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戰爭

德波戰爭

德波戰爭(1939年9月—1939年10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1939年9月1日拂曉,德軍發動大批飛機連續轟炸波蘭重要軍事目標;地面部隊從西、南、北三個方向發動全線進攻,數千門大炮向邊境線猛烈轟擊。在德軍的強大攻擊下,波蘭軍隊迅速潰敗。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守軍12萬人投降。10月6日,波軍全軍覆沒,德波戰爭結束。一個擁有3400萬人口,100多萬軍隊的國家,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滅亡了。

基本介紹

  • 名稱:德波戰爭
  • 地點:波蘭
  • 時間:1939年9月—1939年10月
  • 參戰方:納粹德國,波蘭
  • 結果:波蘭滅亡,德軍與蘇軍占領波蘭全境。
戰爭概述,戰爭背景,波蘭概況,一戰影響,希特勒的報復,蘇聯方面,戰鬥序列,北方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空軍方面,戰爭經過,前奏,正式開戰,波蘭慘敗,英國方面,大進軍,戰爭結果,戰爭分析,德國方面,波蘭方面,戰爭評論,啟示,意義,

戰爭概述

1939年3月,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為消滅英法在中歐的主要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德軍統帥部於4月3日頒發《關於武裝力量一致準備戰爭的訓令》,決定以突然襲擊消滅波蘭武裝力量。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轄第8、第10、第14集團軍,司令為倫德施泰特大將,北方集團軍群轄第4、第3集團軍,司令為博克大將。他們將在第4、第1航空隊支援下,分別從斯洛伐克、上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對華沙實施向心突擊,圍殲波軍主力於維斯瓦河、納雷夫河以西地區。
波蘭閃擊戰波蘭閃擊戰
德軍投入了44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總兵力88.6萬人。波軍(最高司令為斯米格威-雷茲元帥)擁有7個集團軍、4個戰役集群、870輛坦克和裝甲車、400餘架飛機,共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總兵力100萬人。波軍採取前沿防禦戰略,重點保衛但澤走廊、波茲南和克拉科夫地區,以掩護全國動員並等待英法支援,適時轉入反攻。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波戰爭德波戰爭
德軍發起突然襲擊,出動空軍摧毀波蘭各主要機場和通信、交通樞紐;地面部隊迅速突破波軍防線。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法軍僅向薩爾布呂肯發起象徵性進攻。5日,德北方集團軍群主力合圍波軍“波莫瑞”集團軍於但澤走廊,一部從東普魯士向華沙推進;南方集團軍群在琴斯托霍瓦地域突破波軍防禦,向華沙推進。當晚,波軍統帥部下令向維斯瓦河以東退卻。次日,波蘭政府遷往盧布林。14日,德軍完成對華沙的包圍。16日,北、南兩路德軍在華沙東南弗沃達瓦地域會師,合圍波軍主力於布格河以西地區。17日,蘇軍進占波蘭東部;波政府撤至羅馬尼亞。19日,波軍19萬人向蘇軍投降。28日,華沙陷落。10月6日,波軍結束有組織的抵抗。

戰爭背景

波蘭概況

地處中歐的波蘭西接強大的德國,東臨社會主義蘇聯,這種與強國毗鄰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似乎注定了波蘭多災多難的命運。20世紀以前,它曾三次被俄國人和德國人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重新恢復了獨立。

一戰影響

一戰德國戰敗後,根據《凡爾塞和約》,德國東部的領土劃給了波蘭。這些劃給波蘭的領土包括“波蘭走廊”這個狹長的地帶,走廊盡頭的但澤被闢為了一個非軍事化的國際自由城市,它也是波羅的海最大、最重要的海港之一。這裡生活著100多萬日耳曼人,他們已經被波蘭分隔,而遠離了祖國。因此德國人一直對失去但澤和“走廊”地區耿耿於懷。

希特勒的報復

希特勒上台後便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也許在他看來,波蘭甚至是比法國更不可饒恕的敵人。更重要的是,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波蘭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占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在短短几年間就把德國從《凡爾賽條約》下的受辱者變成歐洲最強的軍事強國。
自1938年10月起,德國曾多次向波蘭提出歸還領土的要求,要波蘭交出“波蘭走廊”和但澤,並將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遭到了波蘭政府的嚴辭拒絕。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迅速兼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下一個侵略目標直指波蘭。希特勒給武裝部隊下達了一份代號“白色方案”的絕密命令,它的目標是在這年的8月底或9月初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入侵波蘭,同時要求這個時間不可更改。
希特勒似乎算準了英、法的心理,他對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面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他們憑什麼同我們打仗?他們才不肯為一個小小的波蘭送死!”
然而,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並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了保證。有了英、法的保證,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1939年7月28日,希特勒獲悉一個重要情報,英、法軍事代表團將赴莫斯科,屆時將形成共同抗德的聯盟。

