年(601年),為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閏為靈武縣;至楊廣大業年間,區境又屬靈武郡。
唐 唐前期區境屬靈州都督府;安史之亂前後,屬朔方道節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區境屬定遠軍,後定遠軍升為縣;景福二年(893年)升為州,名警州。
五代 區境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所控制,為靈州節度使轄區。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將警州降為威肅軍;
北宋 屬陝西路靈州定遠鎮所轄。至道年間(995年至997年)改為威遠軍。
西夏區境歸定州省嵬所轄。
元 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路(今銀川市)定州。
明 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長城後(在今紅果子地區),河西北長城以北地區為蒙古部落所據。區境被蒙古部落控制。嘉靖三十年(1551年),區境此時屬寧夏衛平虜守御千戶所。
清 屬甘肅省寧夏府平虜守御千戶轄。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平羅縣,區境屬平羅縣轄。雍正四年(1726年),屬寧夏衛寶豐縣(治平羅縣寶豐鎮)轄。雍正七年(1729年),區境為市口堡屬寶豐縣。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因地震寶豐縣毀而併入平羅。光緒年間(1908年)前,石嘴山設鎮。
中華民國民國初 區境屬甘肅省寧夏道(先後改為朔方道、寧夏道、寧夏行政區)。民國18年(1929年)寧夏建省,民國30年(1941年),劃平羅縣的王全口、高莊、惠北、靈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區設定惠農縣,隸屬寧夏省轄。地域即為現惠農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4日惠農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黨政機關駐寶豐鎮,屬寧夏省轄。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與甘肅省合併,設銀川專署,屬甘肅省銀川專署管轄。10月,縣黨政機關遷至黃渠橋。1958年9月銀川專署撤銷,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1960年3月,在惠農縣的基礎上成立石嘴山市,惠農縣撤銷。
1950年2月,經寧夏省人民政府批准,惠農縣改劃為6個區,27個鄉,187個行政村。4月,又將6個區改劃為5個區27個鄉,168個行政村。同年,又將全縣的168個行政村劃為171個行政村。
1951年1月,寧夏省政府批准,將黃渠橋、石嘴山、寶豐3鎮定為城市地區。1952年3月,寧夏省政府將惠農縣定為丁一等縣。同時將全縣27個鄉改劃為5個區34個鄉。1953年全縣進行調整,轄5個區,34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4年3月,經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在原第二區、第五區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寶豐回族自治區、靈沙回族自治區,將原四區改為二區,一、三區不動,原各區所轄鄉不變,共5區34鄉。同年4月,惠農縣村建制,調整為225個村。10月15日,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會“撤區並鄉”的指示,惠農縣撤區並鄉,全縣轄2個回族自治區、24個鄉。
1956年2月,全縣調整,將小鄉合併大鄉,全縣轄15個鄉,231個行政村。同年8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寶豐、靈沙兩個相當區級的回族自治區撤銷,建立惠北、靈沙、寶豐、禮和4個回族鄉。又將石嘴山、黃渠橋2個鄉改建為2個鄉級鎮。全縣轄2個鎮,13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7年1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同意,石嘴山鎮由鄉級鎮改劃為區級鎮。10月25日,將外西河鄉與燕子墩鄉合併為燕子墩鄉,東永固鄉與渠中鄉合併為渠中鄉。全縣轄2鎮11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8年8月,撤銷黃渠橋鎮,保留石嘴山鎮,撤銷鄉的建置,建立3個農村人民公社,全縣轄1鎮3個人民公社。1鎮3個人民公社為:石嘴山鎮,燈塔、五星、紅旗人民公社。11月3個人民公社分別改名為尾閘、黃渠橋、寶豐人民公社。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決定“設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黃渠橋、燕子墩、渠中、寶豐、禮和、廟台、尾閘、下營子、黃渠拐子等10個鄉(鎮)劃為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國務院1960年議字10號檔案)。市政府機關駐石嘴山鎮(今惠農區北街)。
