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型農業

循環經濟型農業

循環經濟型農業一般認為,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套用就是生態農業。最典型的是以沼氣為紐帶的各種模式的生態農業。如,“豬——沼——果”、“豬——沼——茶”、“豬——沼——菜”、“豬——沼——瓜”、“豬——沼——糧”及傳統的桑基魚塘等等。這只是一個方面。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運用有一個更廣闊的領域,其實質就是循環經濟四個原則在發展生態農業上的運用,稱之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循環經濟型農業
  • 對象:農業
  • 類型:循環經濟型
  • 政策:提出新農村建設
政策提出新農村建設,九節一減,做強加工業,白色農業,經營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著力提高效益,強化保障措施,生態型村鎮建設,

政策提出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此,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落到實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廣闊的套用領域和深遠的意義。首先,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對農村土、水、種、肥、藥、電、油、柴、糧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整體謀劃,系統節約,可綜合開發、再生利用、深度利用農村種植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及鄉鎮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中各種資源的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其次,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有利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拓展現代農業的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擴大城鄉就業空間;第三,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既可以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又有利於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成分,實現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總之,我們的體會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使有限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永續利用,其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具體地說,在實踐中應著重注意解決好以下一些問題:

九節一減

九節一減是對減量化原則的運用。
節地。修建民居、村鎮建設、修路、建廠、基礎設施都要注意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農業上的高產優質,從用地意義上說也是減量化。
節水。農業特別是水稻,是高耗水產業。目前全國用水中近70%是農業用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用水的比重只會降低而不可能提高。因此,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調整農作物結構。
節種。安徽東至縣龍泉鎮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經試驗,每畝可節約早稻種6公斤,節約雜交晚稻種1.5公斤。
節肥。化肥特別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僅影響肥效的發揮,而且土壤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還造成嚴重浪費。要大力推廣測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
節藥(含抗生素、激素等)。要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嚴禁生產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過量用藥,大力推廣綜合防治、生物防治辦法。
節電。大力推廣各種先進的節電技術、設備、產品、工藝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節約廣大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用電。
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用運輸設備耗用大量柴油、汽油,這方面的節約潛力很大。
節柴(節煤)。要堅持和推廣先進實用的省柴灶和節煤技術。
節糧。用糧食作原料的各種加工業,節約潛力很大。採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可使畜牧養殖業提高肉料比、節約大量糧食。
減人。根據市場對各種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成建制地走向市場。
上述“九節一減”,各地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落實。

做強加工業

做強加工業是對再利用原則的運用。
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後的副產品與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覆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業不同於一般的工業,在其加工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絕大多數屬於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開發技術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遠遠超過主產業,因此再利用原則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大有可為。這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區別於傳統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標誌。

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是對再循環原則的運用。
2004年4月,在北京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之所以利用微生物資源,是因為全世界面臨人口、資源、環境所帶來的嚴峻挑戰。而依靠水土為中心的傳統農業將接近或達到承載能力的臨界狀態。這就需要尋求新的出路。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目前,在農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農村沼氣,將人與畜禽糞便,農業的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清潔能源。沼氣的殘留物——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廣大農村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經營生態環境

經營生態環境是對再思考原則的運用。

加強生態建設

加強生態建設,做大做強生態資本。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對良好的生態環境要保護好、利用好,對中等的生態環境要進一步最佳化和開發好,對比較差的甚至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也要在治理改造的基礎上保護好、利用好。

著力提高效益

著力提高效益,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這關係到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市場競爭力問題,關係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問題,關係到農業的良性循環持續健康發展問題,關係到廣大人民民眾身體健康。
在農村推行循環經濟,科學技術是一個關鍵因素,但必須選擇科研創新成本低、效益好、環境友好的技術,還要推廣聯合協作的試驗設計方法,選擇在不同地區的良種良法。

強化保障措施

即加強領導,搞好協調;搞活機制,加大投入;深化宣傳,形成共識;辦好龍頭,產銷銜接。

生態型村鎮建設

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的總體思路可以概括為:實現一個目標,促進兩個轉變,強化三大功能,構建四個體系,搞好五項設計。實現一個目標,即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促進兩個轉變:一是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二是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強化三大功能:其一,最佳化生態環境,使之為村鎮居民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其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資源,使之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功能進一步強化;其三,強化循環經濟能力建設,確保上述兩大功能具有可持續性。構建四個體系: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辦好生態旅遊、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二是村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築系統。水系統要解決水多、水少、水髒等問題,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建鎮建房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不能隨意把一些濕地、河塘溝渠、窪地填起來搞開發。要保護好生活飲用水水源,讓民眾喝上乾淨的水;能源系統要推行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沼氣,充分運用太陽能。在山區要大力發展小水電。在有地熱的地方,要開發地熱能。在沿海地方要發展潮汐能。在有風力資源的地方,要發展風能。交通系統要做到“六個好”,即把路修好,把樹栽好,把房子蓋好,把田種好,把清潔生產抓好,把安全文明衛生搞好。建築系統要發展適合農村的新型環保建材。建築風格要體現地方特色,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污染治理、自然災害預防。四是社會事業體系。即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整體推進。最後是搞好五項設計。即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住區設計、產業設計、景觀設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