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應急理論

情緒應急理論

情緒應急理論認為,丘腦是情緒活動的中樞。在正常情況下,丘腦是由大腦皮質抑制的,但強烈的刺激可超越皮層的抑制而直接激活丘腦,產生情緒反應。對某種刺激習得的情緒反應是通過皮質實現的,刺激先傳到大腦皮質,根據記憶被認識,然後解除了對丘腦的情緒機制的抑制,使之發動情緒反應。情緒應急理論主要是坎農早期提出的丘腦說,後來發展為坎農-巴德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應急理論
  • 提出者:坎農
簡介,理論發展,

簡介

沃爾特·坎農(Walter.Cannon 1871-1945)美國生理心理學家,美國20世紀貢獻最大的生理學家之一,將X 射線用於生理學研究的第一人,鋇餐設計者,提出生物體“自穩態”理論。坎農對情緒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緒理論被稱為坎農―巴德學說。
坎農在研究內分泌學生理學的過程中,作出了對心理學具有意義的幾項發現。其中關於情緒及其對消化過程的影響的研究特別重要。對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使他發現了在情緒、壓力和組織需要的影響下其他一些適應性生理變化。這些發現在其《痛、飢餓、恐懼和憤怒時的身體變化》一書中得以報告。該書對W.詹姆斯的情緒理論提出了批評。詹姆斯-蘭格理論認為,生理反應先於情緒顯露,也就是說,如果心率加快或肌肉緊張等身體變化沒有發生,則情緒就不會出現。坎農的替代理論(現在稱之為坎農一巴德情緒說)認為,情緒是一種應急反應,這種反應使身體指向需要源,以便應付這種應急。坎農把下丘腦定義為情緒行動的控制中心,把腎上腺定義為壓力下身體能源的動員。坎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了外傷性休克的效應,並將其研究結果寫成《外傷性休克》(1935)一書。他發現了一種刺激心臟活動的激素,並將其命名為“交感素”。於是,其他一些有關自主神經系統的發現隨之而來,導致了他對“體內平衡”概念的系統闡釋。這一概念有力地影響了心理學和其他學科。

理論發展

坎農-巴德的情緒理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國生理學家W.B.坎農和P.巴德在批評詹姆斯-蘭格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情緒理論,主張丘腦在情緒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927 年,坎農提出了丘腦說,後得到巴德支持並加以擴充,故稱"坎巴兩氏情緒說"。
19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W. 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C.G.蘭格提出了詹姆斯-蘭格情緒學說。該學說基於情緒狀態與生理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繫,片面誇大了外周性變化對情緒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樞對情緒的作用。在他們看來,情緒似乎只是被那些內臟器官的變化所引起的機體感覺的總和而已。他們把產生情緒的原因歸之為外周性變化,這種理論稱為" 外周說"。
面對這種情況,1972年,坎農提出了丘腦說以批判詹姆斯-蘭格理論。坎農認為,如果身體就是情緒的原因,那么不同情緒應當有不同的內臟活動的變化。同樣,如果用實驗或其他方法(如服用藥物)引起內臟的變化,也應當有情緒反應;相反,如果除去內臟變化的感覺,就應當不再有情緒。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有力的反證。第一點,他指出,不同的情緒可以有同樣的內臟活動的變化,而同樣的內臟活動的變化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緒。例如,傷心和感激都能流淚;心跳加快可能是受驚,也可能是過分激動或生氣。第二點,他指出,脊髓高部位因意外事故切斷的病人失去了內臟感覺,但並未喪失情緒或情感。雖然有的病人報告情緒有所淡薄,但都還是有情緒的。
坎農通過實驗研究,證明了情緒不能使用生理變化的知覺來解釋:(1)完全分開貓的內臟器官與自主神經系統,然後把一隻狗呈現在貓的面前,結果貓仍會發生齜牙、怒叫等情緒反應,並不改變情緒行為。(2)同樣的內臟器官變化,發生於不同的情緒狀態。(3)內臟器官的其他構造感覺神經少,感受性不敏感。(4)內臟器官的變化太慢,不足以成為情緒的來源。(5)給一些成年被試注射適量的腎上腺素喚起類似恐怖時出現的許多生理變化,如:脈搏加快、手足發冷、四肢發抖、聲調顫動等等,但是均報告並不真正害怕或憤怒,不能體驗到情緒。基於上述研究,他認為,控制情緒的是中樞神經而不是周圍神經系統。
坎農又根據以下事實提出了情緒丘腦說:(1)切去腦皮層(丘腦保留)的動物表現過分的忿怒反應,丘腦切除,其反應則消失。(2)丘腦單側的傷害,會增加來自身體該側面的情緒成分。(3)對於人類,影響丘腦一邊的腫瘤會影響單側的情緒表現。(4)輕度的麻醉引起腦皮層對下級中樞控制的短暫傷害或疾病引起的永久傷害,發出自由而時常的流淚與笑的表情。他認為,當丘腦神經過程被激動起來時,專門性質的情緒才附加到簡單的感覺上。
坎農的理論強調腦的整合作用。情緒有主觀體驗和身體反應兩方面。這兩方面是在大腦中整合起來的。情緒狀態包含著大量的能量消耗,這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所耗費的。他著重指出,某些情緒是有機體對突然的具有危險性的情境的緊急反應。這種反應產生了自主神經系的交感部分的最強烈的活動。在他看來,交感神經支配的內臟活動是由於情緒性質的刺激使大腦皮質興奮了,大腦皮質的興奮解放了丘腦控制的機制。丘腦的活動產生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反饋到大腦皮質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另一方面,激活交感神經系統產生內臟的反應,由於兩方面神經衝動的互動作用產生情緒,然後才產生機體變化。情緒是先於外顯表現的。
這一理論說明引起情緒的刺激首先是被大腦皮質"知覺"的,然後由大腦皮質解放丘腦的活動(原來是被抑制的)。丘腦的活動回報給大腦皮質才有了情緒體驗。與此同時,丘腦下行的興奮激活了內臟的活動。這種情緒的體驗和內臟的活動似乎是平行的,而不是因果的關係。引起情緒的原因是大腦皮質對刺激性質的反應,其中暗示有"認知"的問題,當然也有對某些有害刺激的本能反應。
坎農-巴德情緒理論的根據是去大腦皮質的動物的情緒反應亢進,但也有否定的證據,即損毀丘腦後動物仍有情緒反應,損毀下丘腦則可清除動物的情緒反應。看來發動情緒的位置不完全在丘腦。這是坎農-巴德理論的不足之處。坎農的情緒論比詹姆斯-蘭格的情緒論確實前進了一步,他強調中樞神經系統在情緒活動中的作用是正確的。但是,他只看到丘腦的作用而忽視其他中樞部位,尤其對大腦的作用估計不足。因此,這一理論也不能全面地解釋情緒活動。
總的來說,坎農-巴德理論喚起了人們對丘腦的重要性的注意。他們還提出了一系列有說服力的、反對詹姆斯理論的論點,雖然這些論點後來受到了嚴肅的質疑,但至少引起了人們對情緒的神經生理方面的注意,並因此而成為這方面理論研究工作的先驅。
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證明,整合情緒衝動的重要中心是下丘腦。1954年,J.奧爾茲和P.米爾納用微電極進行"自我刺激"實驗,證明下下丘腦、邊緣系統及其臨近部位存在著"獎勵中樞"和"懲罰中樞"。目前一般認為,情緒的複雜生理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丘腦、邊緣系統、腦幹網狀結構的功能,大腦皮層調節情緒的進行,控制皮層下中樞的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