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遠: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滄桑

心遠: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滄桑

《心遠: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滄桑》以紀實文學的形式,通過對熊氏家族歷史的大量調查、採訪,以家族為線索,串聯了整箇中國現近代史的各個重大歷史節點,從獨特的角度呈現了歷史的面貌,結合中國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抒寫了江西南昌岡上鄉月池村熊氏家族百年樹人的艱苦歷程,其中有許許多多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心遠: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滄桑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67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熊光炯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241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心遠”一詞源於熊氏先賢熊禧祖創立的“心遠堂”。這個詞是意味深長的。教育就是立足當下,著眼於未來的。只有心存高遠的人,未來的路才會走得很遠。《心遠: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滄桑》與其說是寫熊氏家族,不如說是通過家族來折射我們的民族。

作者簡介

熊光炯,南昌月池熊家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曾為江西作家協會駐會專業作家。廣東省司法廳退休幹部。發表過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評論、雜文等數百萬字的作鼎。有七部作品結集出版。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熊氏家族源遠流長
第一節 黃帝子孫衍生了熊氏家族
第二節 屈原與熊氏血脈相連
第三節 先祖茝香先生的家風及其他
第四節 熊氏莊園的興衰記載了歲月的滄桑
第二章 興辦家族教育的先行者
第一節 亂世大先生熊育錫
第二節 第一位拜嚴復為師的人——追記熊氏教育世家的領路人熊元鍔先生
第三章 “正”字輩的諸公們
第一節 江南才子的風雨人生與詩文——回憶我的祖父熊冰先生
第二節 一位物理學教授兼詩人的掠影——熊秋思教授回憶熊正理先生
第三節 一代才子的悲愴人生——關於熊正瑾教授的愛情故事
第四章 幾位傑出的“大”字輩
第一節 一顆新星的隕滅之謎——清華大學英烈熊大縝的傳奇故事
第二節 歲月的波濤淹沒不了珍珠的光芒——記”人工珍珠養殖之父”熊大仁先生
第三節 太陽作為一顆恆星——記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熊大仁先生
第四節 一位一輩子從事“地下工作”的人——記“國家級勘察大師”熊大閱先生
第五章 我的父親和他的兄弟姐妹
第一節 父愛無疆的數學演繹一我的父親熊大楨先生紀事
第二節 九十風華常在憶——八姑熊大榮紀事
第三節 一介布衣慰平生——九姑熊大棠軼事
第四節 生命的爝火與知識分子的燃燒——心遠中學地下黨員熊大楞等人激情燃燒的人生
第六章 文韜武略方顯將軍本色——儒將熊光楷的人文情懷
第一節 兩代“海歸”的後人
第二節 軍事院校同學中的佼佼者
第三節 喜歡修文的武官
第四節 藏書,就是為了藏兵
第五節 “一味齋”茶話及其他
第七章 熊氏族人自述及相關文章
一、從育錫公墓地的毀建看時代滄桑
二、要留清白在人間
三、我的父親熊正琬先生二三事
四、小村莊為什麼出了這么多高級人才
五、錢學森、熊大紀七十年前在美國南加州的一件往事
六、抗戰時岡上月池人在陂頭的回憶
七、從袁河小城到南昌心遠
八、關於發蒙“吃墨蛋”的回憶
九、歷史與現實鑄就的夢想與輝煌
後記

