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濟門

德濟門

德濟門是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濟門遺址,德濟門位於鯉城區天后宮正大門對面40米處,被埋藏在地下,距地面3米左右,呈壘石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濟門
  • 位置:鯉城區天后宮正大門對面
簡介,史料記載,

簡介

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市文化局、文管辦在配合市政府南片區的整治工作中,邀請省考古隊對德濟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彌補了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沒有古城門的缺憾,對海交史、城市建築史、泉州宗教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

史料記載

據清道光《晉江縣誌》載:泉州城牆始建於唐代,南宋紹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築泉州翼城,在泉州鎮南門沿江為蔽成石城。該城基寬8尺,高盈丈,長438丈。元至正十二年(1352),監郡偰玉立廢羅城之鎮南門,徑就翼城拓建。內外皆石,南門曰“德濟”。明、清兩代,城屢有修葺。20世紀30年代,泉州市政當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濟門留存,直至1948年毀於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德濟門
目前,考古挖掘已確定古德濟門的確切位置。古城門的位置與天后宮的大門錯開,符合閩南“大門不能對小門”的風俗。遺址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分城門、城垣、城牆基址和月城城門、城垣基址兩部分,結構完整、氣勢恢宏;還有通過德濟門排到外面的護城河。在通道的上面還有一座內河橋叫做“城中橋”。
從考古挖掘出來的情況看,德濟門由德濟門羅城的南門和瓮城門組合起來。瓮城是保護和加固德濟門的,不管是德濟門的正城牆還是瓮城的城牆,它們的牆基都是由宋元時期遺棄的寺廟的石柱作基礎的,這些石柱一支支排列起來,使得牆基異常堅固。
遺址挖掘出土明代碑刻、古城門蓋、修城官磚、抱鼓石、統管、一門古炮和3門殘缺的大炮等。專家稱,這3門大炮都是火藥炮,屬小炮類,只具備近距離殺傷力,初步考證是明末清初製造。據悉,出土的時候,3門大炮放在一起,可能是南城門被摧毀時,當地居民將大炮放在一起,就地掩埋。
德濟門遺址還發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有一塊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蓮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蘭教的雲月圖,這種石刻,是泉州以前從未發現過的。 在一塊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間填刻有花卉,這可能是猶太教的石刻。在國外,猶太教也有類似的六角星宗教石刻。所以這個石鼓很可能是宋元時期泉州猶太教寺廟或猶太教大商人住宅的石刻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