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三班鎮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

德化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戴雲山脈,號稱閩中屋脊,面積2232平方公里,境內有大量優質的瓷土礦資源,豐富的森林資源及充沛的水力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化縣三班鎮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
  • 位於:福建省中部戴雲山脈
  • 號稱:閩中屋脊
  • 面積:223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德化窯歷史發展概況,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的發現與調查,

基本信息

德化縣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的初步調查與分析
鄭炯鑫(德化陶瓷博物館 副研究員)
內容提要
Summary:
本文主要從德化窯歷史發展概況,遼田尖山窯址的發現及其標本的測定與分析,揭示德化窯的燒造年代及意義.
The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history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De Hua Kiln,the discovery of the kiln site in Mt Liaotianjian and the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ecimen,trying to reveal the era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urning and production of De Hua Kiln.

德化窯歷史發展概況

歷史上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古瓷都。目前,全縣已發現的古瓷窯址達238處。
根據解放後德化的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後期,在德化潯中鎮丁溪村的雲尾山、牛尾寨、四埔山及美湖鄉尊美村後坪山等四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先後採集到石石奔、石斧、石矛和印紋陶片以及釉陶片。1968年在修建城關至三班的潯三公路時,在石排格古瓷窯址附近發現魏晉時期的青釉穀倉,青釉罐等器物。
唐末五代,由於中原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因而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導致德化境內人口增長,地方經濟逐漸開發。唐貞元(785—805年)以前,德化屬永泰縣歸義鄉,貞元中改為歸德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開始正式建縣,至唐後期,德化三班、泗濱一帶制瓷業已比較發達。據《龍潯泗濱顏氏族譜》記載:其開基祖教先公居河南,於唐代來我縣,其第五子文麗公得中明經博士,第七子顏仁郁初舉進士,文麗公子化彩舉國子博士及第。顏化彩並著有《陶業法》、《繪梅嶺圖》,傳授陶瓷工藝供後人學習。
1995年3月在美湖鄉陽田墓林發現了一處唐代窯址,窯址殘存窯基長21米,寬1.9米至2.1米,所發現的50多件標本均為青釉器,有的表面釉層已脫落,經與館藏的墓葬青釉器比較,在造型、瓷質、釉色、裝飾等方面基本一致。
進入宋元以後,德化瓷業有著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蓋德鄉、三班鎮等地多處窯址生產的白瓷、青白瓷大量出口,筆者曾在2006年11月及2007年前往北京國家博物館、廣東陽江市博物館考察“南海一號”沉船前期打撈出水的部分瓷器,發現其中有許多是德化三班鎮、蓋德鄉窯址生產的瓷器。典型的如三班鎮佳春嶺窯生產的小花瓶,蓋德鄉碗砰侖窯生產的刻花大口碗、粉盒等。
明代德化窯無論是燒制技術、瓷器質量、生產品種、工藝水平等方面都遠超宋代之上。“瓷聖”何朝宗的瓷塑作品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獨樹一格的“象牙白”瓷更被譽為“中國白”,成為“國際瓷壇的明珠”、“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
清代,德化進入了青花瓷生產的全盛期,全縣已發現的清代窯址達177處,2000年轟動世界的“泰興號”沉船打撈出35萬件的德化青花瓷給出了最好的詮釋。一千多年來,德化瓷窯火不熄,從未因朝代更替而停止,德化窯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其在陶瓷史上應有的地位。
然而隨著三班鎮三班村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的發現,德化窯燒制歷史可望往前推進一千多年。