後記

當筆者正準備寫後記的時候,6月8日,20{2年全國高考開始了。有九百一十五萬考生走進全國七千三百多個考點內的三十一萬個高考考場,進行一次人生的大拼搏。據說全國平均錄取率為百分之七十五,比去年又增加近三個百分點。今年是恢復高考三十五周年,與我1978年參加高考相比,錄取率真的是天壤之別。那時因為“文革”廢除高考,積壓了十年的高、國中各屆學生一起在那二三年里湧向了考場。高考真的成了一座擁擠不堪的“獨木橋”。而百里挑一或是千里挑一跳進北大“龍門”的態勢更是今非昔比。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大學文憑含金量不斷被稀釋,有越來越多的入放棄高考,轉而出國留學。近年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保持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高速增長,2012年將超四十三萬人。
熊氏家族子弟有多少人參加今年的高考,或是出國留學,已經無法統計。但是在求學方面,家族子弟總是不斷傳來一個又一個好訊息。留學生、碩士生、博士生越來越多了。有成就的人才也越來越多了,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碩士生就有四十一名。
家族先人對後裔子弟是充滿期待的。這一點從姓名的字輩排列可以看到。按照可以追溯到的家族字輩排列:“中、和、位、育,正、大、光、華,道、德、仁、義。”四個字就是四代入,四代同堂是一種福氣。每四個字可以組成一個詞,所以筆者用逗號分開,這它們都體現了家族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家族的“精、氣、神”。
據說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家族先入希望亂世結束、天下太平,為後輩子孫又擬定了四個字:“修、齊、治、平”。也就是《禮記·大學》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來家族的先人心存高遠,有治國平天下之志,而欲達此志的前提是“修身”,所謂“修身”就是接受教育。族人經過協商,又再往後擬定了十六個字:“詩、書、長、存.月、池、生、輝,坊、支、同、發,興、盛、永、昌。”從這十六個字來看,先人對後裔的繁榮昌盛是極有希冀的。
但是,傳統意義上的家族正在漸漸地消融,而字輩名稱則正在逐步消亡。起碼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已經有些“離經叛道”了。“光”字輩之後,按順序應該是“華”字輩,但子女真正取“華”字的少而又少,“道、德、仁、義”就更加鳳毛麟角了。
但字輩名稱不會影響後人對前輩血脈的傳承,包括文化教育血脈的傳承。本書因種種原故對“光”字輩以後的年輕一代熊氏後裔反映得比較少。如果再續寫熊氏家族後人的故事,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篇章。
對於熊氏家族而言,這部書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內容並不是反映整個家族的全貌,而是側重於反映家族教書育人的一面,所以絕大部分寫的是與教育有關的人和事。這是作者根據社會的需要、讀者的需要而做出的選擇。作者並不是著眼於為家族樹碑立傳.而是為社會、為民族、為教育與知識分子命運提供一種特殊視角的觀照。這當然就難免會有遺珠之憾。現在熊家一些突出的人物,比如擔任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的熊維平,擔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的熊大新,等等,本書都沒有寫到。
在一定程度上,這部書所記錄的只是一個家族前人的背影,而且是一個不完整的背影。受採訪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還有很多很多傑出人物沒有寫到。比如:
熊正琥(1898—1982),解放初期即為國家級專家、一級工程師,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戴著“右派”帽子還在擔任江西省公路局總工程師,指揮廬山登山公路的建設,1959年公路在中央廬山會議前竣工,他也隨即摘掉了“右派”帽子。
