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7562216088。

基本介紹

  • 書名: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
  • 頁數:398頁
  •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內容簡介,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2版 (2000年3月1日) 叢書名: 文學理論批評建設叢書 平裝: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2216088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中,紫華同志對悲劇主體、悲劇衝突、悲劇美感都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進行了有說服力的論證。他提出,悲劇性並非僅指善良美好的人物的毀滅,事實上,善惡美醜的人都可以是悲劇人物。他從認識論角度對悲劇主體陷入悲劇的主觀動因進行了探索,發現了悲劇主體往往都具有這樣的普遍性的規律性的審美特徵:主體動機與行為結果完全悖反;主體陷於無從選擇的“兩難”絕境中。他列舉大量歷史與悲劇藝術作品中的悲劇人物進行了證明。此外,紫華同志指明了,過去對於悲劇性範疇在理解上出現的混亂的原因在於沒有較準確地界定崇高性、英雄性、悲劇性範疇之間的區別,而往往把英雄性等同於悲劇性。應該說,這些見解是正確的,也是較深刻的。我感到紫華同志這本書寫得紮實,它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具有方法論上的新穎性和啟發性。

目錄

文學理論批評建設叢書總序
題記
導論悲劇性·悲劇精神·民族意識
第一章 悲劇性——生命的本質
一、人類悲劇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二、對反生命反悲劇理論的批判
第二章 悲劇人物——超越中的毀滅者
一、超越——個體悲劇的主觀根源
二、悲劇性超越中的善惡與美醜
三、悲劇性超越中的審美價值
第三章 揚棄——社會發展的悲劇性
一、悲劇性是歷史發展的辯證法
二、歷史人物的悲劇性發微
第四章 從認識論看悲劇主體的審美特徵
一、悲劇性現象所顯示的主體一般性特徵
二、從認識論看主體動機與結果完全悖反之奧秘
三、從原型批評看俄狄浦斯之謎
四、從認識論看陷於“兩難”的悲劇主體的思想特徵
第五章 決定民族悲劇觀念的諸因素
一、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對民族悲劇精神的影響
二、生命的基本態度對民族悲劇精神的影響
三、民族的命運觀和宗教意識對民族悲劇精神的影響
四、嚴酷的倫理規範對民族悲劇精神的影響
五、政體形式和嚴酷統治對民族悲劇精神的影響
第六章 希臘民族的悲劇精神和悲劇藝術
一、地理環境的挑戰對希臘民族性格的影響
二、民族成分的構成對希臘民族精神的影響
三、政體結構形式對希臘民族精神的影響
四、鬆散的倫理規範對弘揚希臘民族自由抗爭精神的作用
五、希臘民族對生命的態度給予民族悲劇精神的影響
六、希臘民族理性主義精神對悲劇精神的影響
七、希臘藝術悲劇的特點及成就
第七章 希伯來民族精神中的非悲劇性
一、希伯來民族精神的特點
二、宗教信仰中的屈從與妥協精神導致希伯來民族精神的非悲劇性
三、希伯來民族悲劇精神的獨特顯現
第八章 印度民族精神與藝術的非悲劇性
一、寬容性與容納性--印度文化多樣化統一的整體構架的基礎
二、從政體形式和社會變革看印度民族精神的非悲劇性
三、宗教意識對印度民族精神非悲劇性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四、兩大史詩的悲劇性特徵
第九章 中華民族的悲劇精神及藝術悲劇
一、從開拓走向停滯的總趨勢對民族精神的影響
二、宗法血緣倫理規範對民族悲劇精神的淡化作用
三、古典人生哲學對民族悲劇精神的消極影響
四、中華民族對宗教的態度
五、嚴酷的封建專制政體對民族悲劇精神的壓製作用
六、中國傳統悲劇藝術的美學特徵和模式
七、“五四”悲劇精神與悲劇藝術的美學特徵
八、當代中國悲劇性文學作品的民族性格
第十章 黑色幽默:20世紀西方悲劇創作的新趨向
一、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悲劇觀念轉向的思想背景
二、黑色幽默審美思想的哲學基礎
三、黑色幽默與荒謬
四、黑色幽默對傳統悲劇的消解
五、黑色幽默對傳統喜劇的消解
後記
再版後記
參考書目

