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圩江公園

心圩江公園

心圩江位於廣西南寧市西部高新區。全長約十多公里,發源於今高新區安寧街道辦永寧村一帶,原是西鄉塘一帶的自然匯水溪流。其匯水面積約13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心圩江公園
  • 外文名稱:Should's ancestral hall
  • 地理位置:廣西南寧市高新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理位置,結構,公園介紹,四區,清源幽境,夏語芳菲,桃李芬芳,錦揚春帆,八園,引鳥園,藍花盈園,水上花園,鳳凰花園,桃李園,佳果園,棕櫚園,風鈴花園,心圩江 支流,水利工程,

地理位置

心圩江位於廣西南寧市西部西鄉塘區。全長約十多公里,發源於今西鄉塘區安吉永寧村一帶,原是西鄉塘一帶的自然匯水溪流。其匯水面積約132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為2.30立方米/s,11月至4月為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為0.48—1.12立方米/s。心圩江是南寧市重要的內河之一,心圩江從北向南,匯入滾滾邕江,成為邕江的一條支流。這裡曾是南寧偏僻的西郊,經常洪澇成災。如今,心圩江已是邕江重要的支流,城市重要的防洪排澇通道,也是市區內河流水體楔形綠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圩江公園

結構

河、湖、組成。

公園介紹

心圩江公園占地面積約280公頃,水面面積將達97公頃。建成後的公園面積將大於占地總面積約為192公頃的南湖公園。什麼是濕地公園?不少人對“濕地”概念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根據《濕地公約》,“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的沼澤地、水域地帶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
為配合南寧水城建設,將邕江北岸的兩條支流心圩江、可利江擴建為濕地公園。並修建運河將兩條支流在上游連通,形成循環水系。可利江下游蓄水成湖,稱相思湖。在心圩江流域則修建“一江四區、兩岸八園”的景觀,形成心圩江公園。一期規劃總面積為3113.6畝:其中陸地面積為1587.3畝,水域面積為1423.5畝,三個人工島面積為102.8畝。環境及生態恢復景觀工程總面積為1572.4畝;綠化面積(含陸地、島嶼綠化及濕地):1429畝,其中濕地面積為229.8畝:綠化率約為:45.89%。環湖路總長度:10014米。

