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水利局

惠民縣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是魯西北較大的農業縣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民縣水利局
  • 釋義:政府部門
  • 地點:惠民縣
  • 國家:中國
機構簡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水文氣象,河流水系,社會經濟概況,區域規劃概況,現任領導,

機構簡介

全縣總面積1364.7平方公里。2009年末,擁有耕地面積129.61萬畝,其中灌溉面積100.32萬畝;總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4萬人。本縣南臨黃河,中部有徒駭河、土馬沙河橫穿境內,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和較完整的防洪除澇體系。本縣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沛,自然條件適宜,水利條件得天獨厚。因此,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二、三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

地理位置

惠民縣位於山東省會——濟南以東120km,居黃河下游北岸,南臨黃河與鄒平、高青縣相望,北靠陽信,東臨濱州市府駐地濱城區,西與商河、濟陽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至117°49′,北緯37°6′至37°35′之間。南北長度51公里,東西長度46.5公里,總面積1364.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惠民縣地屬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8~20.7m(黃海高程系,下同)。平均地面高程一般在12m,地面坡度為1/5000~1/10000之間。地貌有平地、坡、崗、窪地等交錯分布,其中以緩平坡地面積最大,占全縣總面積的50%;決口扇形地占23.7%;窪地占10.3%;河灘高地占16%。由於坡地和決口扇形地及窪地交錯分布,窪地地面坡降緩,而且有沙崗阻隔,不利於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因此,易澇易鹼。

水文地質

惠民縣屬黃河沖積平原,在地質構造上屬於華北陸台的下坳地帶,由於歷史上黃河的遷徙、泛濫,大量泥沙沉積、填充,地質結構鬆散(地表層為透水層,中層為含水層,下層為隔水層),對儲藏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由於受地質構造、沉積環境等複雜條件的影響,含水層的分布規律為:從水平方向看,淡鹹水交錯分布,尤其以徒駭河以北更為明顯;在垂直方向上,水質變化為淡—鹹—淡型三層結構和鹹—淡型二層結構。全縣以三層結構為主,淺層淡水底界面埋深10~40m,面積905.7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的2/3。因此說,縣內淺層淡水分布較廣,水質較好,但近幾年有部分區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據水質分析資料,地下水化學類型為氯化物鉀鈉型,其礦化度為2.12-6.10g/l,PH值7.20-7.40,總硬度27.97-101.30(德國度)。

水文氣象

1、降水:惠民縣的降水特點是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據惠民縣氣象局統計資料分析,本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3.1mm,其中汛期(7、8、9月份)降水量為373.7mm,占年降水量的63%,灌溉期(3、4、5、6、11月份)降水量為119.4mm,占年降水量的27%。最大年降水量107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276.2mm(1989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9倍,降水變率較大。
2、蒸發:惠民縣多年平均蒸發量1222.5mm,最大年蒸發量1608mm(1955年),最小年蒸發量883.6mm(1964年)。
3、氣溫:惠民縣多年平均氣溫12.38℃,一月份最低,多年平均-3.4℃,七月份最高,多年平均26.3℃。
4、光照、風向、風速、無霜期及凍土層:惠民縣多年平均光照時數2640.4小時。風向以西南風為主,冬季西北風和東北風較多。多年平均風速3.1m/s,平均最大風速16.8m/s,歷年最大風速19.5m/s(1997年8月20日)。多年平均無霜期184天。多年平均凍土深35cm,最大凍土深50cm。

