悛

悛,形聲。本義:停止,止息;後悔做過某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悛
  • 讀音:quān
  • 解釋1:停止,止息
  • 解釋2:悔改;改變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讀音】quān
〈動〉
【解釋】
1,
同本義 [stop]
悛,止也。——《說文》
長惡不悛。——《左傳·隱公六年》
康猶不悛。——《左傳·成公十三年》
其有悛乎?——《國語》
2,悔改;改變。 [change;repent]
悛,更也。——《廣雅·釋詁三》
為是悛而止。——《左傳·昭公九年》
過而不悛。——《韓非子·難四》
詞性變化
悛 quān
〈形〉
1,悔改的[repentant]
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書·泰誓上》
宱子無辭,亦無悛容。——《左傳·襄公七年》
又如:怙惡不悛,指堅持作惡,不肯悔改。亦作“諱惡不悛”、“怙惡不改”。悛志(悔改之意);悛改(後悔而改過);悛心(悔改之心);悛革(悔改);悛悟(悔悟);悛悔(悔改;悔悟);悛容(悔改的表情);悛移(悔改);悛惕(悔悟戒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此緣切《集韻》逡緣切,𠀤音詮。《說文》止也。《廣韻》攺也。《周語》其有悛乎。
次也。《左傳·哀三年》外內以悛。
《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倫切,音逡。義同。
《集韻》須倫切,音荀。與恂同。《說文》信心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