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商業步行街

惠州商業步行街

惠州商業步行街是由市區老街改造葺飾而成。步行街包括中山西路、五四路和國慶路,全長1040米,1997年10月23日破土,1998年元月18日竣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州商業步行街
  • 全長:1040米
  • 破土時間:1997年10月23日
  • 竣工時間:1998年元月18日
簡介,國慶路由來,五四路由來,中山西路由來,交通,

簡介

當我們漫步在這一洋溢現代都市韻味的街道上時,追憶往昔,感慨萬千。與解放前比,這幾條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前,國慶路無路,稱下鵝湖(又稱下西湖邊)。湖水通過水門路的鐘樓亭下水關口,流出西枝江。鐘樓亭中間有拱門,內邊是一個約八九米長的涵洞,直通原打鐵行小街(現改為水門路),涵洞中長年有幾檔小販賣肉丸、豬腳粉、豆花、麻糊和湯圓等小食品。
惠州商業步行街

國慶路由來

清末民初,下鵝湖東面有很多間宗祠,如鐘家祠、余家祠、凌家祠和葉家祠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葉家祠,為明代工部尚書葉夢熊所建。宗祠造型宏偉,古式壯觀,建有石門樓,門面鑲刻“葉氏宗祠”四個大字的石匾,瓦桁樑柱雕黃色魚龍。
惠州商業步行街
下鵝湖有間大屋(今惠陽建築公司附近),門前嵌有“三世一品”的石匾,房屋又寬又深。屋前是下鵝湖,後邊是萬石坊(中山南),戰亂時被日寇燒毀。1939年在原址建起一間簡易平房開設茶居,專賣明火白果粥、油條、炒齋粉面和甜鹹包等低檔食品,老闆是湯榮,花名大肚臍,店號叫“榮記”(即現中山南郵電營業所)。後來老闆在後邊用葵竹搭個戲棚,聘請戲班演粵劇,很多居民觀看。
至解放前夕,下鵝湖兩旁房屋歷經多年戰亂後,大多被毀,唯獨下鵝湖西面還有兩幢大別墅。第一幢叫“湖園”(即現搬運公司商場),是粵軍將領饒靖寰的居室。園中種了不少花草果木,牆邊周圍種上竹子,中間一座大樓房,後門直通象嶺巷,面積近千平方米。饒的兒子饒不辱曾任澳門鏡湖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人大第六、七、八屆常委。第二幢別墅叫“雄園”,是葉仁雄(淡水人)的居家。他經營航運業,有飛鴻、飛鵬兩艘輪船,還開設一間專營進出口業的茂孚行,解放初期任惠州鎮商會會長。此房屋為一幢近300平方米的三層洋房,房頂有一露天的大天台,後門通象嶺巷,前門大院有很多花木和盆景,左邊金魚池,右邊水井,是一所幽雅清靜的居所。1950年清匪反霸期間,葉仁雄被錯劃為地主惡霸,“雄園”被政府沒收,後來作為市公安局辦公地址,60年代公安局在大院空地建起一座辦公大樓。1986年葉落實政策,1996年3月發還房屋。葉氏左鄰兩間房屋面積也很大,是原惠陽縣縣長任紹明的居屋。
下鵝湖兩旁民房多,商店少,1943年才在聯接打石街處開設了大公旅店和友緣影相館。1951年秋,惠州鎮人民政府動員全民參加義務勞動,填平下鵝湖。在楊鈞鎮長和李瑞柏副鎮長的帶動下,民眾熱情高漲,開展勞動競賽。當時四處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你追我趕,勞動場面非常壯觀。最令人注目的是藥業世寶堂工人胡海,布疋業怡順和工人陳慶濤和賣豬肉檔主張強等人,互相挑戰擔泥,本來每次挑一擔,最後他們增到每次挑四擔,全場鼓掌,被鎮府評為勞模。經日夜奮戰,終於在9月27日竣工,下鵝湖自此更名為國慶路。

五四路由來

上鵝湖(又稱上西湖邊),解放前湖兩邊沒有商店,湖中心有座孤洲叫“鵝嗉”,中間有個紅牆綠瓦的小涼亭;湖之南與下鵝湖相通,上下鵝湖之水可通向明月灣的“廉讓之間”拱橋,注入西湖,流出東江。民國初年,鵝湖之水很深很潔淨。1925年楊坤如被困城三年,四處城門關閉,居民還取鵝湖水飲用。1956年填平上鵝湖改為五四路,同年7月惠州鎮工商聯在李屋旁邊建立會址。旁邊後來又建設人民會場。
上鵝湖和下鵝湖連線處原有一條石拱橋,名“公卿”,1957年拆毀,填平路面。上鵝湖與環城西路連線處的“廉讓這間”拱橋,也同時被填平,改成路面。