河流水系

1、排水體系
惠民縣的河流均為過境河流,有黃河、徒駭河、土馬沙河,依次由南向北排開橫貫全縣東西。其中黃河在縣境最南部,過境長度47公里,河底高出背河地面2~3m,雖造成了一定的防洪壓力,但為引黃灌溉創造了有利條件。
惠民縣水系分為徒駭河水系、沙河水系和勾盤河(該河在本縣北臨陽信縣境內)水系。徒駭河和沙河橫穿東西,把本縣基本分成對等的三大塊。黃河以北、徒駭河以南為徒駭河水系,徒駭河以北、沙河以南為沙河水系,沙河以北為勾盤河水系。
徒駭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流經長度45.2公里,設計排澇流量817m3/s,防洪流量1257 m3/s,縣內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占全縣版圖面積的67%。近幾年來,由於上游縣市大量向河內排污,該河水質多數已超IV類水。
土馬沙河流經全縣六個鄉鎮,境內長度41.5公里,設計排澇流量160 m3/s,設計防洪流量268 m3/s。縣內流域面積507.25平方公里,由於污染嚴重,多數水質超過Ⅳ類水。
全縣控制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排水乾溝21條,總長399.57公里。
2 、灌溉體系
全縣灌溉工程均屬引黃灌區控制範圍,按水源條件及提水設備可分為引黃灌溉、引河灌溉、井渠結合灌溉,走的是以引黃(河)為主、井渠結合、以井保豐、黃河水內河水地下水聯合調度的路子:引黃為主,灌區邊緣及高地片井渠結合,靠河則河,各分灌區結合部存在復灌現象。
惠民縣境內有簸箕李、白龍灣、大崔、歸仁等四個引黃灌區,總設計灌溉面積112.5萬畝(全縣耕地總面積為112.73萬畝),其中簸箕李引黃灌區分配給惠民縣的灌溉引水流量30m/秒,設計灌溉面積58.5萬畝;白龍灣引黃灌區設計引水流量20m/秒,設計灌溉面積35萬畝;大崔引黃灌區設計引水流量6m/秒,設計灌溉面積9萬畝;歸仁引黃灌區設計引水流量10m/秒,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共有乾、支渠合計長237km,形成了較好的灌溉渠系。
截止到2008年底,全縣現有電機井4240眼,配套4240眼,主要分布在井渠結合區,是抗旱保豐的主要保障,配套動力33920千瓦,單井出水量40~50m/小時,機井控制面積42.4萬畝。

社會經濟概況

1、惠民縣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農、林、牧、漁業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基礎,發展潛力大;農業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兼種穀子、大豆;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為主,兼種芝麻等。工業生產在基礎差、起步晚的情況下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以紡織、地毯、繩網、食品、機械、造紙、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惠民縣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4個鄉鎮,1282個行政村,全縣總面積1364.7 km2,總人口6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4萬人,2008年末耕地面積112.7325萬畝,複種指數1.6以上。
全縣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5.8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同期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9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4.4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2.4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8:54.3:26.9調整為17.9:51.5:30.6。第三產業所占比例提高了3.7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16694元。
全縣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332.7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39.39億元,第二產業總產值207.96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85.43億元。一、二、三產業產值結構比例為11.84:62.49:25.67。
2、財政收支情況和農民人均純收入:
財政收入快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財政增收奠定了基礎。2008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7.73億元,增長146.1%。其中:兩稅收入完成7.69億元,增長177.67%。2008年共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56億元,增長66.5%,增幅居全市第1位。支出穩定增長,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地方財政支出7.38億元,增長12.40%。
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107元,較上年增加441元,增長9.4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40元,增長20.51%。