蘇聯方面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軍事大忌就是同時在東線和西線作戰。希特勒即使再狂妄自大,也絕不敢違背這一原則,愚蠢地將自己陷入疲於奔命的尷尬境地。他若要入侵波蘭,準備在西線與英、法開戰,就必須穩住東線的前蘇聯。同樣,英、法的目的則是要調動起東線的前蘇聯,迫使希特勒因懼怕兩線作戰而退縮。
雙方都將最大的賭注壓在了蘇聯身上,對於史達林來說,暫時還不存在倒向哪一方的問題,現在英、法和德國雙方都在他的股掌之上,他只想利用這一歷史的機遇做出最有利於蘇聯的決策。眼下史達林還不想在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捲入雙方的爭鬥,“因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而充當一方的炮灰”。此外,再加上蘇聯提出要保衛波蘭,抗擊納粹入侵,就必須允許蘇軍進入波蘭境內,遭到了波蘭政府的拒絕,因為他們對蘇聯人的戒心並不比德國人的小。波蘭的這一決定使史達林下定了決心。

戰鬥序列

德軍于波德邊界展開的部隊分屬於南北2大集團軍的建制如下:

北方集團軍群

由馮·波克上將指揮。兵力配置為庫希勒將軍的第三軍團位於東普魯士,馮·克魯格將軍的第四軍團位於東波美拉尼亞,總兵力16個師,其中5個師為機械化快速部隊。四軍團的XIX軍(古德林)轄有裝3師以及摩步第2、第20師;另外三軍團方面只有一個混編師級單位“東普魯士裝甲部隊”(肯夫將軍)配屬於第1軍。9月8日後,裝10師於東普魯士加入古德林的XIX軍參加波蘭戰役的第二階段。
波蘭閃擊戰波蘭閃擊戰

南方集團軍群

由馮·倫德斯特上將指揮。下轄有布拉斯柯維茨上將指揮的第八軍團、馮·賴謝魯將軍的第十軍團和李斯特的第十四軍團。總兵力26個師,其中快速單位10個師,對波軍的全部重點攻擊側重在第十軍團方面。擔任主攻方向的第十集團軍其VXI摩托化軍(軍長霍普納將軍)擁有第1、第4裝甲師,XV摩托化軍(霍特將軍)下轄有第2、第3輕型師;十四軍團方面XXⅡ軍(克賴斯特將軍)有裝2師,輕4師,ⅤⅢ軍(非摩托化)則有裝5師,另第十軍團預備隊XIV軍(維特斯海姆)轄第1輕型師、摩托化步兵13、29師。

空軍方面

由凱塞林指揮的第一航空軍團和羅爾上將指揮的第四航空軍團共1900架各型飛機進行對波蘭的作戰。
德波戰爭

戰爭經過

前奏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趕到克里姆林宮會見史達林。當晚,雙方便簽署了一經簽字立即生效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達成了共同瓜分波蘭的秘密議定書。希特勒暫時免去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他要放手對付波蘭了。
波蘭閃擊戰波蘭閃擊戰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在廣播裡用波蘭語辱罵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台都廣播了“德國遭到波蘭突然襲擊”的訊息。

正式開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幾分鐘後,波蘭人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打擊。波蘭城市和港口遭到德國戰機的轟炸,首都華沙也未能倖免。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空中和地面的緊密配合使波蘭乃至整個世界第一次領教到了“閃電戰”的利害。

波蘭慘敗

波蘭軍隊猝不及防,不到48小時,波蘭空軍就被摧毀。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來不及撤退的重型裝備當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英國方面

