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女人(黃梅戲劇目)

徽州女人(黃梅戲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梅戲《徽州女人》取材於版畫家應天齊的一組版畫,於1999年6月在安徽合肥首演,是戲曲舞台上的經典劇目和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

該劇講述了一百年前發生在安徽徽州一個閉塞村落中的悽美故事——十五歲的少女懷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坐上花轎,卻在婆家開始了對未曾謀面的丈夫的漫長等待。通過一個女人“嫁、盼、吟、歸”的四個過程,以鮮活靈動的舞台表現和扣人心弦的唱腔動作刻畫了封建社會中最底層女人的生活。

該劇一改中國戲劇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在劇末營造了濃重的悲劇氛圍。雖為悲劇,但劇目一反傳統黃梅戲小、巧、輕、喜等風格,運用全新的創作手法,美輪美奐的舞台效果,淡化了戲曲的故事情節,通過“嫁、盼、吟、歸”四種情境轉換,對歷史的苦難作出一種詩化的處理,用美的形式表現了當時的封建道德觀念和時代風貌,演繹出一曲生命頌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徽州女人
  • 創作年代:1999年
  • 作品類型:戲曲劇目
  • 所屬劇種:黃梅戲
  • 演出時長:137分鐘
  • 首演時間:1999年6月
  • 主要角色:女人(旦)
  • 場幕:4幕
劇目歷史,劇情介紹,劇目角色,幕後製作,獲獎記錄,藝術鑑賞,社會評價,傳播影響,

劇目歷史

1996年,韓再芬因黃梅戲電影《徽商情緣》的拍攝來到徽州,看到徽州古民居收到啟發,自此決心要挖掘出徽州古民居背後的故事,在舞台上將徽州古民居的神韻展現出來。
韓再芬有感於畫家應天齊的一組版畫,同時在了解徽州的過程中,漸漸找到頭緒。根據徽州的俗例,男子到16歲就要遠走他鄉,“少小離家動別愁,杭州約伴又蘇州,妾心難逐郎心志,折柳年年到白頭。”“折柳”是送別的代稱,徽商的妻子“折柳年年”直到白頭。於是,韓再芬請來的陳薪伊曹其敬劉雲程高廣健邢辛等戲劇界專家,多次到西遞古民居採風,反覆召開研討會,一部以徽州女人命運為主題的故事構架就產生了。
1998年11月20日,《徽州女人》劇組誕生。
從1998年10月到1999年6月,歷經八個月的反覆揣摩,《徽州女人》這部舞台劇誕生。
1999年6月,《徽州女人》在合肥舉行首演。
演出現場演出現場

