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韻皖風

徽韻皖風,是形象表達安徽文化的一種說法,即徽州韻味、皖國風情。

皖風徽韻,這是形象表達安徽文化的一種說法,即皖國風情,徽州韻味。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現轄16個地級市、62個縣(市)、43個縣級區和152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082.9萬人。
粉牆與黛瓦的詩情,皖山與秀水的畫意,長江與淮水的浩蕩,高山與平原的雄渾,組成了一幅在世界上最富特色文化景觀——皖風徽韻。行走於這幅渾然天成的圖景中,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江南還是淮北,無論是山川還是平原,無論是鬚髮飄然的長者,還是稚氣未脫的幼童,都在為這幅世上絕無僅有圖景的描繪著、奉獻著,同時也為這幅圖景所發散出的文化氛圍自信和自豪著。對於皖風徽韻的自豪,首先建立在我們同為安徽人的文化認同上,而對於皖風徽韻的文化自信,則是因為這種文化氛圍,不但是全體安徽人的精神食糧和精神動力,而且這種文化氛圍,也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最精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到安徽,人們自然會會想到被聯合國家科文組織,列入到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的黃山。黃山以其雄奇險峻的氣勢,富有山野激情的慷慨,放眼世界的胸懷,以及讓人浮想聯翩的飄渺雲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不遠萬里前來一睹它的風采。其實,安徽除了黃山,大別山、天柱山、齊雲山同樣因為具有鐘靈毓秀的文化內涵和外延,成為古今中外名人賢士歌詠明志、修身養性的最佳之選。與此同時,與黃山近鄰的兩個古村落“西遞”和“宏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個縣擁有兩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先例,不僅在中國絕無僅有,就是在國際上並不多見,這也是世界對徽文化最有說服力的證明。說到徽文化,就不得不說徽商。始於南宋,發展與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中葉,盛於嘉靖、明成化、弘治年檢成成商幫集團,至清代乾隆達到頂峰,及至嘉慶、道光,前後達六百餘年,稱雄三百餘年,被稱為史上第一商界勁旅。徽商,這個最負盛名的民族資本群體,對於現代人而言,既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之所以這樣說,源於流行於古徽州的那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老話。從這句老話里,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整個徽州地區,並沒有現在粉牆黛瓦與青山綠水相映成景的景致,“窮山惡水”應該是古徽州人生活環境最真實的寫照。然而古時的徽州人,並沒有被當時的窮苦和閉塞,擋住嚮往外面精彩世界的腳步。用心良苦的徽州女人們,為了改變生活的窘迫,成就家族的榮耀,她們強忍者夫離子別的痛楚,狠心將自己家裡的男人們“趕”出家門,去給大戶人家當僕人、學生意,吃盡苦頭,嘗盡辛酸,為的就是男人們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但是,如果單純地將徽商在外拼搏的動力,僅僅局限於衣錦還鄉和光宗耀祖這個兩層面,也是對徽商的誤讀。查閱有關徽商的文獻,以及現存的文化遺存,我們可以發現,徽商與其他地域商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不把追求物質利益作為最高目標,“賈而好儒,賈儒結合”是徽商最明顯的一個特點。也正是源於徽商“賈而好儒、賈儒結合”的這個文化基因的使然,徽州的男人們也沒有辜負留守在家女人們良苦用心,他們用堅韌和不屈成就個人魅力,用和氣與義氣成就徽商的信譽,用精明和睿智鋪就生意之路,用果敢和擔當擎起徽商的大旗,讓徽商的名字成為一個朝代的榮光。功名成就後的徽州男人們,回到家鄉,建宅院,立宗祠,樹牌坊、建書院,用中國最傳統的方式回饋鄉梓,報答親情。皖南地區現存的眾多古村落、古祠堂、古牌坊、古書院(學堂),幾乎都是徽商榮歸故里後的文化遺存。可以說,皖南地區現存的每一個文化遺存,都是徽文化活著的標本。徽州人從古至今都是富有夢想的,他們不會因為大山的封閉和山路的曲折而停止打拚的腳步,不會因為河道的暗流和漩渦終止航行的軌跡,更不會因為一時一事的挫折而懈怠。他們在治學經商的道路上,從未泯滅過心中的夢想。也是因為有夢想,徽文化才能傳承至今,成為安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