開戰後,波蘭駐英國大使迅速致電英國政府,報告波蘭受到空襲。德國大使否認了轟炸的事實,但不久就被官方證實。英國國王乘車前往唐寧街造訪了首相張伯倫,在首相夫婦開車到達眾議院之際,議會正在進行最後的討論,決定對納粹統治的頭目開戰,而不是對德國人民開戰。
記得一年前,英國還認為只要滿足希特勒的要求就能夠避免戰爭,首相張伯倫一直認為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歐洲戰爭。當時他對英國民眾說:“在我看來,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順利解決只是歐洲尋求和平舉措的一個前奏。今天早上,我還同德國總理希特勒進行了談話,這就是我們共同簽名的檔案。”但是,一年後,張伯倫首相渴望在任期內維持和平的夢想就被打破了。
此刻,英國準備參戰,英國國王脫掉了皇家盛裝,穿上了空軍制服。邱吉爾也加入了戰時內閣,整個國家都為他能把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再次奉獻給國家而感到高興。軍隊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兒童都撤離了倫敦。
波蘭閃擊戰波蘭閃擊戰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保證,否則英國將向德國宣戰。正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了類似的最後通牒,其期限為下午5時,但希特勒對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於是,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國正式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大進軍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至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腹地突進。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波蘭人進行了頑強抵抗,戰馬與坦克搏鬥,步槍與火炮對抗,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掙扎中,上演了一場實力懸殊的大屠殺。
而另一邊,英、法兩國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始終在工事背後,按兵不動,宣而不戰。這場所謂的戰爭後來被稱為“奇怪的戰爭”或“靜坐戰”。邱吉爾事後譏諷道:“巴黎和倫敦以為坐著就能把那筆債躲過去。”
9月6日,波蘭政府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9月8日,德國裝甲師到達華沙外圍。9月17日,大局已定,波蘭徹底陷落。
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至力托夫斯克會師。希特勒希望趕緊占領華沙,命令德軍必須在9月底之前拿下華沙。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9月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國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一個戰役,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在波德戰爭中,波軍陣亡約66000人,傷10餘萬,被俘40多萬人。德軍陣亡約1006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人。
希特勒對波蘭的入侵實際上是一場賭博。他瘋狂地啟動了戰爭的機器,拉開了一場人類戰爭史上規模之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的帷幕。

戰爭結果

二戰結束以後,古德里安在其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道:“到9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裡面。波蘭的騎兵,因為不懂得坦克的性能,結果遭到了極大損失。有一個波蘭炮兵團正向維斯托拉方向行動,途中為我們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殲滅,只有兩門炮有過發射的機會。波蘭的步兵也死傷慘重。他們一部分工兵部隊在撤退中被捕,其餘全被殲滅。”至9月4日,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全部被殲滅,而古德里安指揮的4個師一共只死亡150人,傷700人。 波軍死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波蘭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犧牲。僅華沙就死近25萬人,數萬無辜公民受傷。
德軍的損失:死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人。

戰爭分析

德波戰爭中德國勝利、波蘭失敗的原因:

德國方面

①戰前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進行了大量準備,綜合國力、軍事力量上占有巨大優勢。②戰略指導思想先進。採用閃擊戰戰術,空地配合,穿插、包圍、迂迴地運動,以攻為守;而英法的戰略指導思想陳舊。③德國的戰爭指揮技巧先進、靈活,德軍指揮部對於軍事的掌控到位。④德國的單兵素質非常好,吃苦、守紀、訓練到位。這與德國在六年中集中發展軍事有很大關係。

波蘭方面

①波蘭政府對社會缺乏強有力的控制力,沒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人,力量渙散,沒有領導核心;相比而言,德國實行的是強大的中央集權。②外交上過分依賴英法,結果在戰爭中卻沒有得到外援。③沒有執行“人民戰爭”的戰爭政策,只單純依靠軍事路線。④在軍隊規模、作戰技能上遠遠不足,軍事思想落後,軍事力量以騎兵為主,無法在以坦克等現代武器為主的現代戰爭中與德國抗衡;波蘭指揮部缺乏對德國的戰爭意圖、進攻方向,戰爭進程的了解,戰略部署不當,指揮部遠離一線。