3、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穩定增長,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9.3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3%。其中,農業24.80億元,增長6.48%;林業0.69億元,增長50%;畜牧業11.48億元,增長36.99%;漁業1.22億元,比上年減少32.97%。各行業產值中,農業占63.59%,比上年降低了3.0個百分點;林業占1.77%,比上年提高了0.45個百分點;畜牧業占29.44%,比上年提高了5.5個百分點;漁業占3.13%,比上年降低了2.07個百分點。主要農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名優、特、新品種不斷增加。2008年全縣蔬菜生產初步形成“精稀特優”格局,無公害蔬菜生產取得新突破,食用菌生產仍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全年已發展“三園面積”20008公頃。其中,果園面積3893公頃,菜園面積(含瓜類)12999公頃,桑園面積3116公頃。塑膠大棚20872個,較上年減少了9567個。
惠民縣為傳統農業大縣,是全國糧食棉花生產基地縣,農作物以小麥、玉m、棉花、大豆、花生為主。經過近幾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桑、菌、果、菜、牧、漁各個產業進一步膨脹。農作物一般以兩年三作和一年兩作為主,複種指數1.58以上,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面積各約占耕地面積的50%。2008年,糧食播種面積107.598萬畝,糧食總產量49.91萬噸;油料播種面積3.465萬畝,總產量0.69萬噸;棉花播種面積40.578萬畝,總產量3.25萬噸;桑園面積4.674萬畝,桑蠶產繭0.3萬噸;果園面積19.5萬畝,林果總產12.3萬噸;菜園面積19.5萬畝,蔬菜總產81萬噸;肉類總產量4.45萬噸;水產品總產2.2萬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9億元。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8年全縣農村用電量12212萬千瓦時,增長35.36%,地膜覆蓋面積3.57萬公頃,農村設施建設發生較大變化,在全部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柏油路、通有線電視的基礎上,通汽車、通自來水村的比重明顯提高。年末通汽車村1146個,占98.4%;通電話戶數10.81萬戶,同上年持平,自來水受益村達到1012個,比重達到87%。
4、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情況:
全縣交通動輸生產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繼2006年12月惠青黃河大橋建成通車,黃河二橋的籌建工作進展順利,全縣基本形成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客車”,形成了以220國道、239、249、永莘路等3條省道為主框架,以縣道為依託,鄉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2008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115.1km,其中國道37.1km,省道154.7km,縣道149.5km,鄉道371.8km,村道1402km。
電力、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科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全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自然災害情況
惠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但同時又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多年來各種自然災害一直是制約我縣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各種自然災害有加重發生的趨勢,我縣經常出現的氣象災害有:旱澇、冰雹、大風、乾熱風、低溫連陰雨、霜凍等。
旱澇災害對我縣農業生產危害最為嚴重,是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其中旱災危害面積最大,發生最頻繁。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a、旱澇災害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生命財產損失;b、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入河泥沙增多;c、有些影響將是長期積累和潛在性的,其後果無法估計。
6、農業生產現狀
惠民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縣,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國家及省等上級加大了對小型農田水利的投資力度,我縣的農田水利工程配套節水改造、農業標準糧田及良種繁育項目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及土地沙化治理項目、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得到了迅猛發展,農業種植結構得到了近一步調整更加趨於合理,水資源的緊張狀況得到了緩解。農田水利工程有了長足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區域規劃概況