劇情介紹

  • 第一幕:嫁
嗩吶聲中一乘花轎過得橋來,轎中是少女和她滿溢的幸福,只因“丈夫”來相親時低燈見過那傘下的一卷書和一條辮,從此書生的背影便令她憧憬無限。她不知那書生已遠離家門,背新娘的人是新郎的小弟。伏在瘦小的背上,紅蓋頭下卻在思量要如何為丈夫補養身子。
洞房外一天尋人不著的公婆終於吐露真情,天真的女人第一想到的是“他嫌我?”公婆說他去求功名了,她即轉憂為喜:“求功名好”。高高興興接受了小弟的跪拜,一聲“大嫂”從此注定了女人的一生。心中那飄蕩的長辮已被丈夫剪下,捧在手中,獨坐空房,女人對自己說“他這是怕我寂寞,留下辮子陪我”。
  • 第二幕:盼
十年過去,女人認認真真地做好該做的,為盡孝道,已將公婆改口叫爹娘。每天去井台打水很久才回來,只為在橋頭看到丈夫突然出現,甚至想過了橋去,去外面看看,去把丈夫找回來,可對於“外面的世界”,她惶惑,身為女人,只能坐守井底。
公婆實在不忍看她受此折磨,要將“女兒”嫁人,村里唯 一的老秀才提的建議卻是“等”。因為他當年也是離家闖蕩,三十年後照樣葉落歸根。
  • 第三幕:吟
又是十年。丈夫有電報發來,說是已任縣長。全村歡喜,老秀才要寫回電,女人只說兩個字——“快回”,二十年的苦等仍未將她的希望抹平,為接喜訊匆匆換上的嫁衣紅得耀眼,紅得讓人想哭。
隨後到來的信里有大洋,還有三口之家的全家福照片,面對微笑的女人,所有的人都不敢說。公婆悄悄將照片藏了起來。
因兒子的不肖,媳婦的不幸,兩位老人不久即撒手而去。女人突然發現自己再也沒有活的意義,一切都是為誰而忙?漫漫長夜如何苦熬?隔壁小叔一家紅紅火火,這邊淒冷無助,那邊卻又誕麟兒。黑夜中,小叔送來了一盞明燈——襁褓里的嬰兒讓她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 第四幕:歸
十五年飛逝而過,嬰兒也長成了甩著黝黑長辮的少年書生,女人卻老了,她每天都用顫抖的手為兒子梳辮子,她說,梳辮子好看啊。兒孝母慈,似乎日子就該這么平靜地過下去。
村外卻走來了葉落歸根的“丈夫”和他的夫人。“嗩吶大哥”將訊息告訴女人,她慌慌張張地要去為他們收拾屋子,要為受了風寒的那個“她”煮薑湯,人們這才知道原來她早已明白真相,為婆婆整理遺物時那張照片告訴了她一切。
兒子泣不成聲,明白母親讓他讀書是為了有一天能為她念那封信,可其實那信他早已讀過數遍卻不敢對母親說。女人含淚說讓兒子讀書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帶她到“外面”看看,她真想去外面啊。
在橋上,女人迎接丈夫,只說著“家來啦?家來著就好”,招呼他進屋。丈夫不知她是誰,一遍一遍地問,她說“我?我是你伢子的姑姑……”
緩緩的,女人一步一步走向台前,大幕垂下。
劇終。

劇目角色

《徽州女人》的人物有女人、丈夫、公公、婆婆、小叔子、老秀才、養子、嗩吶大哥、轎夫、鄉紳、富孀以及男女群演等人。
角色簡介
女人(旦)
嫁給一個離家出走的男人,終老一身
丈夫
婚前斷髮離家出走,二十年後任永昌縣長,又過十五年失意回家鄉養老
公公婆婆
因兒子不肖、媳婦不幸先後去世
小叔子
哥哥離家出走代替哥哥完成婚禮,後來送了一子給嫂嫂做養子
老秀才
五歲拜師習詩文,二十歲考中秀才後遠行,四十歲辭官,五十歲返回故里
養子
小叔子之子,送給女人做養子

幕後製作

  • 音樂創作
《徽州女人》主要唱腔音樂的曲作者為黃梅戲作曲家陳儒天先生, 描寫音樂則由從事舞台劇及電影作曲的董為傑先生創作。

獲獎記錄

主要獲獎情況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3-04----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
2000第九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三團獲獎
2000----曹禺戲劇文學獎·劇本獎----獲獎

