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雞製作工藝

德州扒雞製作工藝

德州扒雞是一種用小火慢燜而至熟爛的禽肉製品,原產山東省德州市,又名德州五香脫骨扒雞,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山東著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德州扒雞用料講究,操作嚴謹,獨特天然的製作工藝也已成為山東省的傳統手工技藝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州扒雞製作工藝
  • 申報日期:2006
  • 遺產編號:Ⅷ-17
  • 所屬地區:山東 · 德州
基本信息,工藝概述,製作工藝,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德州扒雞製作工藝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人/申報單位:山東省德州市
遺產級別: 省

工藝概述

德州扒雞,盛譽全國,馳名天下,其源於明代,盛於清末民初,距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元末明初,隨著京杭大運河漕運繁忙和陸路古道興旺,德州長成為京都通達九省的御路,經濟呈現繁榮,市面上也出現了燒雞,其形態是側臥,色紅味香,肉嫩可口,做為後來扒雞的雛型,初露頭角。這時的燒雞已不僅僅見於餐桌,而“步”入社會了。臂挎提籃走街竄巷叫賣燒雞的多了,開始僅是賈姓人家,後來漸漸多起來,比較有名的是人們稱謂“徐燒雞”的徐恩榮家世世代代,還有西方庵 (現金城街)張家的前輩等等。他們在窄小低矮的家庭作坊里,在古老的、粗放的工藝流程中,產生了原始的雞文化。
時代的腳步,跨進了二十世紀。隨著津浦鐵路和石德鐵路的先後通車,扒雞已形成了行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銷路延伸到江南和中原,從而,進入了興盛時期,呈現出各顯身手,“百家爭鳴”的局面。
建國初期,扒雞行業走上了合作化道路,開始由二十六名扒雞傳人組成了德州扒雞聯營社,後又建起(火車)站內小賣部,在火車站站台上專門向旅客供應扒雞,站前一條街扒雞攤更是興旺。到了1956年,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扒雞傳人來說,是異乎尋常、翻天覆地的一年,“一步登天”,加入到國營德州市食品公司,成為正式的國營工人,延續到現在的德州扒雞集團。
德州扒雞因其獨特的工藝、獨到的配方、特殊的口味在德州市和山東省食品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國影響也很大,它是中華傳統美食的優秀代表之一,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挖掘、扶持、保護德州扒雞,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力求把該項文化遺產列入企業的長期規劃之中,開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充分挖掘利用好。
德州扒雞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一直暢銷不衰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從科學的角度講,製作德州扒雞的主料、配料、保鮮等均是純天然的,無任何添加劑,用料講究操作嚴謹。這些古老的作法仍然符合現代人們對純天然、安全、綠色放心食品的需求。
德州扒雞作為一個古老的歷史品牌,經過300多年的傳承,沉積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美食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德州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匱乏,發掘扒雞歷史文化遺產建立德州扒雞工業園、文史館,既能宣傳德州扒雞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是對德州扒雞文化遺產的很好的保護。

製作工藝

德州扒雞是一種用小火慢燜而至熟爛的禽肉製品,原產山東省德州市,又名德州五香脫骨扒雞。已有80多年歷史,是我國著名的風味特產之一。
選擇健康,體重在1.0-1.5千克的當年新雞作為加工原料,從頸部宰殺放血、煺毛摘除內臟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將兩腿交叉盤到肛門內,雙翅向前由頸部刀口處伸進,在喙內交叉盤出,造成臥體含雙翅狀態。將雞盤好後在體表塗以用糖或蜂蜜熬成的糖色,然後放入燒沸的油鍋中炸制1-2分鐘,至雞體呈金黃透紅時撈出。以50千克雞為計算量,大茴香100克、山奈50克、小茵香100克、丁香40克、花椒100克、草果40克;砂仁60克、豆蔻50克、鮮姜50克、肉桂50克、白芷50克、肉蔻50克、桂皮100克、紅蔻30克、陳皮100克、醬油1000克、精鹽1200克。
將小茴香、花椒和壓碎的砂仁裝入紗布袋,隨同其它配料一起放火鍋中,把炸好的雞依次放人鍋內並擺好,然後往鍋內加入一半老湯(即煮過雞的陳湯,如無陳湯,配料用量加倍)一半新湯,使湯麵高出雞體,上面用竹蓖壓實。先旺火煮製1-2小時,後用小火燜煮6-8小時,最後在煮沸情況下出鍋,即為成品。外形優美,色澤金黃,微透紅色,雞皮完整,腿、翅齊全,熱時一抖肉即脫骨,涼後輕提,骨肉分離,軟骨香酥如粉,肌肉食之如面。 扒鴨、扒鵝的加工方法與扒雞基本相同,只是鴨、鵝較大,故煮製時間應當延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