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漢語詞語)

忍讓(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刻章的忍讓兩字,古已有之。忍讓,是大智大勇的表現,它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局,著眼未來;忍讓,是一種美德,它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心靈去容納人,團結人,感化人。忍讓,是一種修養,它面對榮辱毀譽,不驚不喜,心靜如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忍讓
  • 外文名:be forbearing and conciliatory
  • 拼音:rěn ràng
  • 解釋:忍辱謙讓 
  • 引言:大智大勇的表現
  • 理論論據:忍耐能消彌一切災禍。
  • 標籤:詞語
釋義,引言,事實論據,理論論據,

釋義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魏尚書格言》:“恭謹忍讓,是居鄉之良法。”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六節:“ 西漢 前期,朝廷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對 匈奴 忍讓,企圖換取邊境的暫時安靜。”

引言

忍讓,是大智大勇的表現,它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局,著眼未來;忍讓,是一種美德,它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心靈去容納人,團結人,感化人。忍讓,是一種修養,它面對榮辱毀譽,不憂不喜,平靜如水。

事實論據

張良忍得兵書
張良,字子房。漢初功臣,與韓信、蕭何合稱“漢三傑”。祖父、父親原均是韓國宰相。韓被秦滅亡後,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據《史記·留候世家》記載:他有一次在下邳橋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喝令張良到橋下給他取鞋。張良非常生氣,但看他年邁,就忍著性子給老者取回鞋。可那老者又命張良給他穿上,張良又跪著替他穿好。老人一聲未謝,只是笑笑就走了。沒有走多遠,老人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孩子還不錯,可以教導,五日後天明時,在這裡和我會面。”張良點頭答應。
五日以後,天剛明,張良來到橋上,見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氣地指責張良失信,與老人約會不應遲到,並說:“再過五日早點來。”
五日後,雞剛啼鳴,張良就到橋上,可老人已站在橋上等他。老人轉身就走,生氣地說:“過五天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日,這一回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不久,老人來了,很高興,誇獎張良這一次沒有失約。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10年後就會得到驗證。13年後,我們會在濟北見面,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話,老人就走了。天明以後張良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相傳張良得此兵書,才幹大增,後來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六出奇計。
康熙隱忍除奸
康熙,即愛新覺羅·玄燁,清世祖第三子,他8歲登基。大權落入鰲拜之手。鰲拜專權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內。康熙強忍怒火,暗下決心,等待時機。平時裝著貪於玩耍,不問朝政。掩人耳目學習摔跤,實則親兵習武。鰲拜稱病不上朝,康熙登門慰問,表示誠意,目的是穩住對手,同時察看真情,探聽虛實。
康熙經過數年的準備,看條件成熟,便把鰲拜誘進宮中,將鰲拜及其爪牙一網打盡。此時康熙只有16歲。

理論論據

忍耐能消彌一切災禍。
[古羅馬]維吉爾《埃涅阿斯記》
不能改變的事,最好忍受。
[古羅馬]塞內加《書信集》
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尚書·周書·君陳》
忍事敵災星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明·薛宣《理學粹言》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結出的果實是甜美的。
[法]盧梭《愛彌爾》
忍一忍,讓一讓,千仇萬恨解一半。
中國諺語
不忍不耐,小事惹大。
中國諺語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忍耐和時間是我的勇士和英雄。
[俄]列夫·托爾斯泰《戰急與和平》
忍受嫵法忍受的事才是真正的堅忍。
日本諺語
人能忍受的事情之多,是難以相信的。
考伐爾斯卡《烏托邦》
能忍能讓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中國諺語
忍字頭上一把刀,忍得住來逞英豪。
中國諺語
沒有耐性的人是多么可憐!
[英]莎士比亞《奧賽羅
要輸得起自己,才贏得起別人。
中國諺語
有理讓三分,冤家也成親。
中國諺語
暫且忍耐一下,誹謗不會常存。真相是時間的產物,不久她會出頭為你辯誣。
[德]康德
犯而不較。
春秋·曾參
在急端來到眼前,最好隱忍,這樣溫和才能關閉糾紛之門。
[波斯]薩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