藝術鑑賞

  • 主題思想
《徽州女人》通過一個女人“嫁、盼、吟、歸”的四個過程,以鮮活靈動的舞台表現和扣人心弦的唱腔動作刻畫了封建社會中最底層女人的生活。
該劇一改中國戲劇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在劇末營造了濃重的悲劇氛圍,著力塑造了一位貞潔烈婦,這個女人從未見過自己的丈夫,卻用一生堅守了丈夫的存在,為公婆盡孝道,做小叔子的好大嫂。
雖為悲劇,但劇目一反傳統黃梅戲小、巧、輕、喜等風格,運用全新的創作手法,美輪美奐的舞台效果,淡化了戲曲的故事情節,通過“嫁、盼、吟、歸”四種情境轉換,對歷史的苦難作出一種詩化的處理,用美的形式表現了當時的封建道德觀念和時代風貌,演繹出一曲生命頌歌。
  • 造型特色
整台戲通過徽派建築的影像投放和燈光道具的渲染完成,舞美設計極具現代性,受歌劇、話劇和電視的影響較大,造型藝術較之以往的戲劇得到大規模運用。現代主義的戲劇理念在該部戲中得到明顯的體現,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綜合運用的風格,大大拓展了舞台的容量。戲中每一個細節都是踏著音樂的節點推進,服飾和幕景對於事實準確性的貼合,使舞台獲得了立體流動的性質,舞美造型的空間性和象徵性超越了以往傳統戲劇的寫意性。但這部戲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仍有欠缺,人物個性特徵的形成稍顯缺乏創作根據。
  • 敘述視角
在敘述視角上,《徽州女人》沒有把重點放在包辦婚姻對女性的束縛與摧殘上,沒有對封建倫理道德進行審視,也沒有對女人表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批判,情緒,它擺脫了直呈弊病、批判式敘述的激切、直白,從以往習見的、宏大的或是批判的視角中跳出來,以一種相對沉靜的、超然的筆觸,描寫一個女人的悲劇一生。
劇作淡化情節,突出人物、增強視覺感受,結構類似於話劇板塊式結構,融合交響樂語彙的現代作曲技法;與版畫相結合的舞台美術……這些處理共同營造了一種豐富、古樸、深沉、厚重的舞台呈現,也在充滿詩意的舞台呈現中有了一些象徵意味。
  • 音樂創新
《徽州女人》在曲體、調式、音域與調高、旋法、伴唱與合唱以及描寫音樂中均融入了新的音樂元素,並且吸收了眾多姊妹藝術以及其他音樂藝術的音樂因素和創作手法, 從而呈現給觀眾的是一種單純而不單調、簡潔而不簡陋、通俗而不庸俗的唱腔音樂。曲體沒有嚴格遵循傳統黃梅戲的曲體結構, 而是將原有黃梅戲中的民歌體進行變異, 並且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適當模糊了戲曲曲體和歌曲曲體的界限,如“冰凌零花開是臘梅” 唱段運用的就是一種變異了的民歌體;另外,還在黃梅戲戲曲音樂的基礎上接入了流行音樂、西洋歌劇等多種音樂體裁,從而使整部作品的唱腔音樂成為集(新)民歌體、曲牌體、板腔體、現代歌曲體與歌劇體之大成的多元集合體, 是一種程式化中的非程式化,如“井台”的幾個唱段和“愛情主題” 唱段的設定則挪用了一種現代歌曲體與歌劇體。
  • 燈光設計
《徽州女人》是燈光設計方案一改傳統黃梅戲燈光“大白光”的濫用,在保證觀眾能夠看清演員面部表情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面光的使用,借鑑了話劇等其他舞台劇的燈光藝術手法,恰到好處地運用色光,使人們欣賞到色彩紛呈的黃梅戲舞台;他把燈光與唱腔和表演結合起來,深層次地烘托、渲染劇情,塑造黃梅戲人物的心理空間,使得該劇在表演的各個高光區及色光變化都與劇情呼應;以光代景,靈活生動地渲染出特定的舞台畫面氛圍,在欣賞劇目的同時又充分感受到舞檯燈光的藝術魅力。
開場由多重疊合的徽州民居版畫布景構成,運用較暗的冷色光照射,單純洗鍊,拋棄了華麗的裝飾,寫意地交待戲劇環境,以一種詩意、大器的風格,奠定了主人公沉重的蒼涼感和命運的悲戚感。序幕“嫁”一場戲,在一束白色頂光的照射下,一頂花轎顯得格外鮮紅奪目,裝飾著歡快喜慶的場景。伴著像是要吹破天的嗩吶聲,紅色這一象徵喜慶的色光鋪滿舞台的每一個角落,頓時寂靜山村沸騰起來,每一個人都洋溢在喜慶的氛圍中。這種大面積的暖色燈光的使用,不僅讓人快速地感染到歡快熱烈的氛圍,又與主人公後來悽慘的命運產生對比,使藝術的外在形式與內涵達到和諧與統一。
在最後一幕“歸”的場景中,色光的運用富有極強的內涵。在一片昏黃的燈光的映照下,層層疊疊的徽州古民居顯得破敗斑駁。徽州女人終於盼到了丈夫回來的那一刻,夕陽西下,同時也暗示著男女主人公都走到了人生的暮年。面對一生都在期盼和守候的丈夫,等到的卻是“你到底是誰”一句漠然冰冷的問話。女人全身一顫,踉踉蹌蹌幾欲跌倒,隨即定了定神,緩慢地走下石板路。此時,在正後上方布光,照射的女主人公的輪廓鮮明,顯得端莊典雅,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燈光伴隨徽州女人拾級而下,後由一束象徵希望的綠色頂光照射,寓意女人最終會放棄這種依附於男人的被動、痛苦的生活方式,從此走向新的人生之路,引導觀眾流連、遐想。
劇中曾兩次出現井台,同一處景物,因為徽州女人前後的心境不同,由憧憬期盼轉為心如死灰,所以安排燈光也由希望的綠色轉為絕望的深藍色,恰到好處地暗示人物的心理世界。這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色光的變化與整體藝術表演相互映襯,讓人們感受到光線的力量與黃梅戲藝術結合之後舞台效果產生的巨大變化。

