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

心肌梗死是世界範圍內致殘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200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和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發布聯合共識,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了再定義。在此基礎上,ESC、ACC、美國心臟協會(AHA)和世界心臟聯盟(WHF)組織多學科專家組成心肌梗死再定義工作組,並於2007年聯合發布了“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2012年8月45-29日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ESC大會上公布了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心肌嚴重而持續缺血、供氧減少或需氧增加,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冠狀動脈造影、手術治療對冠狀動脈造成影響
  • 常見症狀:主要表現為心肌梗死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心肌梗死(簡稱心梗)全球統一定義將心肌梗死細分為5型6類,其發病原因有:①心肌嚴重而持續缺血;②心肌供氧減少或需氧增加;③冠狀動脈血栓形成;④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手術治療對冠狀動脈造成影響。新版中增加了以下定義:與手術操作相關心梗,如TAVI(經皮穿刺瓣膜成形術)手術所致的心梗、二尖瓣修復術(Mitralclip)術所致心梗、心律失常射頻治療所致心梗、非心臟手術所致心梗、ICU內發生的心梗、心衰相關的心肌缺血或心梗。這些心梗都冠以了導致心梗發生原因的名字,提醒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發生心梗,診斷和處理心梗時一定要弄清誘發心梗的原因,才能達到正確治療目的。

臨床表現

定義的亮點之一是第一次制定了心肌梗死的亞型,即5型6類。患者可能同時或先後出現1種以上類型的心肌梗死。
1.1型
與缺血有關的自發性心肌梗死,由原發冠狀動脈事件如斑塊侵襲和(或)破裂、裂隙或夾層引起的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從而心肌灌註明顯下降或遠端血管血小板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梗死。
2.2型
繼發於缺血的心肌梗死,心肌供氧減少或需氧增加所致,如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栓塞、貧血、心律失常、高血壓或低血壓。
3.3型
突發、未預料到的心臟性死亡,包括心臟停搏,通常有心肌缺血的症狀,伴隨新的ST段抬高或新的左束支阻滯(LBBB)或冠狀動脈造影和(或)屍檢發現冠狀動脈有新鮮血栓的證據,但死亡發生於可取得血樣之前或血中生物標誌物增多之前。3型危害最大,病死率高,需要加強教育,對高危患者加強預防。
4.4a型
伴發於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心肌梗死。
5.4b型
冠狀動脈造影或屍檢證實的伴發於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
6.5型
伴發於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心肌梗死。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心肌壞死的生物標誌物檢查首推肌鈣蛋白I或T(cTnl或cTnT),其次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總值不被推薦。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以cTn測定作為心肌梗死診斷的主要依據,將明顯提高心肌梗死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2.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是診斷心肌梗死的必備依據,表現為新出現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動態演變。
3.超聲心動檢查
急性心肌梗死表現為梗死區域室壁運動明顯減弱或消失。陳舊性心肌梗死表現為梗死區域結構層次不清,可出現斑點、條索塊狀強回聲,心內膜明顯增強。

診斷

存在下列任何一項,心肌梗死的診斷即可成立。
1.心臟生物標誌物(最好是cTn)增多或增多後減少,至少有一次超過參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截點變異度≤10%,再加上至少一項心肌缺血的證據(包括症狀、心電圖缺血改變、病理性Q波或影像學證據),即可診斷。
2.突發、意外的心臟性死亡,包括心臟停搏,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狀、推測為新的ST段抬高或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冠狀動脈造影或病理有新鮮血栓的證據。死亡發生於可取得血樣之前或生物標誌物在血中出現之前。
3.基線cTn正常的PCI治療的患者,生物標誌物增多超過正常上限的3倍定義為與PCI相關的心肌梗死。
4.基線cTn正常的CABG患者,生物標誌物升高超過正常上限的5倍加上新的病理性Q波或新的LBBB,或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新的移植血管或自身冠狀動脈閉塞,或有活力心肌喪失的影像學證據,定義為CABG相關的心肌梗死。
5.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學發現。

治療

1.一般治療與監護
吸氧;持續心電監護,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及呼吸的變化。
2.特殊治療
包括鎮靜止痛、溶栓治療、抗心肌缺血治療、抗心律失常治療及介入治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