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學派

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時,除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動力方面,同時還有一個朝著生理學方向的、稱為心理生理學派的研究派別。這是心身醫學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研究心身疾病的兩個發展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生理學派
  • 提出者:生理學家坎農(W.B.Can-non)
  • 年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 學科:心理生理學
發展歷史,情緒心理學說,應激適應機制學說,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心理生理的奠定,

發展歷史

情緒心理學說

著名的生理學家坎農(W.B.Can-non)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提出的情緒心理學說,指出強烈的情緒變化(恐懼、發怒等)會使動物產生“戰鬥或逃避”的反應,通過植物性神經系統影響下丘腦激素的分泌,導致心血管系統活動的改變。如果不良情緒長期反覆地出現,就會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和病理改變。

應激適應機制學說

三十年代加拿大生理學家塞里(Han Selye)提出了應激適應機制學說。應激(stress)是個體對有害因素的抵禦引起的一種非特異性反應,表現為一般適應綜合徵(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一般適應綜合徵分為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個階段。警戒期動員個體內部作好應付外界緊張刺激的準備;抵抗期個體內部防禦力量已經抗衡緊張刺激,使生理和心理恢復平衡;衰竭期是指在多種緊張刺激或一種持久反覆的緊張刺激下個體的抗衡力量達到衰竭的地步,個體失去了應變能力,出現了焦慮、頭痛、血壓升高等一系列症狀而最後導致有關心身疾病的產生。

高級神經活動學說

與此同時,蘇聯巴甫洛夫學派提出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指出軀體各器官都受大腦皮層的調節,特別是貝柯夫的皮層內臟相關的研究,表明高級神經活動功能異常時,會向內臟發出病理性衝動,而使內臟機能失調。

心理生理的奠定

心理生理學派近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國的沃爾夫(H.G.Wolff),他經過三十多年的實驗室以及臨床觀察和研究,例如,通過胃痿觀察情緒因素對胃的運動、張力、黏膜血管舒縮和分泌的影響,發現在情緒愉快時,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憤怒、仇恨時,黏膜充血,分泌和運動大大增加和增強;而在憂鬱、自責時,黏膜蒼白,分泌減少,運動也受到抑制。這些生理變化如持續下去就會發生病理變化,導致心身疾病時的結構性改變。他支持塞里的應激適應機制的理論。由於在他的實驗設計中研究對象是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心理刺激可以定量,所造成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可以測量,實驗結果可以比較和重複,即可用數量來表示研究的變數,因此他所開創的這一心理生理的研究方法,在五十年代以後成為研究心身疾病的主要方向。
沃爾夫學派還認為:情緒影響軀體器官的生理活動程度還要取決於遺傳素質(易感性素質)和個性特徵。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價是機體生理機能的主動調節者,是導致疾病或促進健康的關鍵因素:如果察覺外界刺激具有威脅性,就會產生焦慮、恐懼或憤怒的情緒;如果認為它是良好的信息,就會產生愉快、喜悅或興奮的情緒。這種消極的或積極的情緒的產生,因各人個性差異和對外界刺激的主觀評價而又有很大的不同。在森林裡與在動物園裡看到老虎所產生的心理、生理反應是迥然不同的。親人亡故往往產生悲傷情緒,但也有人對久病不愈、長期侍候、經濟負擔過重或感情不融洽的親人的死亡,卻產生如釋重負,鬆一口氣的情緒,而不成為精神創傷。後來沃爾夫等人還進一步研究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