戰爭評論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作戰以及閃電攻擊理論,率領第十九裝甲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第十九裝甲軍隸屬北路集團軍群第四集團軍,轄有1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1個步兵師。它既是第四集團軍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開戰後,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波蘭無論是在戰略準備上,戰術思想上亦或是武器裝備上都不及德軍。然而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有幾個常見關於波蘭九月行動的誤解,往往因納粹的宣傳而造成誤解。以下則是對一些常見誤區的具體解釋。
神話“波蘭軍隊騎兵手持長矛和利劍與德國坦克作戰” 。
波蘭騎兵從未面對過德國坦克或侵犯的步兵和炮兵部隊,但通常充當機動步兵(如龍騎兵)和偵察單位和只在極少數作為作戰騎兵對徒步的步戰作戰。其他國家的軍隊(包括德國和蘇聯)當時也派出了精銳的騎兵部隊廣泛使用。波蘭騎兵包括11個,如同軍事理論強調,配備了“烏克蘭式”反坦克步槍和輕型火炮,例如高效率的波佛斯37毫米反坦克炮。該神話源自於納粹德國宣傳描繪在克羅揚蒂戰役中,其中1個波蘭騎兵旅在被隱藏的裝甲車輛伏擊時開火,當時它已手持馬刀對德軍步兵作戰。
神話“波蘭空軍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就在地面上被摧毀”。
波蘭空軍,雖然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已經從空軍基地轉移到小型的偽裝機場。只有一些訓練和輔助飛機在地面上被摧毀。波蘭空軍,在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及其戰鬥機未能與較先進的德軍戰鬥機匹敵,依然活躍到戰爭開始後的第2周,對“德國空軍”造成重大損害。“德國空軍”根據所有原因下,損失了285架飛機,有279架以上損壞,而波蘭人損失了333架飛機。
神話“波蘭只進行了一點抵抗和投降迅速”。
德國付出了比較嚴重的損失,尤其是在車輛和飛機方面:波蘭令德國損失的裝備足夠裝備整個裝甲師和百分之二十五的空中力量。在時間上,持續了大約一個星期的9月行動比在1940年法國戰役的時期為短,儘管英法聯軍在兵力和裝備上與德軍更為接近。此外,波蘭軍隊正在準備在羅馬尼亞橋頭堡的防務,這裡將對延長波蘭的抵抗,但這一計畫因1939年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而被取消。波蘭從來沒有正式向德國投降。在德國占領下,波蘭軍隊繼續在地下進行戰鬥,如波蘭地下軍和森林游擊隊——森林之人。在德國占領下的波蘭之抵抗運動是在所有被占領的歐洲國家中規模最大的抵抗運動。
神話閃電戰在波蘭首次被使用”。
人們常常認為德國在波蘭首次使用閃擊戰戰略。許多戰後早期的歷史書,如巴里皮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BPC在1966年出版),認為德國的勝利是由於發生在1918年至1940年“巨大的軍事技術發展”,理由是“德國,把(與英國之間的戰爭)理論實踐……結果稱謂“閃電戰”。“這個想法已被一些作家否定。馬修庫珀寫道:“在波蘭戰役中,把機械化部隊部署的想法是,他們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輔助推進和支援步兵作戰...。因此,任何有關裝甲部隊的戰略開發仍然在萌芽階段。指揮上的癱瘓和崩潰的士氣並不是德國的地面和空中力量最終的目標...,只是使用傳統方法應付迅速包圍附帶的副產品和在德國空軍在支援行動中充當飛行大炮,他們都有以殲滅破壞敵人的軍隊這個實際的目的。這就是波蘭戰役中的銷毀思想。” “銷毀思想”戰略可以追溯到腓特烈大帝,並跟1870年的法國戰役或1914年變化不大地套用在波蘭戰役中,坦克的使用“預想之中更多...恐懼的敵人採取行動攻擊進攻的側面,對德軍的恐懼造成於1940年在法國和1941年在蘇聯的災難,而且在戰爭一開始就出現。”約翰·埃利斯,在野蠻部隊中寫道,“...馬修·庫珀的斷言可被判斷為正確的,裝甲師沒有得到的那種“戰略”(原來重點)上的任務,就是要賦予真正裝甲“閃電戰”的特點,並幾乎總是緊密地輔助大規模的步兵部隊。”扎洛加和馬德伊,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中,也提出了閃電戰神話般的解讀這個話題和在該戰役中其他武器的重要性。“雖然西方在9月行動中已強調了裝甲部隊和斯圖卡式攻擊的震驚程度,他們“往往低估波蘭軍單位對德國炮兵的攻擊效果”。在充足的機動性和提供相當數量下,炮兵比其它兵種對其它的德意志國防軍提供更多的掩護。”

啟示

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性在此次戰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戰馬的血肉之軀與坦克的鋼鐵之身的碰撞,是一種落後與先進、愚昧與文明的失衡撞擊。這一血淋淋的歷史教訓,再次昭示了“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的睿智。

意義

二戰雖然已經遠離,和平與發展亦已成為當今的主題,但是動盪甚至戰爭的因素一直存在著。從2001年爆發的阿富汗戰爭,到2003年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都表現出了世界和平的脆弱。憶古思今,以史為鑑,任何一個國家要保證自己的尊嚴,占據戰爭來臨時的主動,就必須不遺餘力的緊跟時代潮流,提高自身的國防實力。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