中山西路由來

中山西路,原來是打石街和橫廊坊兩條街,民國時有很多中、小商戶,行業不少。米糧業有岐貞棧、盈豐、時和、勝記和、黃義隆、裕泰、長安、勝記恆、何其記等十多間;藥材業有百元堂、濟生堂、同濟堂、濟和堂、徐和堂、青草店和專制丹膏丸散的廖德安及一戶惠群西藥房;書文印刷業有建國、惠來、民眾、粵東和文聲書局;雜貨業有裕記、隆記宏、艷記、暢記等;百貨業有恆興和景記;生果業有明記、京記隆、合記、朱富記、林勝記等;菜館業(俗稱高樓館)有萃珍樓、萃珍華兩間;飲食業有翠月摟、小小茶居、李培記粉麵店、侯泰小食店,景記雲吞麵店和有爾益王老吉涼荼店;打鐵店有廣興隆、升記;木屐業有濤記、英記;其他還有惠光印衫店、西湖照相館、利隆爆竹店、祥綸鞋店、騰記鹹魚店、麗華理髮店、永祥打石店和梁亞安裁縫店等共約80戶。
這兩條街行業雖多,但大戶少。當時規模較大的算是岐貞棧米店,地處橫廊坊中心,面積200多平方米,由何石海獨資經營,資金多,僱工七八人,日銷白米十多擔。除銷售米糧外,還賣食油、煤油和釀酒等。該店設備齊全,有4副舂米碓,谷磨、鐵篩櫃各2架,糠篩、風櫃各1架,釀酒鍋1套,以及水池、芽灰池、穀倉、曬棚等。
文聲書局也較大,股東都是文教界人士,經營文具書籍和印刷業務,面積近200平方米,員工十七人。店設在橫廊坊,店鋪很長,橫通都市巷,內設機械印刷加工場。李子良任經理。
抗戰前,打石街中心有一所“大中國小”,由惠州教育界知名人士馮重熙和葉仲頤等創辦。惠城第一次滄陷時,該國小被日寇破壞而停辦。抗戰勝利後廣東省銀行在此設立惠陽支行,1950年改為工商銀行惠州市支行。
這兩條街的商店,過去都是磚瓦結構的平房,抗戰時被日寇多次轟炸和焚燒,多次重新修建,店屋高低懸殊。至解放前夕唯一保全下來的是名老中醫裘覲顏的祖屋,由明末裘家一位進士始建。該屋大門前有個大院落,內分三大棟,各棟大廳都有相對的四間長房,三個天井兩邊有長廊。第三棟後面兩旁建有一座二層高樓,分別用雕有花鳥的木板間成會客廳、大型書房、觀音樓。西邊還有個望湖樓,可瞭望西湖。最後有座大花園,後門通出由所巷。整座建築青磚砌牆,白石灰描邊。屋內屏風、粱柱、瓦棟、檐眉都精細雕塑鳥獸花兒,古色古香。大小廳房二十多間,總共達一千多平方米,可稱全城最大的庭院。五十年代,裘屋被西湖百貨大樓和惠陽地區百貨公司分別徵用改造,裘家人由惠州鎮房管所調房分配到府城大菜園居住。
橫廊坊(今中山西路東段),全部都是中小商店,沒有居屋。唯都市巷口有座無底“觀音樓”,30平方米左右。樓上安放一座金身觀音菩薩像,左邊石級上落。樓跨都市巷行人道,故稱無底觀音樓。該樓右鄰有間房屋,住有四個和尚,專為人家辦喪事做齋念佛。樓對面是基督教堂的浸信會。
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惠州鎮政府發動各單位和民眾參加義務勞動,日夜開工,每天24小時不停工,建設者輪流換班,苦戰幾個月後,把打石街、橫廊坊兩條8米多寬的沙石街,擴大為如今24米寬的中山西路。
改革開放後,上述幾條街的商店多次改造,已是今非昔比。店容街貌葺飾一新。

交通

公車
南壇(約 1 米):7路;8路;13路;15路;17路;18路;23路;24路;26路;27路;28路;32路;
汽車總站(約 2 米):5路;11路;14路;301路;303路;369路;388路;889路;
百花洲(約 308 米):2路;5路;7路;8路;10路;11路;13路;15路;17路;18路;19路;21路;24路;25路;301路;
平湖門(約 647 米):2路;5路;7路;8路;10路;11路;13路;15路;17路;18路;19路;21路;24路;25路。
軌道交通:
莞惠城軌-西湖東站(地下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