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的發現與調查

三班鎮位於德化縣南部,距縣城10公里,與永春縣相鄰,靠近晉江流域,交通方便,附近分布著大量瓷土礦,歷史上是德化著名窯場之一。
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位於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南部與永春交界的遼田尖山山坡處(見圖),距離三班鎮4公里。山上雜草叢生, 周圍分布著成片的柑桔園,有一條機耕路與公路相通。
2007年初,德化陶瓷博物館接到三班鎮一村民報告,在附近山上發現大量古代陶瓷標本,筆者看過村民帶來的標本,初步斷定這些標本年代久遠,與館藏唐代器物標本相比有明顯差異,很有價值。
2007年10月,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工作人員及泉州市考古隊一行數人前往遼田尖山現場調查,發現了許多印紋硬陶、原始青瓷標本和一些燒土塊。
2007年11月,筆者又陪同福建省考古所鄭輝、陳兆善兩位研究員前往遼田尖山作進一步調查,專家們在遼田尖山周圍幾千平方米的範圍內找到了許多原始瓷片和陶片,有的瓷片表面有一層淡青色的釉,有的是由一個個圓點裝飾的圖案,有的像用竹片在上面戳成“S”形的“戳點紋”,有的像繩子壓下去的“繩紋”、“網紋”,這些都是原始青瓷的典型花紋,由於瓷片分布範圍很廣,專家們估計這裡很可能有窯址存在,於是就開始尋找和窯址有關的東西:如廢品堆積、燒制過程中粘連在一起的瓷片、陶片或者燒窯的工具,經過長時間艱苦的努力,專家們在剷平山坡的一處斷面後,終於一個約1米寬的弧形窯爐顯現出來,儘管與黃色的泥土混在一塊,但兩側窯壁上長期火燒留下的厚厚的燒結層還是非常顯眼,發現了窯壁就證明了這裡確實有窯址存在,而且專家認為,原始瓷標本分散範圍這么廣,有可能窯址不只這一座。這要等後續進行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研究確定。
據考證,原始青瓷或稱“原始瓷器”,也稱“釉陶”、“青釉器”等。中國商周時的原始瓷器稱為早期原始瓷器,西周原始瓷器主要用泥條盤築法成型,並用拍印、刻劃、堆塑等技法作出各種裝飾花紋,如方格紋、藍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S”形紋、繩紋、網紋、附加堆紋、雲雷紋、水波紋等,西周時期還增加了乳釘紋,這些瓷器工藝很原始,處於瓷器的發明階段。首先它選擇的是一種含熔劑較少的粘土作原料,這種粘土稱為瓷土或高嶺土。燒成以後胎色灰白,含鐵量在2%左右,胎體表面施上一層人口配製的石灰釉,cao含量在16%—20%左右,和胎體一道經1200℃以上的高溫燒成,顏色為黃綠色或灰青色,光亮透明。根據釉色,將這種瓷器稱為原始青瓷。
遼田尖山原始青瓷標本介紹及其化學成分分析
遼田尖山原始青瓷標本介紹
1、青瓷殘片,瓷片的上部是用瓷土捏成的一個個米粒大的圓點貼上,往下有像草繩壓印的豎條形“繩紋”。施淡青色釉,釉面幾乎脫落,只殘留局部。
2、印紋硬陶片,滿飾“席紋”,紋路清晰。
3、青瓷殘片,上部用竹篾劃出不規則的斜道,往下是水波紋,然後凸出兩道弦紋,在這兩道弦紋間用小竹籤壓印小圓圈,而形成的一排圓形陰紋。瓷片表面有施一層淡青色的釉,釉面發色純正。
4、青瓷罐殘片,罐口口沿外侈,口沿下唇有兩道凸弦紋,間以用小竹籤戳成的圈點紋,自罐口往下順勢,逐漸鼓腹,內外施淡青色釉,偶爾有垂釉現象。口沿的內沿直徑為12.25cm,外沿直徑為17.25cm。
5、陶片,瓶類的底部,陶片素麵無紋,撇口,殘片的上直徑為6cm,下直徑為8.2cm。
6、青瓷缽殘片,口沿,內部飾兩道小珠紋,外部飾小珠紋與規整的棱形邊飾紋相間,通體滿飾,內外施釉。口徑20cm。
7、青瓷殘片,飾“繩紋”,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
8、青瓷殘片,飾“繩紋”,施黃褐色釉,釉面已脫落,只有小部分殘留,器內無釉。
9、陶片,飾乳釘紋三道,弦紋一道。
10、青瓷殘片,飾“繩紋”,表面施淡青色釉,釉面均勻。
11、印紋硬陶殘片,罐或瓶的腹部,依稀可見泥條盤築痕,通體飾規整而豐富的紋飾,有水波紋、直道紋、弦紋(弦紋兩側均壓印鋸齒紋)等相間。
12、青瓷罐殘片,口沿之下溜肩,用小竹筒壓印規整的圈點紋,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
