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偈

作品原文

忍辱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忍辱偈》
  • 創作年代:後梁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契此
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簡析

這是一首詩偈,表達了勸人忍辱寬容的哲理思想,給世人以人生啟迪。
在這首《忍辱偈》中,契此和尚告訴人們,為人心量要大,對他人過分的言行要學會寬容對待。即使對那些曾與自己結怨的冤家,也應當以寬容之心來對待,天長日久,那些冤家會從別人對他的寬容中幡然省悟,他們會對寬容他的人倍加尊敬。人只有不執著於人間的是非愛憎,才能在超越是非愛憎和仇敵和平共處之中悟道成佛。作者的另外一首詩偈云:“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表達的是同樣的忍辱寬容思想。在契此和尚看來,作為修行之人應當具備忍辱寬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這也是一種必備的基本修養。就如《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這兩句話是對契此和尚忍辱寬容思想的最好註解。其實,人們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夠不計個人恩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最終就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寬容。
這首《忍辱偈》言淺意深,並且音韻和諧,對仗工整,稱得上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作者簡介

契此
五代梁時遊方僧。號長汀子,明州奉化(今屬浙江寧波)人。他在江浙一帶化緣,出入市鎮鄉村,經常肩上背一個布袋並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稱布袋和尚。他乞食為生、餐風臥雪;性格樂觀恢諧、寬容大度、隨遇而安;能笑對一切欺辱羞罵,從來不計較別人也不報復別人,更不與人爭長論短。所以人們都非常喜歡他,稱他為“歡喜佛”。後梁末年,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前,圓寂前留下“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詩偈,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菩薩轉世。在佛教界曾流傳許多他作的詩偈和有關他的楹聯,其中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忍辱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