熊正論(1902—1991),1925年去美國留學八年,先後獲得文學學士、財經學士、金融學碩士學位。1935年回國後在上海交通大學等學院任教授。解放前後在教育界服務了長達五十五年之久,並連續擔任多屆重慶市政協委員、常委。
熊正□(1909—1991),1934年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研修,三年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毅然中斷學習回國,曾受聘為江西醫學專科學校教授、主任。1954年籌建南昌傳染病防治醫院,他擔任副院長、院長。熊正□老人晚年為熊氏家族資料的收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耗費了許多心血,曾經一個一個地郵寄信函詢問情況,編出了最早一本熊氏三大房源流家譜,為保存家族珍貴史料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大”字輩的還有很多人才,比如:留美農藝學碩士、北京農業大學教授、著名昆蟲學家熊大仕(1900年生.八十年代中期去世),熊氏家族“三大才女”之一、著名兒科醫生、農工民主黨湖南省委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熊婉樂(1921—1999),留美工商管理碩士,長期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對中國銀行海外資產的清理、建設管理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專家熊大純;還有熊育錫老人的長孫、服務江西水利工程近六十年的江西省水利建設公司總工程師、水電工程局總工程師熊大開(1916—2004)……等等。他們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本書未能一一講述,請親友們鑑諒。
本書得以順利採訪、寫作,並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要特別感謝一些人。
首先要感謝北京北電影視培訓中心的趙連城院長,他作為製片人將“心遠”學校創辦人熊育□先生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電視螢屏。在一定程度上,是《心遠》電視劇的拍攝帶動了本書的創作,在這裡謹表示衷心的謝意。
特別感謝熊氏家族的熱心人熊大閱先生、熊光建先生,兩位都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多年以來不遺餘力地收集整理熊氏家族的資料,主編了((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志》一書。這本書是我撰寫這部長篇紀實文學的重要依據。熊大閱先生是熊育錫老人的嫡孫,為恢復熊育錫的歷史真面目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才智。這兩人都是熊氏家族的活檔案,在我寫作過程給予了許多指教和幫助。而且還為本書親自撰寫文章,實在是難能可貴。
感謝我採訪過的所有熊家人,包括熊光楷上將,他將自己的一些著作簽名贈送給我,並介紹了許多藏書憶人的趣事,使我受益匪淺。因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得這部書能夠寫得真切、生動、感人、可讀.從而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其中一些人正在安度晚年,他們所提供的資料彌足珍貴,筆者祈願他們健康長壽。
還要感謝《江西教育期刊》社的薛農基先生,早在1991年,他還在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工作的時候,就發現並挖掘了熊育錫先生及熊氏家族的素材,編著了《熊育錫與月池熊氏——從家族到社會》一書。他從一個教育科學工作者的角度,做了當時熊家人想做而又不好做的工作。這本書第一次使熊育錫老人從“地下”走上了社會。此書也是我寫作時的重要參考。
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本書的粗疏錯誤之處也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熊光炯
2012年6月18日於廣州

