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

徠卡

徠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國公司生產的照相機的品牌,由徠茨(Leitz)和照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公司的原名為恩斯特·徠茨公司。

目前拆分為三家公司:徠卡相機股份公司、徠卡地理系統股份公司和徠卡微系統有限公司,分別生產照相機、地質勘測設備和顯微鏡。“徠卡”品牌由徠卡微系統股份公司持有,並授權另兩家公司使用。徠卡相機最初問世於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徠卡
  • 外文名:Leica
  • 地區:德國
  • 類別:相機品牌
  • 創立時間:1913年
品牌介紹,發展歷程,旗下產品,早期型號,可換鏡機,傻瓜相機,旁軸M系列,單眼系列,數碼單眼,數碼D系列,便攜系列,經典機型,鏡頭列表,螺旋鏡頭,M鏡頭,R鏡頭,S鏡頭,系統發展,測量系統,顯微系統,徠卡病理系統,測量領域,六大業務,

品牌介紹

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誌,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徠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徠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關於徠卡的故事,常常讓人心動,它身上的魅力和靈性,已成為許多人夢寐的嚮往。
LEICALEICA
著名的徠卡相機是德國徠茨公司生產的。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而聞名於世。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徠卡相機也是當時世界各國競相仿製生產的名牌相機,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間,徠卡相機已經相繼研製出了2型、3型相機。與此同時開始轉換研製G系列的1G、2G、3G相機。其中2G相機僅出了15台,而且這15台相機還沒有在市場上銷售過,也沒有獨立編號。因此徠卡2G相機成了收藏愛好者追捧的精品。1954年M系列開始生產,它是G系列的改良品,到目前為止,徠卡M系列仍在出新產品。徠卡相機的特點是堅固、耐用、性能好,因此它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徠卡相機成了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與民用徠卡相機不同的是軍用徠卡相機一般在編號的後邊再帶一個K字母。徠卡軍用相機一般是白色、黑色、深灰色和草綠色。直到今天徠卡相機仍然是相機收藏中的佼佼者。
市場定位
精密,堅固,品質卓越的極品利器,雖然比較難以駕馭,但是一旦掌握,在她所擅長的領域裡,所向披靡,無可比擬。
第一部相機誕生以來,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leica)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發展歷程

