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廉亭

明成化年間,揭陽地美都下岡村東面,建有一座四柱涼亭,叫忠孝廉亭。

傳說當時下岡村有一挑八索的小商販,人稱為“八百足”,專賣胭脂水粉之類的婦女裝飾品,年近六十時,便停止經商,過著清淡自在的生活。他為人忠誠正直,樂於助人,鄉人甚為相敬。有一天,下岡樹來了一個也是專賣胭脂水粉的小販,大約六十有餘,自稱姓徐,因生意旺,忘了黃昏已近,只能在下岡村借宿。因徐商與“八百足”以前做過的生意相同,加之八百足好客,鄉人便指引到他家,八百足見有客人到來,熱情相邀,兩人見面如故,從“邏羅談到豬糟”,無所不談,八百足殷勤款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忠孝廉亭
  • 位置:揭陽地美都下岡村東面
發展歷史
八百狊原名黃奕漢,因為經商幾十年,賺了八百兩銀子便感到心滿意足,棄商閒住在家,並為左鄰右舍做點好事,因此鄉人便稱他為八百足。
這一夜徐過得愉快,對八百足清靜悠閒的生活很感興趣,特別是對八百足的為人更是深有好感。他回家以後仍念念不忘,思緒時常翻滾。他暗想自己與八百足非親非故,他卻如此相敬。他只賺了八百兩銀子就感到滿足,停操舊業,幫鄉民做些有益的事,受人讚揚,決定要學習八百足停止經商,安度晚年。但徐老似乎生來就必須乾到死的運神。他剛停了一個多月生意,便生起病來,再過一個多月就一命歸天了。臨終時他為報八百足一夜之指點,吩咐大兒子澤炳帶上三百兩銀子到下岡杜奉還八百足,稱是以前所借。這徐澤炳是鄉里有名的孝子,他遵父志帶上銀子交給八百足。八百足象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兩廂互推不讓,一個說先父有借,一個說並無此事,惹得許多人都前來觀看。這時剛好有一衙役路過於此,聽到此事也覺奇怪:天下人有不要錢的?覺得蹺蹊,便把兩人引入縣衙,稟告知縣。縣令黃光宗,系福建侯宮進士,他為官清正廉潔,一時也頗難決斷,因此把手一揮,將錢留下,命兩人各自回家。第二年,命人在下岡東面建造一個涼亭。
後來,人們為了表彰徐商、八百足、黃縣令三人,便於亭子上書寫“忠孝廉”三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