序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就是樹人。教育一直是一個讓人焦慮的、嚼不爛的話題。在無數家長們的舌尖上,教育的酸甜苦辣澀是一言難盡的。筆者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咀嚼”了一下這個神聖的話題.確實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為我“咀嚼”的是我們南昌熊氏家族一百多年來興辦教育的滄桑歲月和人物.風雨和血淚打濕了這一段曾經被掩埋的歷史。就像一頭老牛反芻之後,既帶有幾分甘甜與溫飽,又帶有幾分淒楚與辛酸,但是擠出來給讀者的,卻希望是滋補的乳汁。
筆者是南昌岡上鄉月池熊家人,所在的家族是一個書香門弟,而我又出生於一個典型的教師家庭,家裡人幾乎全部都是從事教育工作。近年接觸到家族這個素材,驚訝地發現居然有這么多可圈可點的精彩人物和精彩故事。晚清時期,嚴復翻譯和發表了許多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著作,提出了“救國保種”、“救亡圖存”的口號,而根本的途徑就是興辦新式教育,提倡辦“新學”。熊家的一些先賢如我太公那一輩的熊育錫、熊元鍔等人拜嚴復為師,不遺餘力地宣傳和推行嚴復先生的主張,首先在家族裡辦起了新式學堂,後改名為心遠中學,成為了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私立名校之一。後來又追隨嚴復先生參與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復旦公學(復旦大學)的辦學工作。熊育□、熊元鍔先生為了實踐嚴復的教育救國思想而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寫下了教書育人彪炳史冊的感人篇章。
“心遠”一詞源於熊氏先賢熊禧祖創立的“心遠堂”,這是從熊家先人諸多堂名脫胎演變而來,既是熊氏家族教育基金的管理機構,也是一個給弟子獎學金的來源。嚴復先生曾經應邀寫過《熊禧祖家傳》一文,其中就提到“心遠獎金”:“蓋所以資孤寒,助膏火,使穎敏有志者成業,易而造就,至於無窮也。……而熊氏以隨時之義,設立諸級家塾,若心遠國小,心遠中校及心遠女校等,皆雲蒸霞起,賢俊匯征,而鄉國收其用焉。”嚴復先生親自為心遠撰寫了校歌。心遠為社會培育了無數人才。
在中國現當代史上,有許多著名人物與熊氏家族創辦的心遠學校有關。他們或在心遠執教、或在心遠求學(包括心遠中學、心遠大學),最後成為著名科學家或大師,例如吳有訓、傅抱石、鄒韜奮、胡先輔、程孝剛、蔡方蔭、黃家駟,等等;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著名人物方面,則可以列出一長串的名單,例如曾天宇、袁玉冰、黃道、方誌敏、張國燾、饒漱石、夏征農,以及程天放、彭學沛、歐陽恪、桂永清、李中襄,等等。
因為興辦教育,熊氏家族幾代知識分子,與現當代中國的著名知識分子如嚴復、陳三立、葉企孫、吳宓、吳有訓、陳寅恪、胡先□等等生死與共、情深誼長,寫下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其中清華大學理學院的創辦人葉企孫與他的得意門生熊大縝不僅僅是一般的骨肉情深,兩人蒙受冤假錯案數十年之久,更是一種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生死情緣。回顧那一段段滲透著血淚悲情的歲月場景,讓人生髮出無限的感慨。知識的薪火一旦點燃了,知識分子會付諸生命一起燃燒,雖九死而猶未悔。
熊家許多代人都受惠於家族興辦的新式教育。熊家人在江西是最早、最多考取官費出國留學資格的家族之一。其中有在美國和楊杏佛、茅以升、竺可楨等人一起創辦中國科學社的熊正理教授,有和聞一多、梁實秋等人一起創辦中華戲劇改進社的熊正瑾教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熊氏家族出國留學在當地是開風氣之先的。熊家子弟人才輩出,一個小小的一百多戶的村子,湧現了中科院院士、解放軍上將、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等三百多人。其中“大”字輩的有天文學家、院士熊大閏先生,中國珍珠之父熊大仁教授,國家級的勘察大師熊大閱等;“光”字輩的有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儒將熊光楷等傑出人物,本書都記錄下了他們的人生風采.
從狹義的地域而言,月池熊家三大房的人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遠離了故鄉,已經融入了天下蒼生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家族漸行漸遠的背影。但是家族的教育基因仍然在代代相傳,仍然在不斷繁衍出新的傳奇故事。筆者的父親熊大楨先生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里考取了西南聯大,因為戰亂等原因沒有去就讀,結果與這所名師薈萃的大學失之交臂。本人因文革動亂而荒廢了十年學業,在恢復高考之後重新撿起課本溫習功課,1978年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筆者並不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但起碼延續了一個教育世家的血脈,成為一名編審、一名作家。
一百多年的時代風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包括民國的亂世、抗日戰爭的烽火,以及建國之後的反右鬥爭、文化大革命等,這都是中國知識分子躲不開的生死劫難,熊家知識分子的命運隨著時代一起跌宕起伏,抒寫了無數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生命交響曲。
南昌岡上鄉月池熊家被當地政府命名為“教授村”。
熊氏家族“教授村”的現象很值得探討。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育可以立身、可以立家、可以立業,最終可以興國。教育關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家族、每一個民族,以至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一個家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民族的縮影。作者不是為一個家族樹碑立傳,而是為我們的民族立此存照。一個民族只有把一代又一代入的教育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它的眼睛才能看到人類文明的光芒,這個民族才有未來和希望。
百年滄桑,百年奮進;百年風雨,百年壯歌。
我把我的家族、我的家庭、連同我自己,都掏心掏肺地交給讀者朋友了。讀者如果想知道教育與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以至一個國家的密切關係,那么就請讀一讀這部以教書育人為主旨的紀實文學。從本書所寫的那些讓入迴腸盪氣的人和事當中,你可以感觸到歷史與現實跳動的脈搏。
“心遠”這個詞是意味深長的。一百一十多年,也許已經相當久遠了,但是它並沒有隨著歷史的雲煙飄逝,而仍然生機勃勃地活在當下。教育就是立足於當下著眼於未來的,只有心存高遠的人,未來的路才會走得很遠很遠……
讀者朋友.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就和你一道開始歷史與現實、知識與命運、心靈與思想的遠行……
熊光炯
2012年6月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