同年3月市成立時,鄉已改為人民公社,時轄一個區級鎮——石嘴山鎮和尾閘、寶豐、黃渠橋3個公社。4月,將鎮改設2個市轄區,套用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採取社、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做法,下轄30個居委會。北街公社(第一區)轄12個大隊(居民委員會),在新區(今河濱街)設管理區;南街公社(第二區)轄18個大隊(居民委員會),在石嘴山火車站設管理區。
1961年5月,將原3個公社調整分置為8個公社:尾閘、下營子、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寶豐、廟台、禮和。1962年5月,將2個區合併為城區,下設6個街道辦事處:南街、北街、工人新村、火車站、鋼廠、新市區。
1963年,將大武口鎮(今石炭井)劃歸市轄,城區合併為4個辦事處:南街、北街、火車站、河濱區。是年6月,將國營園藝場改為園藝公社,將黃渠橋、寶豐兩公社劃歸平羅縣,將大武口公社劃入。時有1區(城區)1鎮(大武口鎮)和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廟台、禮和、園藝、大武口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改設大武口。1970年,在石炭井設區。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駐尾閘公社。轄8個公社和“五七”農場、農林牧場。時有3區(城區、石炭井區、郊區)1鎮(大武口鎮)。1971年,郊區撤銷,各公社仍由市直轄。
1975年12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改由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遷駐大武口。石嘴山改設石嘴山市二區。下設南街、北街、火車站、河濱街四個辦事處。下轄28個居委會,同時轄園藝公社。1979年1月,將園藝公社交郊區,1987年6月,將園藝鄉的一村子劃撥石嘴山區稱沿環村。1981年4月,石嘴山市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
1976年12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市轄區,轄6個公社、32個大隊、235個生產隊。6個公社為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禮和、廟台。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將大武口、園藝公社劃歸為郊區管轄。轄8個公社,36個大隊、253個小隊。設定石嘴山市郊區,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
1983年6月,郊區農村人民公社全部實行政社分開,將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小隊更名為村民小組。全郊區轄8個鄉,63個村,351個村民小組。
1987年6月,惠農縣恢復建置,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大武口鄉大部分劃屬大武口區,園藝鄉安樂橋以東,三排以西地區劃屬石嘴山區,全縣轄7鄉48個村,303個村民小組。
1988年底,增置馬家灣鎮,轄惠東、惠西兩個居委會和馬家灣子、中渠、西渠3個村民委員會。
1988年底,增置馬家灣鎮,轄惠東、惠西兩個居委會和馬家灣子、中渠、西渠3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轄惠農縣和石嘴山區及平羅縣的寶豐、黃渠橋、高莊、靈沙、惠北5個鄉鎮和石炭井區的部分地區。
1994年,將園藝鄉更改名為園藝鎮,全縣轄2鎮6鄉。
1995年7月23日,在紅果子地區增設紅果子鎮,全縣轄3鎮6鄉。
2002年9月,根據石嘴山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實施,惠農縣將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管轄。
2003年7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3]年78號檔案,批准惠農縣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惠農縣轄三鄉兩鎮,即禮和鄉、廟台鄉、燕子墩鄉、紅果子鎮、尾閘鎮。(7月18日,尾閘鄉更名為尾閘鎮)。
2004年1月30日,寧政發[2004]7號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的通知》,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成立惠農區。4月,石嘴山市惠農區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紅果子鎮 轄4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惠東、惠西、紅果子、長城;馬家灣村、下營子村、上營子村、寶馬村、五渠村。
尾閘鎮 轄1個居委會、轄6個村委會:民安佳苑社區;尾閘村、和平村、團結村、下莊子村、聚寶村、西河橋村。
園藝鎮 轄6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橋東、吉運、靜安、靜寧、惠民、水韻名都;安樂橋村、園藝村、底埂村。
廟台鄉 轄7個村委會:省悟村、寇家橋村、靜安村、李崗村、東永固村、通風村、樂土嶺村。
禮和鄉 轄7個村委會:永平村、星火村、銀河村、紅柳崗村、紅柴梁村、禮和村、沿河村。
燕子墩鄉 轄10個村委會:燕子墩村、外西河村、汪家莊村、上寶閘村、路家營村、簡泉村、黃渠拐子村、蛟龍口村、西永固村、雁窩池村。