13、青瓷雙系罐殘片,口沿,依次飾以圈點紋,水波紋,直道紋,罐耳由瓷土捏築成6條直道紋,上下各堆貼螺紋。裝飾講究規整,精細。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口徑21cm。
14、陶片,飾“網紋”。
15、青瓷罐殘片,飾圈點紋,施淡青色釉。
16、青瓷雙系罐殘片,罐耳刮6道直條紋,耳上有粘疤。施淡青色釉。
17、青瓷罐殘片,罐腹部,飾乳釘紋,施黃褐色釉,內外施釉。
18、青瓷罐殘片,口沿外側貼上米粒大的圓點。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
19、窯具、墊圈,斷截面呈三角形狀。
20、青瓷殘片,飾乳釘紋,施淡青色釉。
為了確定這些標本的成分和年代,筆者於2007年10月把第一次調查採集到的標本選取10件帶到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委託承煥生教授進行“PIXE”(質子激發X螢光能譜)檢測。這一方法是以“Mev”質子激發樣品中原子,使其發射特徵X射線,通過探測X射線的能量和強度來測量樣品中元素的種類和含量。
測試結果如下:
德化陶瓷館樣品測試結果(復旦大學PIXE結果)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K2O
CaO
TiO2
Cr2O3
MnO
Fe2O3
CoO
ZnO
標1-胎
0.90
1.22
23.23
68.32
0.24
0.00
3.48
0.15
0.59
0.00
0.03
1.76
0.05
0.03
標2-胎
0.00
0.68
21.86
72.69
0.41
0.00
0.96
0.10
1.01
0.03
0.00
2.24
0.02
0.00
標3-胎
0.82
1.08
23.51
69.90
0.34
0.00
1.97
0.15
0.70
0.00
0.03
1.46
0.05
0.00
標3-釉
0.38
3.09
17.74
58.87
0.87
0.00
3.03
12.18
0.43
0.04
1.24
2.09
0.00
0.03
標4-胎
0.39
0.88
25.64
68.42
0.33
0.04
1.49
0.08
0.62
0.00
0.04
2.05
0.00
0.02
標4-釉
0.69
2.42
15.91
53.77
0.73
0.04
1.59
22.25
0.43
0.00
0.37
1.77
0.00
0.02
標5-墊片
0.40
1.00
27.63
66.39
0.26
0.00
1.03
0.03
0.77
0.00
0.03
2.46
0.00
0.00
標5-胎
0.21
0.97
26.60
68.05
0.24
0.00
1.62
0.07
0.57
0.00
0.00
1.66
0.00
0.00
標5-表面
0.12
0.82
31.71
63.45
0.10
0.00
1.13
0.00
0.89
0.00
0.00
1.78
0.00
0.00
標5-表面
0.00
0.60
33.03
62.55
0.08
0.00
1.21
0.00
0.84
0.00
0.00
1.64
0.05
0.00
標6-胎
0.51
0.91
24.18
70.55
0.34
0.00
1.29
0.06
0.66
0.00
0.03
1.46
0.03
0.00
標6-釉
0.27
1.41
16.29
63.77
0.49
0.00
1.52
13.66
0.60
0.05
0.12
1.83
0.00
0.00
標7-胎
0.93
1.15
21.66
70.53
0.57
0.05
2.57
0.15
0.73
0.03
0.03
1.61
0.00
0.00
標7-釉
0.57
3.84
15.06
55.95
1.29
0.00
3.10
16.61
0.52
0.00
1.35
1.71
0.00
0.00
標8-胎
0.86
1.26
30.75
62.90
0.51
0.00
0.95
0.02
0.78
0.00
0.00
1.92
0.02
0.02
標8-表面
0.75
1.14
30.89
61.49
0.45
0.00
2.24
0.23
0.60
0.00
0.04
2.14
0.04
0.00
標9-胎
0.68
1.04
25.92
67.03
0.36
0.00
0.49
0.03
1.85
0.03
0.00
2.53
0.02
0.02
標10-胎
0.47
0.87
27.55
65.56
0.29
0.06
2.26
0.14
0.92
0.00
0.03
1.86
0.00
0.00
標10-釉
0.90
3.02
19.73
57.53
0.94
0.05
2.94
10.63
0.58