1、黃河三角州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2008年山東省政府出台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濱州市全部納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按照規劃,黃河三角洲開發被賦予兩項使命:對外承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機遇,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對內依託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城市圈,支撐山東全省可持續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發展規劃,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發展高效、生態水利的目標,建設成“科學的供水水網、完整的排水水網、合理的蓄水水網、優良的城市水網、和諧的生態水網”五大水網,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理念,以人為本、科學規劃、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開發保護兼顧,繼續加強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以水利的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按照惠民縣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發展規劃要求,惠民縣水利發展的目標是:建設“科學的供水水網、完整的排水水網、合理的蓄水水網、優良的城市水網、高效生態水網”五大水網,實現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最佳化配置,達到供水安全,旱能澆、澇能排,水生態環境優美的效果。惠民縣水利具體規劃是防洪規劃標準是5年一遇防洪標準、非城區河道20年一遇,城市防洪50年一遇,且確保日降雨150mm不成災,200mm無大災。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8%、工業供水保證率達到95%。按照惠民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發展規劃的要求,我縣將在進行徒駭河和土馬沙河綜合治理,開展溝盤河流域、沙河流域、徒駭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引黃灌區節水工程,蓄水工程,惠民縣“一河三海”水庫新建工程等。
2、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水利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建設“科學的供水水網、完整的排水水網、合理的蓄水水網、優良的城市水網、和諧的生態水網”五大水網,實現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最佳化配置,達到供水安全,旱能澆、澇能排,水生態環境優美的效果。具體內容包括供水、節水、農田水利、防洪減災、水資源保護、生態建設及水利信息化建設等目標。
按照有關要求,惠民縣確定本規劃現狀水平年為2008年,近期規划水平年為2015,遠期規划水平年為2020年。其中水資源保障目標:2008年水資源總量現狀為4.22億m;2015年達到4.62億m;2020年水資源總量達到4.7億m。防洪減災目標:2008年現狀年縣域內河道及各項水利工程防洪除澇水平為25年一遇;2015年達到30年一遇;2020年達到50年一遇。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徒駭河、土馬沙河、幸福河、護城河以及13條跨鄉鎮排澇乾溝。上述河道溝渠主要作用是負擔惠民縣的灌溉防汛任務。本次規劃後,其主要功能除防洪除澇功能外,通過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使其具有綠化景觀構成、市民休閒遊憩、城市特色形成等多重功能,同時突出濱水景觀特色,形成最適宜生活居住的環境景觀帶,把溝渠沿岸建設成為園林式,集、休閒遊憩、公共活動、文化娛樂、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景觀豐富的現代濱河風景遊覽帶。目前,由於部分河道受上游排污的影響,河道水質出現惡化現象,必須加大水環境整治力度,實現污水達標排放。2015年實現河道水質有所改善,水質達到Ⅲ類水水質標準,2020年實現河道水質明顯改善,水質達到Ⅱ類水水質標準,形成流域生態良性循環的宜居環境。以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為目標,形成地表水與地下水、當地水與外流域調水、城鄉供水、農田灌溉與生態環境用水統一配置、聯合調度的綜合利用格局。地表水源工程包括徒駭河丁家道口橡膠壩建設、惠民縣沙河哨馬張橡膠壩蓄水工程、 蓄水閘新建及維修改造工程。惠民縣“一河三海”水庫新建工程:建設“一河三海”水庫中,“一河”指“護城河”,“三海”指的是翁城海、大王營海、塘坊街海。陳集水庫及淨水廠建設、孫武湖維修加固工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白龍灣灌區、歸仁灌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惠民縣計畫分兩期解決剩餘23.14萬人的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一期工程是:2009年解決6.1萬人,預算總投資3355萬元;二期工程是2010-2013年解決17.04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預算總投資10224萬元。水利風景區建設:分別在我縣建立水庫型、城市河湖型、灌區型、河道性水利風景區。通過農業節水進行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徒駭河和土馬沙河綜合治理工程開展防洪減災工程規劃。水土保持生態建設:2009年到2020年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1.39 km2,將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初步治理一遍。改善灌溉面積37.7萬畝。
3、濱州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濱州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中提出經濟工作要求是搶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抓投入促增長,抓調整促轉型,抓統籌促協調,抓改革促開放,抓基礎促配套,抓民生促和諧,進一步最佳化發展布局,轉變發展方式,擴大發展規模,強化發展保障,精心打造“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糧豐林茂、北國江南”兩個品牌。
濱州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中指出,要搶抓重大發展機遇,強力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藍色經濟區規劃建設。抓好規劃落實落實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中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項目。修訂完成《濱州市藍色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做好國家和省藍色經濟區建設調研籌備,為爭取政策和項目奠定基礎。突出農業增產增收,加快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強農業發展支撐能力。加大6個大型灌區建設和節水改造力度,完善和提升供水保障和防洪減災能力。繼續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漁業資源修復等“十大”工程,改善漁業生產條件。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新建各類水利工程393項,新增蓄水能力3093萬立方米。
4、山東海河流域防洪規劃,半島流域防洪規劃
山東省海河流域南靠黃河,東臨渤海,西北以漳衛新河為界。流域面積29713km2。區內有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3條骨幹行洪除澇河道及相應支流309條,是海河流域澇鹼災害嚴重地區之一。海河流域中期規劃為2010年,遠景為2040年-2050年。其中水庫防洪工程:大型水庫按百年一遇設計,中型水庫按50年一遇設計。河道防洪工程:非骨幹河道近期防洪標準20年一遇,平原河道治理防洪標準與除澇標準的協調原則:3年一遇除澇與20年一遇防洪結合,3年一遇除澇與50年一遇防洪結合。山東半島流域防洪規劃:大型水庫按50年-100年一遇設計,中型水庫按50年一遇設計。大型河道近期按10 -20年一遇,遠期按20-50年一遇;除澇標準按5年一遇,一般河道及主要支流近期10年一遇,遠期按20年一遇;除澇標準按5年一遇。城市防洪工程:一般城市防洪標準按50 年一遇。

現任領導

局長:李愛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