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寶卷

念寶卷,俗稱“念卷”或“唱卷”,在今甘肅河西地區農村廣為流傳,是深受廣大農民民眾喜愛的一種流行於民間的說唱文學藝術。念卷的時間不限,一般都在每年春節前後及農閒時節,特別在春節前夕至元宵節期間達到高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念寶卷
  • 外文名:Nian Baojuan
  • 類型:民間說唱文學
  • 屬於:甘肅
傳播方式,分類,流傳,發展,

傳播方式

寶卷的傳播主要是文字和口頭兩種形式,文字傳播不同於民間純屬口耳相傳的小曲小調、民歌民謠和傳說,它是一本本用文字記載的完整故事。口頭傳播俗稱“念卷”,也就是說唱寶卷內容,而念寶卷作為一種民間文化習俗和民間說唱文化藝術,恰恰是寶卷流傳最基本的方式。由於受佛教功德說的影響,人們就把抄、頌、藏寶卷作為一種積德行善之舉,競相傳抄,也正是在這樣的借抄、傳頌中,才使寶卷得以保存並流傳下來。
念寶卷不論在開頭、結尾,還是過渡、韻白結合、調子部分都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但又不受程式的限制,而又變化多樣。一般的開頭是:“××寶卷才展開,諸佛菩薩降臨來。天龍八部神歡喜,保佑大眾永無災。”這些唱詞內容主要是:點明寶卷名稱;宣揚佛教棄惡揚善,因果報應主旨;規勸人們認真聆聽寶卷內容,從中吸取教益,多多行善積德。演唱方式為一人唱,一人(或眾人)和,以烘托氣氛。和者稱為接卷,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韻文或吟完一首詩後,即接唱。接詞一般是固定的如“數落蓮花,蓮花落”、“南無阿彌陀佛”等,就如同歌曲中的襯詞襯腔。這樣的開局演唱形式,能使表演者與聽眾之間形成互動,營造熱烈的氣氛。這是念寶卷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其次是交待和介紹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主題內容,以後逐步展開情節。或朗、或誦、或說、或念、或唱、舉手點頭,變換表情,繪聲繪色的表演,加上生動的故事情節,足使聽者心馳神迷,如痴如醉,高興處捧腹大笑,心酸處女人們大都陪出些眼淚。

分類

念寶卷源頭是唐、五代俗講“講唱經文”及演佛經故事的變文嫡傳,由佛教俗講的發展而形成了河西佛教寶卷。河西寶卷在河西地區分布很廣,涉及20多個縣市,保存頗多,有據可查的有100多種。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五類:
一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如《烙碗計寶卷》《丁郎尋父寶卷》《蜜蜂計寶卷》等,這類寶卷數量很多,質量也好,是最基本的一類。
二是,來自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的,如《天仙配寶卷》《劈山救母寶卷》《張四姐大鬧東京寶卷》《何仙姑寶卷》等,這類寶卷基本上是從民間傳說故事中改編,神話色彩很濃,聽起來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強。
三是,表達歷史人物傳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寶卷》《康熙私訪山東寶卷》《包公寶卷》等。
四是,表述寓言和童話故事的,如《老鼠寶卷》《鸚哥寶卷》《義犬救主寶卷》等,這類寶卷最接近農民民眾的體裁,也是寶卷得以流傳的主要原因。
五是,記敘佛教活動的,如《唐王游地獄寶卷》《沈香救母寶卷》《劉全進瓜寶卷》等,它是河西寶卷的直接源頭。

流傳

河西地區流傳的寶卷,不僅種類多,內容也很有特色,寶卷內容多為抑惡揚善,既能興教化、勸操守,又能營造熱鬧氣氛,給人以情感愉悅或心靈感悟。農村民眾普遍把它當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標準,視為“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有的當它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及時雨;有的當它為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無私棒;有的當它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百寶經。有的家庭兒女不孝、媳婦不賢、家事不順、人丁不和,用“念寶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寶卷在河西人民民眾中根基之深、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可謂“之最”。
寶卷的韻文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還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韻律。當然,句數的多少還可以靈活的變化,最長者可以達30句,短者只有4句。韻文配以曲調,其曲調除保留了個別原有曲調外,大量使用的是當地民間曲調。據初步統計有20多種,常見的有蓮花落、打宮調、浪淘沙、哭五更等,這些曲調的使用,沒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據情節的發展靈活安排,內容的不同隨時轉化。常常給寶卷注入新鮮血液,使唱調常青不老,娓娓動聽。這樣,使整個寶卷從頭到尾,唱唱念念說說,說說念念唱唱,生動活潑。聽眾聚精會神,津津樂道,通宵達旦,興味十足。

發展

念唱寶卷作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託和文化娛樂形式,歷數百年而不衰,近幾年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報刊、雜誌、電視、電腦等現代傳媒的普及,人們娛樂消遣的方式日益豐富,念寶卷或聽寶卷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甚為傳唱。城區一些退休幹部和老人們處於懷舊之心,閒暇無事,小聚一起,念唱寶卷,其樂融融。但河西寶卷不僅是中國俗文學史的珍貴資料,而且是中國民俗文化史上的奇葩,作為文化人和文藝工作者應當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挖掘、整理、研究、搶救寶卷的職責,對其進行研究,加以整理,為河西地區通俗文學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提供詳實的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