地理環境與資源

石嘴山市惠農縣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北與內蒙古烏海市接壤,是寧夏的北大門,距首府銀川市80公里,區域面積1254平方公里。東經106.70°-106.80°,北緯39.20°-39.30°。
地質地貌:
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沖積平原三個單元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約1300米,相對落差約200米。 賀蘭山脈雄峙西北,為區境天然屏障。黃河沖積平原為銀川平原北部極端。
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
自然資源:境內賀蘭山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個礦藏寶庫。已探明資源有煤炭、矽石、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白銀、鐵礦、 燧石、雲母、方解石、水晶、長石、石英岩等2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約為12.4億噸,低硫粉塵少,燃燒值高,具有煤種全、媒質好、熱量高、灰分低的特點,有很高的工業和民用價值;;粘土地質儲量2081萬噸,石灰岩儲量5億噸,白雲岩儲量527萬噸;矽石資源儲量13億噸,矽石的二氧化矽平均含量達98%,是生產矽系產品的主要原料,區內地域廣闊平坦,日照時間長,發展光伏產業產業鏈前景廣闊。賀蘭山290處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萬立方米,泉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水質甘甜清爽。
土地資源:全縣土壤面積88.87萬畝,在冊耕地12.7萬畝,可墾荒地26萬畝。黃河穿境而過,黃河水為灌區主要水源。引黃主幹渠有惠農渠、官四渠、昌潤區、滂渠、第二農場渠、惠農農場渠,總輸水能力23立方米/秒,年總灌溉引水量2.06億立方米。90年代,在黃河西岸興建禮和揚水站,在賀蘭山東麓王全溝興建截潛流工程,全縣總引水量達2.4億立方米。主幹溝有第三、第五、第六、第七排水溝。並以主幹溝渠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排灌系統。機井、暗管排水工程配套。
氣候資源:惠農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宜於各類作物生長。
生物資源:惠農縣黃河濕地綿延30公里長,面積約10.7萬畝,其中天然紅柳林5萬畝,野生動物資源59科236種,植物資源62科268種。
全縣森林面積2.34萬畝,森林覆蓋率1.6%。林木資源有楊、松、柳、柏、沙棗、蘋果、梨等20多種,零星植樹保存量341萬株。天然草原2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8%,有荒漠草原、旱灌叢、草甸、鹽生、水生、沙生6類生物植被,81科318屬665種野生植物,其中牧草8類9組150餘種。麻黃、甘草等藥用植物量大質優,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賀蘭山丁香及四合木等系國家重點保護的稀有植物。
野生動物資源有4個群,其中鳥類115種,哺乳類動物51種,黑鸛等16種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惠農區境內賀蘭山探明的原煤儲量在17.7億噸以上。煤炭、矽石、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白銀、鐵礦、燧石、雲母、方解石、水晶、長石、石英岩等20多種礦產資源品質好、儲量大。賀蘭山290處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 萬立方米,水質甘甜,泉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自然概況:惠農區位於北緯39.2度,東經106.8度,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衝擊平原三部分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1300米。屬於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為141 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83.65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70%,居寧夏之首,太陽總輻射值全年為6027兆焦耳/平方米。
人居環境:老城區擴建和濱河新區、黃金水岸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型宜居城市凸顯特色。全區森林面積18.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2%,其中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24.6%,人均公共綠地4.94平方米。轄區內的沉陷區地質生態園、七彩園、石嘴子公園、萬畝紅柳園、羅家園、惠澤湖、高廟湖、銀善湖、興惠湖、緊緊與母親河-黃河相繞,富有生機的生態園林城市初具規模;商業、教育、醫療、就業體系完善,總面積5.44平方公里的宜居濱河新區已建成。

自然氣候

惠農縣屬大陸性氣候,春旱升溫快,夏季晝夜溫差大,秋季天高氣爽,冬冷降雪少。年平均氣溫8.2℃,年降水量243.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443.5毫米。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日照率70%,太陽輻射年總量145.48千卡/平方厘米,積溫有效性高。全年無霜期144——165天,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

經濟概況

1978年中共十一屆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落實,惠農的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連年豐收,農、林、牧、副、漁等各業興旺。主要盛產小麥玉米油料甜菜瓜果蔬菜等農作物,產量高,品質好,現已成為銀北商品糧生產基地。
惠農縣煤炭陶瓷等工業歷史悠久。至80年代,已形成了以煤炭開採及加工、冶煉、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1995年,全縣有20多個國有及集體企業,近千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鄉鎮企業和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671萬元。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產業不斷加強和改善。110和109國道、包蘭鐵路橫貫全縣,石(嘴山)大(武口)公路、下(營子)簡(泉)公路、紅(果子)禮(和)公路縱橫交錯。全縣有郵電局(所)3個,桿路總長62公里,郵路總長310公里,3500門程控電話連通海內外。石嘴山電廠和大武口電廠的充足電力,為發展工農業和各項事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化教育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縣普及了初等教育。有中學9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42所。有教職工1031名,中學在校學生4786名,國小在校學生6734名。農民教育、民族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發展,1989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普及初等教育縣和基本掃除文盲縣,1994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認為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縣。文化廣播事業發展迅速。全縣有新華書店1座,文化館1座,鄉文化站8個,電影院2座,農村放映隊8個,縣級廣播站1個,鄉級廣播放大站8個,電視台1個。文化、宣傳部門堅持常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娛樂活動。文學藝術創作活躍。蒐集、挖掘、整理出一批文物資料和事物,重點保護了一批文物。

