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系列運載火箭

快舟系列運載火箭

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採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中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中國亟需的空間快速回響能力。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是世界首個星箭一體小型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

發展沿革,研發背景,中國快舟,系列型號,快舟一號,快舟二號,快舟一甲,

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美國空軍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回響”概念,主要用於軍事應急,當發生區域戰爭時,快速裝配出一顆衛星,同時,配套的快速運載火箭能夠應急地將其發射升空,保證從提出作戰需求到太空飛行器部署完畢,只需要幾天或幾周時間。
從1999 年概念的提出至今,美國在該領域已取得了許多進展,包括利用已有的退役或現役洲際飛彈改裝成為快速發射系統,如美國的米諾陶運載火箭。
美國《新聞周刊》曾描述這種衛星說,這是只有洗碗機那么大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具有“與筆記本類似的即插即用技術”
目前的大型衛星多由軍隊高層使用,用於滿足戰略需求,與此相比,快速應急衛星更能滿足戰術需求。在戰場上,連排一級都可以直接使用,甚至有可能出現單兵手持相關終端設備直接使用的場景。專家介紹說,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掌握這一技術,且已經趨向成熟——試驗型衛星發射完成,已經擁有業務型衛星。英國和法國研製的小衛星項目也有類似意圖。
俄羅斯就將自己退役或即將銷毀的多款洲際飛彈,如SS-18、SS-19 等,改裝成為運載火箭,並具備從地下發射井直接發射的能力。除了能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外,其本身就是太空快速發射系統的一部分。日本新型固體運載火箭“艾普斯龍”於2013 年9 月14 日成功發射,這對於日本來講就是其太空快速發射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只需要一周時間,發射成本不到3000 萬美元,就能完成一次發射工作,並將不同用途的小衛星送到太空實施潛在軍事任務。

中國快舟

“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採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中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中國亟需的空間快速回響能力。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是世界首個星箭一體小型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

系列型號

快舟一號

2013年9月25日,中國首次採用快舟固體小型運載火箭,以一車一箭車載機動發射方式,成功將快舟一號衛星發射升空。
快舟火箭是世界首個星箭一體小型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快舟一號衛星主要用於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這是軍工技術服務美麗中國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當“快舟一號”在酒泉發射成功,當時有媒體評論說,此舉標誌著中國搶在美國之前,成為首個完整發射星箭(衛星和火箭)一體化快速應急空間飛行器試驗的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快舟二號

2014年11月21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小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快舟二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快舟二號”衛星發射,“快舟任務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此次飛行試驗意義重大,是對快舟產品“快速回響”能力的實戰檢驗。
“快舟二號”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可實現快速集成、快速測試、快速發射;在國內首次採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中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中國亟需的空間快速回響能力。
‘快舟二號”是國家863計畫相應工程的收官之戰,關係著科研攻關、技術創新能否順利轉向工程化。“快舟”圓了航天科工10餘年來的快速發射衛星之夢,也培養出了撐起國家天空的新力量——中國第一支空間快速回響裝備研製隊伍。

快舟一甲

2017年1月9日12時1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小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靈巧視頻03星(吉林林業一號),同時搭載行雲試驗一號、凱盾一號兩顆立方體星。此次任務採用純商業發射契約組織形式,完全按市場行為運作,是快舟火箭的“商業第一單”,也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商業航天首發,標誌著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邁出新步伐。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
據介紹,快舟一號甲小型運載火箭是在快舟一號運載火箭基礎上適應性改進的一型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通用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接口,可為300公斤級及以下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發射成本低、準備周期短、保障條件少和快速集成、快速入軌等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