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的信

心扉的信

《心扉的信》是香港小說及散文女作家亦舒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一個人可以寂寞到何種程度?給自己寫信,再給自己回信,並堅持一輩子?

守丹,一個比喜寶更可愛可敬的女子。無論在窮困潦倒的境地,還是在錦衣玉食的繁華,她平淡而內心強大,她一直隱忍地堅守自我,縱然寂寞,卻從不絕望,把勇氣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一封封信里。那些信被編上號碼,順序讀來,猶如一本厚厚的小說,字裡行間,充滿人間悲喜傳奇。

基本介紹

  • 書名:《心扉的信》
  • 作者:亦舒
  • ISBN:978-7-5060-8177-1
  • 類別:長篇小說
  • 定價:25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09
  • 裝幀:平裝
  • 系列:亦舒“薔薇泡沫”系列
內容梗概,亦舒語錄,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梁守丹12歲那年,經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開始與心扉通信。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守丹從此將心扉當做知己,時常向它傾述心聲。
心扉的信
經羅倫斯洛的牽線,出落得花容月貌的守丹與行為怪癖的侯書苓結婚,守丹與侯將分手時得知了候的秘密……
守丹與中學同學於新生開始了新的生活,但仍堅持與心扉通信。守丹病逝後,女兒寫意才得知究竟是誰和母親保持了20多年的通信

亦舒語錄

世上最寂寞的地方,是一個人的心。你要是知道每個人都有寂寞的時候,你就不介意接受寂寥為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好好忍耐。——亦舒《心扉的信》
愛一個人與恨一個人,需要同樣強烈的感情,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去恨一個不相干的人,親密的關係時常導致愛恨交織,並非不平常事。——亦舒《心扉的信》
為著生活,我們無奈,我們必須作出適當的犧牲,但很多人為了生活得更好,繼續受委屈,就沒有必要。——亦舒《心扉的信》
人們的眼睛有時最會欺騙自己,他們永遠只看到他們要看的東西。——亦舒《心扉的信》
人生百態,真正奇怪,各有不同,百看不厭。我想,人之所以醜態畢露,乃是因為欲望無窮,有所企圖,無意中露出貪婪之相,垂涎三尺,不惜代價,都要達到目的,好不醜陋。——亦舒《心扉的信》
我私人的經驗告訴我,手頭闊綽,不怕沒有親友。——亦舒《心扉的信》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曾立志,要做一個怎么樣怎么樣的人,我們都曾天真地以為,只要發奮、努力、好好做人,願望就可以達到,要到很久很久以後才發覺,原來,等待著整治我們的,是命運模子,不管我們願不願意,便套將上來擠壓,終於,我們忍著疼痛在夾縫中奇怪地存活下來。這時,同我們原來的樣子,已有著很大的出入,真是唏噓。——亦舒《心扉的信》
手是我們的工具,不是裝飾品,不必介懷形態,應當講究它們的實力。——亦舒《心扉的信》
結婚是件好事,兩個人,一男一女,願意結為合法夫妻,共同生活,一起歡笑,又共度患難,人生雖然孤苦,你們兩人有商有量,互敬互愛,必覺幸福,唯有人同人之間最好維持一個適當距離,像他不願說的事,切忌尋根究底,還有,最好尊重對方生活方式,莫加干涉。——亦舒《心扉的信》
哪裡來那么多真貨,假山假名,假花假草,假古董假字畫,配著人的虛情假意,妙哉妙哉。——亦舒《心扉的信》
我已有多日沒見過於新生,不知他生活如何,明年他就要進大學,屆時,過去的人與事,在新學年新鮮的刺激下,一定慢慢淡卻,一如衣服上一個不顯眼的漬子,雖然當初,那斑點也曾使他煩惱過。——亦舒《心扉的信》
什麼叫做君子?不拖不欠,不借不賒,是否君子;又手頭闊綽,一擲千金,是否君子;還有,人不知而不慍,是不是君子;抑或隱惡揚善,方算君子?——亦舒《心扉的信》
人生在世,小聰明只會令我們痛苦,只有大智慧方能解脫我們。——亦舒《心扉的信》
每個女兒原本都是爸媽的小公主,可惜長大了,總得穿上鐵鞋,去走那條可怕的人生路。——亦舒《心扉的信》
人得到一些,也必定會失去一些,樂觀者已學會不去計算失去的東西。——亦舒《心扉的信》
什麼叫做最好,盡了力氣與本分,不能再好,也應放下擔子。——亦舒《心扉的信》
女孩子身邊有個錢,愛嫁什麼人,就嫁什麼人,大可以挑個最愛的,多好。——亦舒《心扉的信》
那樣從小餵奶養大的兒子啊,多少心血,少吃一格奶就叫我們擔心半日,天天抱在懷中呢喃,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噯,奇怪,一勾就叫陌生女子勾去了,父母若不小心得罪那女子,嘿,同父母拚命呢,養兒子有什麼意思?白花半輩子心思。——亦舒《心扉的信》
記憶對於我們,像不像逛遊樂場?經過許多遊戲攤位,進到鬼屋探險,坐驚險的過山車,然後倦了累了,出場後回頭一看,只見遠處亮晶晶燈光,摩天輪緩緩轉動,一切已是身後之事。——亦舒《心扉的信》
很多很多時候,生活中真實的人與事,比編排的故事更加戲劇化。——亦舒《心扉的信》

作者簡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筆名梅峰、依莎貝和玫瑰等。哥哥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於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五歲時到香港定居,中學畢業後,曾在《明報》任職記者,並擔任電影雜誌採訪和編輯等。1973年,亦舒赴英國曼徹斯特攻讀酒店食物管理課程,三年後回港,任職富麗華酒店公關部,隨後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也曾當過佳藝電視台編劇。現時為專業作家,並已移居加拿大
事實上,亦舒早在十四歲便在《西點》雜誌上發表其第一部小說《暑假過去了》 ,首部個人小說集《甜囈》則在1963年出版。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 、《朝花夕拾》等,亦曾改編為電影。除小說外,亦舒還撰寫散文和人物訪問稿等。
亦舒的作品以情節取勝,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結局受歐·亨利的影響,常常出乎意料,富有傳奇色彩。在語言形式上,亦舒小說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奏感強,這和香港惜時如金的緊張生活很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