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蟎皮炎

恙蟎又稱“砂蟎”、“砂虱”。屬蜘蛛綱,蟎目,恙蟎科,是蟎類中最大的一組,我國已經發現350多種,多分布在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地區。恙蟎生活史分卵、幼蟲、稚蟲、成蟲四個時期。危害人和動物的主要是幼蟲,常在夏秋溫暖潮濕的季節聚集一處,棲居哺乳動物身上吸血。在我國主要是紅恙蟎及地里纖恙蟎,喜歡寄生在鼠的耳郭內刺吸鼠血,故又稱為“鼠蟎皮炎”。臨床表現為初次出現不癢的紅色丘疹,頂端有小水皰或膿皰,淋巴結腫大有壓痛,除引起皮損外,還能引起恙蟲熱。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恙蟎僅幼蟲吸血,幼蟲寄生於哺乳動物和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動物,有時也侵襲人。當宿主在孳生地停留時,幼蟲被宿主的氣味所吸引,先以螯肢爪刺入皮膚再注入唾液,分解和液化宿主的上皮細胞及組織,吸附宿主的組織液、淋巴液和血液,引起蛋白凝固壞死,形成一條吸管,稱之為“莖口”。在吸血時不換部位或更換宿主,可在宿主體內停留40~72小時,也有長達10日者。

臨床表現

恙蟎叮咬後的症狀與恙蟎的種類、人的衣著和機體的敏感性有密切聯繫。有的症狀很明顯,叮咬後皮膚有瘙癢和灼痛,局部出現黃豆至蠶豆大小腫性紅斑,中央有被咬的瘀點,有的可出現大片紅腫或水皰及全身性風團,皰破後露出鮮紅的糜爛面,並繼發感染。
恙蟲常叮咬小腿、腰部、後髮際、耳郭、腹股溝、外生殖器、肛門等處,其次是頭頸、胸、腹部。恙蟎的幼蟲叮咬皮膚除引起皮膚損害外,還能引起恙蟲熱,又稱恙蟲病或叢林斑疹傷寒,是寄生在鼠體內的幼蟲所帶的立克次體引起。稚蟲及成蟲僅能叮咬人,而不是恙蟲病的媒介。
在被咬處初次出現不癢的紅色丘疹,頂端有小水皰或膿皰,漸增至黃豆大,1~2日後頂端壞死結痂,稱為焦痂,有特徵性,周圍紅暈,痂下有小潰瘍但不化膿,附近淋巴結腫大有壓痛,1~2周后病人出現高熱、胃寒、頭昏、噁心、四肢酸痛、嗜睡等症狀。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病史及典型臨床表現可做出診斷。

治療

因恙蟎叮咬所致的皮炎,主要治療是消炎止癢,局部搽5%硫磺霜或1%酚爐甘石洗劑,嚴重者給予抗組胺藥。若感染恙蟲病出現全身症狀者,要組織搶救,除對症處理外,還應給予氯黴素或四環素等類藥物治療。

預防

保持環境衛生,消滅蟲害。清除雜草,堵塞鼠洞,捕殺老鼠,消滅恙蟎的孳生地。對溪流沿岸有雜草、有鼠洞的地方要噴灑0.5% γ-666溶液或0.2%敵敵畏,以殺滅恙蟎。在疫區的工作人員,皮膚上塗抹鄰苯二甲酸、二甲酯或硫化鉀溶液可預防恙蟲叮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