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粗螯蛛

德氏粗螯蛛,Pachygnatha degeeri (Sundevall,1830),肖蛸科鋸螯蛛屬的一種蜘蛛。與克氏粗螯蛛 Pachygnatha clercki非常近似,但雌蛛的背甲具很多小圓坑;納精囊在中部褶疊;雄蛛的螯肢無婚距,前齒堤第1齒靠近第2齒;觸肢器的引導器近頂部膨脹,副跗舟的遠端半部三角形,與後者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德氏粗螯蛛
  • 拉丁學名:Pachygnatha degeeri (Sundevall,1830)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肖蛸科
  • 亞科:肖蛸亞科
  • :粗螯蛛屬
  • :德氏粗螯蛛
基本信息,形態分布,雌蛛,雄蛛,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編號:3107
拉丁目名:ARANEAE
拉丁亞目: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後紡亞目
總科:圓蛛總科
superf:Araneoidea
拉丁科名: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肖蛸亞科
拉丁亞科:Tetragnathinae
中文屬名:粗螯蛛屬
拉丁屬名:Pachygnatha
拉丁種名:degeeri
定名人:Sundevall
年代:1830
原始文獻:Kongl. Svenska Vet. -Akad. Handl. 1829: 24.
生境:棲息於稻田中。
國內分布:新疆。
國外分布:英國,德國,法國。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94-96

形態分布

雌蛛

體長4.00—4.41。一雌蛛體長4.41:頭胸部長1.71,寬1.30;腹部長2.61,寬2.16。背甲暗褐色,具很多小凹坑。頸溝較深,黑褐色;放射溝明顯。中窩近似三角形,黑褐色。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列。各眼均具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5:0.09);後中側眼間距等於後中眼間距(0.15:0.15);前後側眼稍分離,眼丘相接。中眼域長0.30,前邊寬0.30,後邊寬0.35。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1:0.10:0.10:0.09)。
德氏粗螯蛛
額高0.20,約為前中眼直徑的2倍。螯肢褐色,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齒。下唇暗褐色,寬大於長。顎葉和胸板褐色,胸板與背甲相連。步足黃褐色,無刺和大的剛毛,僅膝節頂部具很細弱的剛毛。腿節Ⅰ、Ⅱ具2根聽毛,腿節Ⅳ具1根聽毛,腿節Ⅲ無聽毛;脛節Ⅰ一Ⅲ具2列6根聽毛;脛節Ⅳ具2列8根聽毛;後跗節Ⅰ~Ⅲ具1根聽毛,後跗節Ⅰ、Ⅱ的聽毛位於遠端1/3處,後跗節Ⅲ的聽毛位於近端1/2的頂部,後跗節Ⅳ無聽毛。跗節Ⅰ、Ⅱ的跗節器位於遠端約1/3處,後跗節Ⅲ、Ⅳ的跗節器位於中部近1/2處。
步足測量:Ⅰ 5.31(1.53十1.89十1.17十0.72), Ⅱ4.86 (1.44十1.71十1.08十0.63), Ⅲ3.28 (0.99十1.17十0.67十0.45),Ⅳ4.58(1.39十1.62+1.03十0.54)。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背面和側面具很多銀白色鱗斑,背面具一較明顯的黑色葉狀斑。腹部側面具一些斜向的淺黑色條紋。腹部腹面中央具一在生殖孔之後散布銀白色鱗斑的較寬的暗色縱帶,縱帶的兩側各有一由銀白色鱗斑組成的縱條斑。紡器的前方有一對黑色小斑點。生殖蓋梯形;納精囊腎形,中部褶疊。

雄蛛

體長3.13—3.60。一雄蛛體長3.13:頭胸部長1.50,寬1.19;腹部長1.67,寬1.26。背甲、腹部的形狀和斑紋以及眼的排列近似於雌蛛。螯肢長不足頭胸部長的一半;前齒堤有3齒,第1齒小,距螯牙的基部較遠;後齒堤有4齒,第1齒靠近螯牙的基部,第2、3齒遠離第1齒,幾乎位於螯肢的中部,而且齒的大小、間距差別不大。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1.61(0.78+0.24十0.31十0.28);步足Ⅰ 5.00(1.40十1.77十1.12十0.71), Ⅱ4.69(1.36十1.63十1.02十0.68), Ⅲ3.16(0.99十1.12十0.61十0.44),Ⅳ4.35(1.29十1.53十0.95十0.58)。
德氏粗螯蛛
足式同雌蛛。觸肢器的盾板相對較小,內含的精導管與肖蛸屬Tetragnatha蜘蛛非常相似,引導器的頂部具一月形小導片,副跗舟長,遠端半部呈三角形。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英國德國法國
國內分布:新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