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葉哷姓

徹葉哷姓,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生女真泥龐古部徹葉哷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徹葉哷氏,亦稱徹葉哷氏、車克里氏,滿語為Ceyere Hala,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為撤氏、車氏、徹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徹葉哷姓
  • 源於:滿足
  • 詳細:見下午
  • 讀音:chè yè le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徹葉哷[徹葉哷、徹葉勒、車克裏,讀音作chè yè le(ㄔㄜˋ ㄧㄝˋ ㄌㄜ),滿語為“Ceyere”]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生女真泥龐古部徹葉哷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徹葉哷氏,亦稱徹葉勒氏、車克里氏,滿語為Ceyere Hala,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徹葉哷氏多冠漢姓為撤氏、車氏、徹氏、伊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徹葉哷氏是一個古老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已很少稱呼使用,多漢化為撤氏、車氏、徹氏等,多以寧古塔為郡望,族人在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寧古塔:寧安歷史悠久,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清朝初期流人方拱乾在《絕域紀略》中記載:“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台,再訛為寧古塔矣。”新編《寧安縣誌》中稱:“‘寧古’為滿語,漢譯為‘六’或‘六個’,‘塔’是滿語‘特’的訛音,漢譯為‘居址’,合譯‘六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而言。”是滿族的祖居地之一。寧古塔在商周時期是肅慎人故地,漢、晉朝時期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屬勿吉,隋朝初期初稱靺鞨。
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據東牟山(今吉林敦化),建立震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
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遂去靺鞨號,以其轄區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實職,亦稱“渤海都督”。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從“舊國”遷都於上京龍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鎮),城分內、外和宮城三部分。外城垣周長十八公里多,為土牆,有十座門、五條大街縱橫排列,中央大街寬一百一十米;內城周長四千五百米,為石牆,建在外城北部的中間;在內城建有宮城,周長兩千五百米,玄武岩築成。五座大殿中軸排列,並有迴廊相連。另有十寺五橋、八寶琉璃井、點將台、附馬府、御花園等遺蹟。為當年僅次於唐長安京城的東亞第二大都會,歷時一百七十一年。遼國時期屬東京道,金國時期屬胡里改路,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朝時期屬奴兒乾都司阿速河衛。
清朝初期的清順治十年6月(公元1653年)農曆5月,設定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將軍衙門始駐寧古塔舊城(今海林舊街鄉古城村),後因水患和為抗擊沙俄用兵需要,在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於牡丹江邊覺羅城西南五里處修築新城(今寧安鎮)。新城告竣後,將軍衙門從舊城遷至寧古塔新城,是清朝時期邊外七大重鎮之一。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協領薩布素鎮守寧古塔地方。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薩布素升任寧古塔副都統,寧古塔正式設副都統衙門。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農曆12月,於寧古塔設定泰寧縣,隸屬奉天府,專理漢人民事,與專理滿人旗務的副都統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遠,領屬不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農曆4月裁撤泰寧縣。
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農曆12月13日奏準,於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的三岔口(今東寧三岔口鎮)設定綏芬廳,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農曆2月委官試署。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農曆4月15日,將綏芬廳升改為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與此同時,裁撤寧古塔副都統。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農曆4月,以府治移駐寧古塔城,就寧古塔取義,改為寧安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3月,將寧安府改為寧安縣。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2月,撤銷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偽滿吉林省,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4月,寧安縣隸屬綏寧省管轄,8月將縣境北部的新安鎮、海林、橫道河子等地區劃出,設定新海縣(縣址海林街),10月撤銷綏寧省,改隸牡丹江專區。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5月,將世環鎮、鏡泊、沙蘭等地區劃出,設定鏡泊縣(縣址世環鎮),10月隸屬牡丹江省。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10月撤銷鏡泊縣併入寧安縣。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3月,設立牡丹江專區,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同時將原海林縣西部地區劃歸寧安縣管轄。
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
1962年10月,將原海林縣併入寧安縣和林口縣的行政區域劃出,恢復海林縣。
1983年9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牡丹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寧安縣再度劃歸牡丹江市領導。
1992年,寧安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和老爺嶺之間的牡丹江上游谷地。東鄰穆稜縣,東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接壤,西南與吉林省敦化市毗連,西與海林市以分水嶺分界,北抵牡丹江市,共轄十九個鄉、鎮,其中建制鎮六個、朝鮮民族鄉三個,政府駐地在寧安鎮。

堂號

寧安堂:以望立堂,亦稱上京堂、龍泉堂、寧古塔堂。

歷史名人

徹葉哷·伊興阿:(公元?~1861年待考),滿族;滿洲正藍旗人,吉林駐防。著名清朝將領。徹葉哷·伊興阿由行伍從江忠源剿賊湖北,累擢游擊。繼而跟從袁甲三剿捻於皖、豫之間,因功擢參將,賜號“伊博格巴圖魯”。勝保薦其少年勇敢,超授四川川北鎮總兵,後調徐州鎮,幫辦徐、宿軍務。
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農曆4月,勝保奏克復六安。徹葉哷·伊興阿解除幫辦之職,調至遼東寧古塔以關保幫辦傅振邦軍務。
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徹葉哷·伊興阿以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協領率軍征剿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捻軍,在與捻軍作戰中被義軍擊斃,滿清政府追贈其為騎都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