在八十多年以前,人們所看到的相機多數還是體積巨大的機器:木殼的機身又笨又重,固定的鏡頭,固定的快門速度,使用 8 x 13厘米的大玻璃底片,還必須有沉重的三腳架,攜帶極不方便。當時,拍照對攝影師來說,是一項艱苦的勞動,而對普通人來說,則是一件繁瑣而昂貴的事情。在德國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茲勒”的小鎮。在綠色的山丘之間,有高高低低的古塔、木結構的建築、窄窄的街巷和寧靜的生活。十九世紀末,這片地區曾是德國光學和精密製造工業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徠茨公司和徠卡相機,就是在這裡誕生的。
徠卡MP ¥3.3萬徠卡MP ¥3.3萬
徠卡相機的歷史,是從1911年 奧斯卡·巴納克(見圖)成為徠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時開始的。奧斯卡·巴納克是一位很有才華的機械工程師,也是一個狂熱的攝影“發燒友”。他喜歡拉著笨重的大相機和三腳架外出拍照,更喜歡用電影機拍攝短片。那時他已沉迷於電影機,所以他熟悉拍電影使用的35毫米電影膠片。為了攜帶方便,他特意設計了一種使用35毫米電影膠片、可拍攝 24 X 36毫米規格底片的小型相機用來試拍,作為拍攝電影曝光時的參考。
不料,這台相機拍出的底片放大後,效果很好。而它的輕便、靈巧更使他愛不釋手。於是,他開始考慮開發研製便於攜帶的新一代相機,使用有齒孔的35毫米膠片。而這台採用42毫米鏡頭。l/40秒快門速度,可以拍攝40張底片的“測光機”,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機。當時該相機還沒有牌子,後來,人們稱之為“原型塗卡”(Ur-Leica)。其實,奧斯卡·巴納克並不是第一個想到製造一台小型實用相機的人,但他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他的運氣好,而且在一個能夠發揮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這就是他有別於那些人的地方。
巴納克手工製造了兩台(也有人說是三台)原型樣機(有一台至今還保存在徠卡工廠的博物館裡;而巴納克曾使用過的另一台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館裡,戰後被拍賣了),都不是出於工作的需要,而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和使用方便。但當時徠茨公司的老闆厄恩斯特·徠茨對他這位部下的“癖好”相當賞識。巴納克在1914年用“原型徠卡”拍攝的威茲勒小鎮街景(見圖),至今仍清晰動人,而在當時,要讓使用大畫幅相機的攝影師接受這類小型相機並不容易。
而且,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相機未能投產。而戰爭一結束,厄恩斯特·徠茨就開始將巴納克設計的這種相機投入生產。直到十年後的1925年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徠卡相機。而許多攝影師還持懷疑和不接受的態度。這種相機片幅似乎太小了,但它可以裝在口袋裡,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它使攝影師能夠以一種新的、動態的方式拍照,而不必受三腳架的約束。
徠卡M8徠卡M8
徠卡I型相機及附屬檔案(包括:裝相機的皮包、取景器、遮光罩、快門線)還有福瑞茨·威斯寫的著名的《徠卡手冊》。實際上,徠茨工廠從1924年開始就在“原型徠卡”的基礎上製造出A型徠卡(也稱為徠卡I型,見圖),A型徠卡裝有50毫米焦距。F3.5口徑的愛爾瑪(Elmar)鏡頭。鏡頭固定在機身上,不能更換;機身也沒有測距裝置,拍照時要目測距離對焦。
B型徠卡的主要特點,是採用康班鏡間快門(compur Shutter)代替了焦點平面快門,快門速度由1秒到1/300秒。這是徠卡歷史上唯一的一款裝有鏡間快門的型號,後來被相機收藏家稱為“康班徠卡”。B型徠卡的生產維持了5年,共製造了約1500台。1930年C型徠卡問世。C型徠卡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是:鏡頭不再固定在機身上,而是可以更換。與之相配套的35毫米焦距、F3.5的愛爾瑪廣角鏡頭和135毫米焦距、F4.5的愛爾瑪長焦距鏡頭也同時問世。A、B、C型徠卡,作為徠卡發展過程中的第一階段,統稱為徠卡I型。
從1914年到1923年,“原型徠卡”共製造了31台,機身編號從100號開始。而在1924-1925年間,徠茨工廠在典型的德國理念指導下生產,小心謹慎,製造了800多台A型徠卡,機身編號達到1000。徠卡(Leica)這個名字,是從徠茲Leitz和相機camera兩組英文詞的字頭組合而成(Lei-Ca)。最初,也曾按讀音組成“LECA”(勒卡),但由於與法國克待烏斯公司製造、在1924年推出的使用35毫米無齒孔膠捲的“EKA(愛卡)”相機發音易混淆,就改為“Leica”(徠卡)。因此,相機的起名比製造相機晚。儘管相機的牌子確定為“徠卡”,但一直都沒有將牌子刻在相機上。直到1932年出的徠卡II型雙取景器相機才刻上這個名字。而此前相機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標茨威茲勒”(ERNST 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 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縮寫,意為“德國專利”)。
