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小鸊鷉

德氏小鸊鷉

德氏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olavatus (Delacour, 1932),是鸊鷉目、鸊鷉科、小鸊鷉屬的一種游禽。與其他鸊鷉的區別是體羽色塊區別很明顯。頭部栗色,頸部紅棕色,嘴去膠是黑色、棕色、白色相雜。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不善飛翔。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及幼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小魚和小草等。分布於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德氏小鸊鷉
  • 拉丁學名:Tachybaptus rufolavatus (Delacour, 1932)
  • 別稱:達拉氏小鸊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鸊鷉目
  • 鸊鷉科
  • :小鸊鷉屬
  • :德氏小鸊鷉
  • 命名時間:Delacour, 1932
  • 英文名稱:Alaotra Grebe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德氏小鸊鷉是一種游禽。與其他鸊鷉的區別是體羽色塊區別很明顯。頭部栗色,頸部紅棕色,嘴去膠是黑色、棕色、白色相雜。黑嘴,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體羽短而稠密,饒有抗濕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兩性相似。頭骨為裂齶型和全鼻型;並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腸;雛為早成性。
德氏小鸊鷉德氏小鸊鷉
德氏小鸊鷉分布圖德氏小鸊鷉分布圖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

生活習性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能潛水覓食,一般潛水僅1~4m深。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及幼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小魚和小草等。

生長繁殖

它們繁殖時在水邊草叢中築浮巢,用蘆葦、雜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產2~7枚,色白,
德氏小鸊鷉德氏小鸊鷉
德氏小鸊鷉德氏小鸊鷉
多為污物所染。雌雄輪流孵卵。卵約孵25天而出雛。雛屬早成性,全身密生絨羽,能自由活動,在雛鳥孵出2~3周的時間,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

種群現狀

20世紀中期以來,德氏小鸊鷉數量一直在減少。主要原因是外來物種線鱧魚的捕食,以及與小鸊鷉自然雜交造成的基因池減少。1985年人們最後一次觀測到它們,2010年5月26日被宣布滅絕。不過它們仍有被重新發現的可能,因為在2006年,一度被認為滅絕的馬達加斯加潛鴨就在阿勞特拉湖被重新發現。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極危(CR)。德氏小鸊鷉已有25年未現蹤影,科學家宣布這種濕地鳥類已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