社會評價

《徽州女人》雖然將故事發生時間放在清末民國初,反映的卻是明清兩代徽商、包括整個封建社會女性的悲劇命運和整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哲學反思。總的說來,《徽州女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舞台作品,是繼黃梅戲舞台劇《紅樓夢》之後一部具有探索價值的黃梅戲作品。安徽省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沈梅)
看黃梅戲《徽州女人》,是一次從未經歷過的審美體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研究員龔和德)
《徽州女人》——中國戲曲的希望。(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研究員馬也)
“它實際上在探討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能給人們提供一個什麼樣的生存環境、一個什麼樣的人文環境,在這種人文環境中所孕育、所塑造的出來的人物,是一種什麼樣的性格,一種什麼樣的生存狀態。”(《劇本》月刊主編廖奔)
“它提醒我們,歷史不僅可以有宏大敘事,可以從正面描寫,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體味,可以用這樣一種非常平民化的視野觀照,如此才能令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有更豐厚的內涵。”“《徽州女人》也有它的不足,尤其是第三幕主人公表現她‘思春’的一場戲,與全劇詩意、含蓄、充溢悲情的整體風格很不諧和。”(戲劇評論家傅謹
在業內評價中,《徽州女人》堪稱戲曲改革之典範之一。皖西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黃梅)
黃梅新戲《徽州女人》堪稱“梅開三度”的典範之作。自上演以來,無論舞台設計、表演形式還是對人物心理的探究,都突出並發揚了黃梅戲婉約、細膩的風格。這部戲劇突出的成就在於豐富了戲劇的製作、表演技巧,影視製作的技巧在“梅開三度”時期得到充分實踐。但其在思想藝術性上仍有欠缺,表現形式精美有餘,對思想內涵的挖掘卻未突破此前的發展高峰,對情節衝突的設定和連貫以及意象的設定和意義生成的構思還不很成熟。廣西大學文學院碩士朱芳芳)
《徽州女人》中燈光的大膽嘗試,使得黃梅戲藝術舞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也為其他傳統戲曲舞台藝術效果的創新做出了示範。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開創了黃梅戲舞台的新天地。安慶師範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碩士倪靜)

傳播影響

截至2014年9月,《徽州女人》已連演400餘場;至2015年12月,演出500餘場。
部分演出記錄
演出時間演出地點
1999年6月
合肥首演
2011年12月2—3日
建設銀行藝術心賞季第15屆深圳大劇院藝術節
2014年4月25—26日
常州大劇院
2015年12月2—4日
國家大劇院
2018年6月29日
江蘇大劇院
2018年7月20—22日每晚20:00
深圳大劇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