“徠卡”不僅代表一種新的相機型號,它也是當時第一套攝影系統(包括相機放大機和放映機)的名稱。80多年來,徠卡相機的發展顯示出世界相機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此同時,許多攝影師用徠卡相機記錄下人類生活中的無數重要瞬間和平凡人生。因此,徠卡相機的發明不僅促進了人類攝影歷史的發展,也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4年徠卡一款劃時代意義的135相機誕生,它就是 徠卡M3。自M3後,徠卡相繼推出的 M2、M4、M4-2、M4-P、M6以及M6 TTL 幾乎都是依循1954年時的基本設計理念演變改進而來。而且M3的出現也奠定了徠卡在連動測距相機中不可動搖的地位。M3超脫了原本徠卡螺口相機設計,變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機械和光學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進。作為第一款抽力式相機,M3大大提高了更換鏡頭的速度,使得攝影師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攝速度,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鏡頭螺口的損壞率。同時M3還首次採用可自動出現相應框線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一個旋轉按鈕控制所有快門速度包括B門的設計理念被後來的不少機械相機製造商認可並且沿用至今,成為徠卡機械相機一大特色。
徠卡M6被不少徠卡迷認為是僅次於M3的經典機型。不僅是因為它是徠卡M系列中唯一一款全鈦機身的的相機,同時還被譽為:“相機史上最強大的連動測距相機”,也是徠卡相機銷售史上銷量最高的一款機型。而徠卡M7我們則可以看成是M6的電子化版本。徠卡M7採用電子蟲豸的橫走式快門、增加了光圈優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門後幕閃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閃光功能、配備了DX代碼識別系統、取景窗內可顯示某些拍攝信息。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小驚喜。
隨著數位相機突飛猛進地發展,靠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推出款款手動對焦傳統相機的徠卡漸漸脫離了大部隊前進的步伐。數位相機大行其道搶奪了大部分的影像器材市場。而徠卡由於精工細做居高不下的價格,也讓不少攝影愛好者望而卻步。徠卡公司生產的高品質、昂貴的相機,每一個平面、按鈕、接縫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為了適應數碼時代,徠卡也必須為了生存而戰。
和松下合作後,徠卡藉助以電子產品見長的松下電器推出了數款極具徠卡韻味的復古數位相機。我們通過比較不難發現,C-LUX1、D-LUX3、V-LUX1、DIGILUX3就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單眼數位相機L1的徠卡版本。不管在功能、特色還是外觀設計上,徠卡都照搬了松下的機型,換上自己的全金屬LOGO,就成為了徠卡全新數位相機。然而高出松下機型好幾千元的價位讓不少消費者不敢恭維。一個徠卡品牌LOGO就使得徠卡的數位相機和松下的數位相機有那么大的價格,想必很多消費者都不得其解,或許就這就是所謂的品牌效應吧。
C-LUX1採用了600萬像素CCD,配備了3.6倍光學變焦鏡頭,廣角端達28mm,機身背面搭載2.5英寸LCD顯示屏,是松下集廣角、防抖、微距、輕薄、大螢幕於一身的FX01的徠卡版本。D-LUX3採用了16:9規格CCD,是松下推出的千萬像素16:9CCD的LX2的徠卡版本。採用4倍光學變焦鏡頭,同樣具有MAGE O.I.S.防抖功能。配合16:9CCD,機身背面的LCD也採用了2.8英寸16:9規格。給用戶更大的視覺享受。
V-LUX1則由松下FZ50貼牌而來,採用千萬像素CCD和12倍光學變焦徠卡鏡頭,具有松下特色的MAGE O.I.S.防抖功能。而DIGILUX3則來自於松下單眼數位相機DMC-L1,同樣是4/3系統的忠實擁護者,採用750萬像素Live MOS,可以實現LCD取景,只是在外觀上採用了更加接近徠卡M系列的設計。然而松下L1的售價已經讓人很難高攀,徠卡DIGILUX3香港地區售價曾高達20000元的。
徠卡眾望所歸的M8數碼版終於眾星捧月般上市了,成為徠卡進軍數碼領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畫幅千萬像素柯達CCD,放大倍率為1.3X。最高快門速度上,M8由原來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測光也多出一組非TTL式測光表,使得在與機器內的TTL測光比較後,得出更加準確的數據。M8在保證了原有的全手動設計的基礎上,還保證了和1954後製造的徠卡鏡頭兼容性,M8的鏡頭接口上配備了6個感應點,只要接上同樣擁有6個黑白觸點的鏡頭,便可取得鏡頭型號等資料並加入EXIF信息內。應該說,徠卡M8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徠卡數碼時代,不同於以往松下的貼牌設計,M8更具有徠卡獨特的韻味。不過香港上市價格高達20000元港幣。
09年Leica推出了全畫幅的M9,機身大小和M8一樣,但是兼容的鏡頭數量多了,廣角鏡更派上用處了,這款取自Kodak的1900萬像素CCD讓leica M Digital得以進步。初始售價約六萬五千多人民幣。
徠卡相機堅固、耐用、性能優異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是當時戰地記者的重要拍攝工具。全球各地戰火不斷、環境惡劣,輕便、堅固的徠卡135相機成了他們的得力助手。但時代發展,如今的世界早已遠離紛飛戰亂的年代,更多輕便小巧、價格適中的數位相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奢華的徠卡漸漸成為了收藏櫃中的珍品。
作為攝影愛好者,我們自然更希望徠卡能夠在數碼時代中發揮出更好的風采,源自德國的嚴謹和精良的做工,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追逐的焦點。或許徠卡也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希望徠卡的明天不再只是擺放在柜子里的收藏品,能夠給我們帶來全新意義的徠卡。

