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行動

快閃行動

“快閃行動”,又譯“聰明暴民”、“暴民”、“快閃暴走族”、“快閃族”、“聰明行動幫”等等。是新近在國際流行開的一種嬉皮行為,可視為一種短暫的行為藝術。

就是許多利用網路聯繫的人,通過簡訊或bbs約定一個指定的地點,在明確指定的時間同時做一個指定的不犯法卻很引人注意的動作,然後趕快走人。

快閃黨”活動策劃人大多數匿名,各地不同。開先河的是美國紐約文化工作者比爾,有的是純為搞笑,有的被視為社會或政治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快閃
  • 外文名:flash mob
名稱由來,產生背景,藝術特點,套用事例,

名稱由來

“快閃行動”其中的“閃”在閩南語中的意思是躲開、讓開。
快閃行動
據英語新造字和句子的網上字典顯示,“快閃黨”(flash mob)是group of people who gather in a usually predetermined location, perform some brief action, and then quickly disperse。意指一群人在預先約定的地點集合,進行簡短活動後迅速解散。
flash mob來自兩個相關用語。一個是flash crowd,意指一班人突然同時進入一個網站,通常是回響一些活動或宣布;另一個是smart mob,意指一班意見相同的人在無領袖下利用先進科技,例如手機、email和網站組織發起集會。

產生背景

2003年5月,位於美國紐約的曼哈頓,誕生了一個快閃暴走族,人們僅僅知道它最初的組織者名叫比爾(Bill)的“社會工作者”。
比爾為組織活動專門成立了一個叫“Mob Project(快閃計畫)”小組。
比爾在第一封致網友的信中表示,自己寫的這封信,並不能表明就是活動的組織者。他表示,在發動電子郵件之前就策劃好活動的人就可以擔當活動的組織者。活動應當由那些了解活動內容的人來組織。
他不承認自己是領袖,也不認為“快閃黨”可席捲全球,因為整個意念由嬉戲開始,有的是純為搞笑,有的被視為社會或政治活動。他形容參加者都是“莫名其妙的一夥”。
2014年6月16日,在cheesebikini網站一篇題為“Flash Mobs Take Manhattan”的文中出現了flash mob一詞。霍華德·萊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堪稱暴民運動的旗手,正是他在理論上前瞻性的推動,使得“快閃暴走族”這一運動成為席捲全球的風潮。

藝術特點

參加“快閃計畫”的人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請。沒有網站會對活動提供專門的信息,更不會在任何當地報紙上發布任何廣告。只是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相互進行邀請,同為虛擬世界的朋友,幾乎沒有人在現實生活中會相互熟知。“快閃黨”活動策劃人大多數匿名,各地不同。

套用事例

2014年8月,國家大劇院推出的“快閃行動”的一個花絮,位於北京王府井的東方新天地商場裡人頭攢動,人們正在欣賞國家大劇院送上的《乘著歌聲的翅膀》、《茉莉花》、《白米大豆花生》等現場合唱表演。
“快閃行動”是新近流行的時尚詞語,可視為一種行為藝術。“快閃行動”形式包括經典歌劇、合唱、交響樂等。與此同時,大劇院還利用微博、微信、網路頻道等新媒體傳播高雅藝術,手機觀眾戴上耳機,點擊大劇院官方微信就能欣賞到古典音樂。國家大劇院通過“快閃行動”讓高雅藝術更親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