四區

清源幽境

(也稱自然濕地保護區)、

夏語芳菲

(保健養生區)、

桃李芬芳

(娛樂休閒區)、

錦揚春帆

(全民健身區)。

八園

引鳥園

打造鳥類的自然棲息地,作為遊人的觀鳥區。

藍花盈園

以夏季開花的藍花盈片植為主。

水上花園

主要種植荷花睡蓮菖蒲蘆葦等,打造自然流暢、層次豐富、大氣壯觀的水上花園。

鳳凰花園

用鳳凰木、黃槐等打造層次豐富、色彩鮮明的人工島綠化景觀。

桃李園

以春季開花植物為主打造“花岸”效果。

佳果園

種植木鳳梨等果樹,與對岸春花景觀相對應,打造春花夏果的景觀。

棕櫚園

打造獨特的亞熱帶棕櫚水岸風光。

風鈴花園

紅花風鈴木黃花風鈴木等色彩艷麗的樹種為主,突出春季景觀的絢爛熱烈。

心圩江 支流

支流10條
包括:大嶺河、刺勒河、細江底、大唐西坡、大唐東坡、孔屋圳、峙村河、丁坡河、黃泥溝、西津溪。

水利工程

南寧的“都江堰”
銅鼓陂水利工程,修築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灌溉農田。
銅鼓陂水利是邕江的支流心圩江的源頭,是南寧市目前發現最古老的,至今仍自流灌溉數千畝良田,功能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利工程。更令人驚嘆的是,銅鼓陂水利使用本地“水芽米”貢品糯米製作的砂漿,使其坎首和護坡如“長城般千年不倒”,堪稱人類建築史上偉大的科技創新,也令南寧人引以為豪。糯米砂漿是中國對世界建築史最偉大的貢獻,南寧銅鼓陂功不可沒。
南寧銅鼓陂水利工程雖不如都江堰般聲名遠揚,千百年以來,仍在山間發揮作用,潤澤千百良田。銅鼓陂水利工程,位於高新區安寧街道辦永寧村。宋朝邕州司馬孔宗旦修建的堤壩已湮沒在人們的視線中,只依稀看出昔日堤壩些許痕跡。
永寧村是壩址所在地,堤壩橫臥水中,河水溫婉地流淌,潤澤百姓萬千。河水灌溉了蘇盧、屯裡、西津、永寧等鄉村。由於先前不斷坍塌,古人採用枯水塘構築攔河壩,使至今幾十米長的水利固若金湯。河壩有很好的調節功能,水利修好後,村子從未發生乾旱的現象。此外,永寧村原產用野生水稻培植的“水芽米”得益於銅鼓陂水利的滋潤,軟香可口,香飄四溢,是古代朝廷的貢品
孔公紀念亭
村民並沒有忘記締造了富庶美麗、豐衣足食的功臣。在蘇盧國小旁,村民修建了一座“孔公紀念亭”。綠樹掩映下,紀念亭兩邊有一副對聯 “績著銅江澤流百世,銘垂宋史德煥千秋”。紀念亭里,孔宗旦的畫像懸掛正中,他儒雅仁厚、勤於政務的風範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而“孔公胸懷大禹志,銅鼓水利古今流”的對聯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是孔宗旦的誕辰,村民都會聚集在“孔公紀念亭”,舉行“太子誕”等紀念活動,懷念為老百姓造福的孔宗旦。這種風俗延續至今。
據《宋史》記載:孔宗旦,魯人,為邕州司戶參軍(主管戶籍、賦役、倉庫之官員)。儂智高未反時,州有白氣出庭中,江水溢,宗旦以為兵象,度智高必反,以書告知州陳洪,洪不聽,後智高破橫州,既載其親往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無為俱死也。”既而州破被執,賊欲任以事,宗旦叱賊,且大罵,遂被害。如傳說所記,孔宗旦為儂智高所害,古時蘇盧村一帶乃荒野之地,孔宗旦葬於此似屬事實。
銅鼓陂水利工程為宋皇祐年間邕州司戶參軍孔宗旦所建。銅鼓陂水利工程建成通水,村民傾巢出動,孔宗旦率官衙、官紳、村民行禮膜拜,香菸繚繞:“長波澤流,永贊神功,神之格照,百福所賜,作之過之,為歷世利。”遂炮鳴三響,開閘放渠,四周村民,追流逐水,奔走相告,盛況空前。
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建,後崩潰,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年)知府劉淵修築,後又崩潰。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府郭南又修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崩,知府王吉士修築。此時正是南明永曆帝戰事失利,南寧兵荒馬亂,王吉士救助數千難民重修銅鼓陂。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復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知縣沈世培鑒於銅鼓陂屢修屢潰,親自勘測水源,令蘇盧村人修復,並贈大石條兩塊給蘇盧村建分水灘。宣統三年(1911年)再潰堤,民國元年(1912年),蘇盧村鄉紳蘇式芬(字銅溪)集資二萬,另築新堤於下游,堤長十一丈、寬二丈、高二丈,舊堤加倍堅固,至今不潰。
糯米漿鑄就銅鼓陂,研究表明,糯米可助長城千年不倒,也可使銅鼓陂千年不潰。這真是一個奇妙的發現。同樣,銅鼓陂產的“水芽米”香糯製成的砂漿使銅鼓陂壩首和護坡至今“金身不敗”。
距今1500年前,古代工匠將糯米湯與砂漿混合,發明超強度的“糯米砂漿”。它或許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有機和無機原料製成的複合砂漿。糯米砂漿比純石灰砂漿更具耐水性,更具有強度,物理性能更穩定,機械強度更大,兼容性更強。堪稱世界建築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創新。古代工匠用此法修建城牆、寶塔、墓穴。萬里長城即為典範,一些地段推土機都無法推倒,有的還能承受七、八級地震。
科學家新近研究發現,一種名為支鏈澱粉的“秘密原料”,似乎是賦予糯米傳奇性強度的主要原因。支鏈澱粉是發現於稻米和其他澱粉食物中的一種多糖物或複雜的碳水化合物。銅鼓清流,銅鼓陂噴泉眾多,水源深遠(傳說水經通至武鳴)。由陂口有一條闊大的總壩流至分水灘處(即蘇盧村北面2里處)。分水灘把總壩的水量從東、西兩灘流瀉,東灘的水繞蘇盧村東邊流,西灘水繞西邊流,其流水壩如脈狀分布,合圍蘇盧村,流至紅泥曲(今河北苗圃)匯合心圩江而匯入邕江。
銅鼓陂水利的設計和建造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泄水口呈喇叭形,護堤有“枯水塘”等土製原料由三合土夯築形成如今“固若金湯”的“不爛金身”,合圍式的水量分流設計,不溢不乾,終年流淌,自然調節,分流灌溉,足見古人的聰明智慧。
幾百年來,銅鼓陂水利曾經多次崩潰、修復和改建。明、清兩代屢有修建。清宣統三年(1911)陂壩再次崩潰,民國元年(1912),蘇盧村鄉紳蘇式芬集資2萬大洋,另建堤壩於下游100米處(即銅鼓陂現址),並於陂壩的東側築渠引水。陂壩基礎打松木樁,用石灰三合土築壩,較前更為牢固。解放後,南寧市郊修建了老虎嶺水庫和峙村水庫,銅鼓陂便成為兩個水庫的匯合工程,而納入峙村水庫灌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