旗下產品

早期型號

Ur-Leica:巴爾納克的原型徠卡照相機。
Leica I:1925年正式生產。

可換鏡機

Leica I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愛爾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鏡頭。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與鏡頭聯動測距儀。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門,由機身前另一小紐控制。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門。
Leica IIIb:1938年
Leica IIIc/IIId:1940年
Leica If/IIf/IIIf:1952年
Leica IIIg:1957年

傻瓜相機

Leica mini
Z2X中國造
C1中國造
C2中國造
C3中國造
Leica Minilux 40mm日本造
Leica Minilux Zoom日本造
Leica CM 40mm德國造
Leica CM Zoom德國造

旁軸M系列

M3:1954年—1966年,於1954年德國Foto Kina展覽會上首次發布,總共生產了22萬台。M3是首個使用快速裝鏡頭卡口的徠卡機身(之前III系列的機身是螺紋卡口),其取景器放大倍數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線框。所以不適用50mm以下的廣角鏡。或可採用額外的取景器。所以要用廣角就要買M2,或M4,M6.但用50mm鏡頭取景器里看起來很爽。M3採用現代的過片桿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鈕過片。
MP:第一代經典MP1960年左右產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台還有快速過片的底蓋,動作快的話可以每秒3張拍攝。那時還沒有自動馬達。
M2:1958年—1967年,M3的廉價版本,其0.72倍放大的取景器成為後續M系列
的標準,M2計數
器沒有自動復位功能,拍完一卷後要自己動手撥回去。不然拍下一卷時會搞混所拍的張數。
M1:1958年—1967年
M4:1967年
M4 MOT:1967年
M5:體積與重量最大的M相機,長相奇怪,俗稱“飯盒”,第一次加入內置的測光表1971年
M4-2:1977年
M4-P:價錢低,用了大量料零件,可靠性最差的M相機《一這裡不對,M4-P可靠性很好,職業攝影的選擇
M6:1984年—1992年,在這個劃時代的型號中結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進的沒有運動部件的測光計(之前M5的測光表有類似一個棒子運動部件,在帘布快門前,鏡頭後)和取景器中的LED指示。
M6 TTL:1998年,支持TTL閃光,所增加的電子部件在頂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將快門速度撥輪改為了逆時針。
M7:2002年,支持TTL閃光、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有.58、.72和.85倍放大的取景器規格,其頂部與M6 TTL類似。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機械相機”(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與M6類似,但其取景器的改進消除了眩光。倒片螺絲改為與M3相同.正面沒有刻字,更低調一點。
M8:2006年,徠卡第一台數位化的旁軸相機,截幅機1.33放大倍率。性能不行,故障很多。
M8.2:2008年M8升級版。快門的釋放和上弦不在是同時進行(M8),而是中間有時間差,分別在按下和釋放快門鈕時。所以快門更輕聲,快門震動更小。故障很少。藍寶石免劃傷LCD。
M9:2009年M9為首部全幅感光完件的M形數碼旁軸相機(全幅感光完件平方為24mmx36mm),目前(2011年)最小的全幅可換鏡頭數位相機。
M9-P:2011年M9升級版,外觀低調一點,沒有印型號和廠牌,藍寶石LCD表面。
ME:2012年M9簡化版,相對M9去除了數據線接口與取景器切換撥桿。性能與M9沒有區別。
M10:2017年初上市,有史以來最纖薄的M數位相機。配備2400萬像素全畫幅CMOS感測器,取景器擁有0.73x放大倍率和比原來大30%的尺寸,通過內置的2GB快取,徠卡M10可實現最高每秒5張的高速連拍。已允許在ISO 100至50,000範圍內曝光,M10是首款帶有WLAN連線功能的M系列相機。