序言

本叢書的作者們是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及相關專業的中青年教師,他們聚合在一起,撰寫這一套叢書,其整體構想是,以文學批評論為中心,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探討在世紀轉換時期文學理論的變革、更新。
關於文藝學研究的改革和開拓,早已為國內高校中文系教師以及教育界以外的學術同行所充分重視,並且已經有許多成果問世。粗略地說,人們的努力是在兩個方向上,一是從一個個具體學科問題入手,諸如形象思維問題、悲劇問題、形式美問題、典型問題、文學語言的功能與性質問題……尋求新的看法、新的結論,而在此種尋求過程中間調整或改變舊的學科思維習性和思維方式,鍛制新的研究方法;一是設計新的文藝學理論體系,包括確立新的邏輯起點、新的核心概念,重組基本範疇與命題。顯然,後一種工作難度要大得多。我一直覺得,從事這種工作的時機還遠不成熟,因為,它還缺乏強有力的哲學的支持,還有待一系列重大學科問題的突破性進展作基礎。眼前,我們的文藝理論界甚至沒有一個迥異於古代的與西方的、為大家共同接受並在理解上少有歧義的。

後記

本書出版不覺已逾十年,本書居然還受到了讀者的歡迎。現在已有不少的著作把本書列為寫作的參考書,也有不少學者的論文引用本書中的論點,我以為這就是本書能夠給予社會的微薄奉獻。近年來,我曾多次受邀給武漢和國內的一些高校講《悲劇美學》。華中理工大學主辦的《人文講壇》還將我的演講稿《悲劇精神與人生態度》收入了《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一書中,得以廣泛流傳。本書幾年前就已脫銷,至今還有讀者來信,要求我幫忙購買,有的讀者還希望我贈送此書,還有熱心的青年朋友上門索取。面對他們的熱情和真誠,不得已,我把留作紀念的十來本書也陸續分送給了讀者,現在手中僅剩兩本,其中一本還作為再版時修改的依據。我感謝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王先霈教授支持本書再版,並收入他所主編的《文學理論批評建設叢書》中,感謝文科編輯室主任陳昌恆教授對本書再版的支持。

文摘

例如,安提戈涅必須在血親情感、倫理習俗同法律之中作出嚴峻的選擇,並因這種選擇而毀滅。安德羅瑪克必須在自己貞潔和兒子生命中作出選擇;程嬰必須在忠臣趙氏的遺孤和自己親子之間,實際上也是在忠仁和血親情感中作出選擇;梁山伯祝英台和羅米歐朱麗葉一樣,必須在愛情與家族名譽、利益之間作出可怕的選擇;高乃依的《熙德》中女主人公施曼娜必須在愛情和殺父之恨之間作出選擇等等。中國悲劇主體大多是弱小人物,因而也是被動地捲入“兩難”命運之中而毀滅的居多。這一特徵也是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中外古今的生活中和藝術中都有大量的這類悲劇性人物。
第二,悲劇衝突不同於通常的社會衝突。悲劇衝突是生命的、思想的、意志的生與死的搏鬥,不可避免,不容退讓。它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的特殊性:其一,悲劇衝突是指形成悲劇矛盾的諸方都以消滅掉、否定掉對方的生命、思想、意志的存在為目的,因此,悲劇衝突以其尖銳性、殘酷性著稱。其二,悲劇性衝突都直接導向苦難與毀滅,直接引起主體或他人靈魂的痛苦情緒,產生驚心動魄的震撼效果。所以,由悲劇衝突導致的悲劇性結局,不應當是矛盾的調和,不應當是平靜的美滿與和諧,而只能是苦難與毀滅。可以認為,任何調和或外力促成的和諧都是反悲劇性的,反悲劇精神的,悖理的。例如古希臘悲劇中的機械降神,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中的國王干預,中國悲劇中的大團圓結局都只能是對悲劇精神的淡化。
現在,我們或許可以對美學悲劇性作這樣的界定:
美學悲劇性是指主體為了實現對自身現實的超越,或為了抗拒外力的摧殘而陷入尖銳的衝突之中,他們往往處於無從選擇的“兩難”或“動機與結果完全悖反”的災難里,但是面對災難他們敢於殊死抗爭,不惜以生命作為代價去超越苦難和死亡,從而顯示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體自身的精神風貌和超人的意志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