體育事業

體育事業以學校為基礎,堅持全面的訓練,在自治區和石嘴山市歷次運動會上取得了好成績。1987年恢復縣制以來共獲金牌28枚,銀牌23枚,銅牌25枚。回民中學木球隊在1985年自治區運動會上榮獲金牌,並與昱年代表自治區出席在新疆舉行的少數民族運動會。禮和學區永平國小的足球受到國家體委的表彰獎勵。農民腳踏車比賽歷年都取得好成績,80年代以來,先後為自治區輸送腳踏車運動員19名。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全縣有各類衛生機構16個,其中縣級醫院1個,中心衛生院2個,鄉鎮(場)衛生院9個,門診部1個,衛生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所1個,衛生技術人員199人。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歷史文化

惠農,源自雍正皇帝為惠農渠欽定的名字,包含施惠於民的涵義。近代,“石嘴子”(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成為商賈雲集的“水旱碼頭”聞名中國西北乃至歐洲,“十大洋行”鑄就了“金羊毛”的傳奇。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長城雄關、賀蘭岩畫、羅家園勝景等人文古蹟,完美地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融為一體。

風景名勝

寧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西夏文化、岩畫文化神秘而璀璨,回族文化、絲路文化悠久而厚重,黃河文化、邊塞文化、大漠文化奇絕而豪放。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古老的黃河文明,這些獨具民族特點的文化都是得天獨厚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資源。
惠農縣古代為遊牧之地,也是北方遊牧民族覬覦中原的關口,南達甘、陝,北往內蒙古,東渡黃河至鄂爾多斯高原,西越賀蘭山進入阿拉善草原。這裡是商賈雲集、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的地區,是寧夏工業的發祥地。走進惠農區,猶如走在歷史之中,你能真正感受邊塞的意義。
賀蘭山在石嘴山留下了許多關口,那是通往阿拉善大草原的主要通道,而東隅是廣闊的鄂爾多斯大草原,乃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重要分界,也是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相互爭奪的戰略要地。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多在市境內設亭障,築關隘,建城池,駐軍卒。到了明王朝,其戰略意義更加顯著,明王朝投入大量的兵丁民夫修築長城。在惠農縣一帶,長城又叫“邊牆”。與長城相生相長的是城池與烽火台。因此在惠農,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座城池遺蹟,大者叫堡或營,小者叫障。如石城子、黑山營、哨馬營、臨山堡等。遺蹟保存尚好的有惠農下營子鄉的哨馬營、大武口溝口北側的石城子等。而烽火台處處皆是,或用黃土夯成,或用石塊堆砌。立其上,舉目而望,古邊塞之景呈現眼前,其滄桑與悲壯之情油然而生。
惠農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地理獨特。境內有眾多古老文化遺址和風景優美的獨特自然景觀,西夏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賀蘭山文化、儒佛道教文化和民族文化融乳交匯,大自然又為這裡點綴了一處處美好的景色。西夏遺址、長城雄關、賀蘭山岩畫記載著古老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奇山怪石和峽谷瀑布構成了賀蘭山獨特的西部景觀;黃河濕地和萬畝紅柳園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奇異景色;省嵬古城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向人們揭示了這片古老土地的蒼桑歷史;珍稀植物和古生物化石又向人們揭示了惠農區在遠古時期的氣候環境;觀光工業和生態農業又形成了惠農新的旅遊靚麗風景。
目前,惠農區境內已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景點,隨著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這些旅遊資源將會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開發和觀光旅遊。惠農區內的西夏省嵬城、清代哨馬營古城堡遺址、明代古長城遺址,還有沉澱億萬年的古生物化石,這些歷史文化遺址,對於研究惠農區、石嘴山市乃至寧夏燦爛的歷史文化和人文自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區境內還有大自然饋贈的自然景觀和觀光景觀,黃河流經全境約60公里,一望無垠的紅柳林,沿黃河一線形成一道天然的護岸屏障和林海奇觀,已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最佳選擇之地;活化石“四合木”集中成片生長在區境內黃河岸邊的麻黃溝一帶,構成了西北乃至中國獨特的四合木生長區,為研究植物進化和觀賞提供了寶貴的物種;紅果子瀑布、白虎洞和王泉溝、樹林溝,又為我們展示了大西北的神韻和賀蘭山峽谷瀑布的奧秘和奇山怪石的驚人美妙;葡萄園、枸杞園和羅家園,又是惠農區獨具特色的生態休閒觀光旅遊資源,其面積之大,品種之多,景色之美,已成為近年遊客的首選目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