0.00
0.28
2.34
0.03
0.03
從測試結果看,上述標本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胎體含鐵量高,介於1.46—2.53%之間。
2、釉層cao含量特別高,介於10.63—22.25%之間。
以上數據與德化窯以前發現的唐、宋、元、明各時期標本相比,上述成分含量明顯偏高,與原始青瓷含鐵量2%左右,cao含量在16%—20%左右比較相符。
四、小結
1、根據遼田尖山所獲標本的胎釉、紋飾、造型及所含成分,可以確定這批瓷器標本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與印紋硬陶同出一處,初步判定為西周的原始青瓷,準確年代還需後續進一步進行考古發掘、研究。
2、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的發現意義重大,它不僅大大推進了德化窯的燒造年代,而且對福建作為原始青瓷的起源地之一同樣意義重大,同時從側面佐證了唐代德化三班顏化彩正是在總結前人長期制瓷經驗的基礎上,編著了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
參考文獻:
1、《德化窯瓷鑑定與鑑賞》葉文程、林忠乾、陳建中著,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
2、《德化瓷史與德化窯》徐本章、葉文程著,華星出版社,1993年5月。
3、《德化窯始燒年代考》陳建中,《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2002年9月。
4、《中世紀“陶瓷之路”上的德化瓷及其科技分析》,李國清、梁高鎏、彭子成。《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2002年9月。
5、《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國家文物局主編,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6、《浙江德清戰國原始青瓷製作工藝初探》朱建明。《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輯,中國古陶瓷學會編,紫禁城出版社。
青瓷殘片,瓷片的上部是用瓷土捏成的一個個米粒大的圓點貼上,往下有像草繩壓印的豎條形“繩紋”。施淡青色釉,釉面幾乎脫落,只殘留局部。
印紋硬陶片,滿飾“席紋”,紋路清晰。
青瓷殘片,上部用竹篾劃出不規則的斜道,往下是水波紋,然後凸出兩道弦紋,在這兩道弦紋間用小竹籤壓印小圓圈,而形成的一排圓形陰紋。瓷片表面有施一層淡青色的釉,釉面發色純正。
青瓷罐殘片,罐口口沿外侈,口沿下唇有兩道凸弦紋,間以用小竹籤戳成的圈點紋,自罐口往下順勢,逐漸鼓腹,內外施淡青色釉,偶爾有垂釉現象。口沿的內沿直徑為12.25cm,外沿直徑為17.25cm。
陶片,瓶類的底部,陶片素麵無紋,撇口,殘片的上直徑為6cm,下直徑為8.2cm。
青瓷缽殘片,口沿,內部飾兩道小珠紋,外部飾小珠紋與規整的棱形邊飾紋相間,通體滿飾,內外施釉。口徑20cm。
青瓷殘片,飾“繩紋”,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
青瓷殘片,飾“繩紋”,施黃褐色釉,釉面已脫落,只有小部分殘留,器內無釉。
陶片,飾乳釘紋三道,弦紋一道。
青瓷殘片,飾“繩紋”,表面施淡青色釉,釉面均勻。
印紋硬陶殘片,罐或瓶的腹部,依稀可見泥條盤築痕,通體飾規整而豐富的紋飾,有水波紋、直道紋、弦紋(弦紋兩側均壓印鋸齒紋)等相間。
青瓷罐殘片,口沿之下溜肩,用小竹筒壓印規整的圈點紋,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
青瓷雙系罐殘片,口沿,依次飾以圈點紋,水波紋,直道紋,罐耳由瓷土捏築成6條直道紋,上下各堆貼螺紋。裝飾講究規整,精細。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口徑21cm。
陶片,飾“網紋”。
青瓷罐殘片,飾圈點紋,施淡青色釉。
青瓷雙系罐殘片,罐耳刮6道直條紋,耳上有粘疤。施淡青色釉。
青瓷罐殘片,罐腹部,飾乳釘紋,施黃褐色釉,內外施釉。
青瓷罐殘片,口沿外側貼上米粒大的圓點。施淡青色釉,內外施釉。
窯具、墊圈,斷截面呈三角形狀。
青瓷殘片,飾乳釘紋,施淡青色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