單眼系列

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由於尼康F系列的成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產生的產品,帶有內置的外部測光計和中央帶毛玻璃的取景器。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持TTL重點區域測光。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礎上改進了機身造型並採用敏感度更高的測光計,被一些人認為是最堅固的35毫米單眼相機。SL2的製造成本比售價還高,這促使徠卡與美能達合作開發下一代電子化的單眼相機——R系列。
R3:1976年,徠卡第一款電子化的單眼相機,基於美能達XE1/7,在生產少數產品後轉往萊茨在葡萄牙的工廠生產。
R3 MOT:1978年
R4/R4 MOT:1980年,基於美能達XD11,確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機的基本配置。提供了程式、快門優先、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模式,支持點測光和中央重點測光。
R4s:1982年—1985年
R5:1987年—1988年,進行了電路改進,支持TTL閃光。
R6:1988年,採用機械快門,使得僅有內置測光計需要依賴電池。
R-E:1990年
R6.2:1992年
R7:1992年
R8:1996年,脫離了美能達重新設計,並在德國的工廠生產。
R9:2002年
R8/R9 DMR Digital Module R:2003年DMR數碼後背,1000萬像素。1.4倍率。適用於R8、R9。是R系列數位化的極佳選擇。

數碼單眼

S1:1998年1000萬像素。由於ISO太低,曝光往往需要好幾秒,故只能拍靜態物體。連結用好幾台電腦硬碟儲存照片。
S2:2008年器尺寸為30×45毫米,3700萬像素,比全幅大56%。
S: 是S2產品的後續機型,不過在命名上與徠卡M一樣不再使用數字表示.在“徠卡 S2”的成功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升畫質,設立數碼中畫幅攝影新標準
·改善畫質,提升噪點性能、自然色彩再現和白平衡精度;
·升級後的自動對焦模組不僅提升了對焦速度,還有對焦精度;
·內置GPS模組;
·操控性能最佳化。

數碼D系列

Digilux
Digilux Zoom…12.7萬像素。
Digilux 4.3……240萬像素。
Digilux 1………400萬像素,富士的姐妹機。
Digilux 2………500萬像素。2004年photonika得獎相機。很好的相機,評價很好,做工極好,(2011)二手價格還是很高,600英鎊。1:2.3片幅,片幅很小,比卡片機大一點點,所以大光圈也拍不出淺景深。日本造。
Digilux 3………750萬像素。M4/3片幅,2006年停產。日本造。

便攜系列

C-Lux系列 卡片式數位相機,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D-Lux系列 卡片式高端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為16:9畫幅。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V-Lux系列 大變焦系列,與松下合作後的姐妹機。日本製造。
X系列 整個機器完全德國原產製造。鏡頭也是Leica原廠設計製造。
APS-C系統
TL2:徠卡TL2的特殊標誌是其緊湊機身的獨特設計,每一個機身都是經過徠卡工廠採用整塊鋁金屬研磨加工製成。2,400萬像素大型APS-C畫幅感測器與Maestro II系列高性能圖像處理器結合。配備清晰明亮的3.7英寸液晶觸控螢幕顯示。
CL:具有236萬像素解析度,CL擁有高解析度,2400萬像素,APS-C格式感測器,一個Maestro II系列圖像處理器和快速自動對焦功能。

經典機型

徠卡相機的誕生,使相機更趨小型化和更精密。由於徠卡相機在工藝方面表現出的美學價值,形成了徠卡產品深厚博大的文化內涵。
經典螺口機
經典的螺口徠卡相機無疑是小型相機的代表作。螺口徠卡相機因其在設計上所表現的創造力,整整影響了幾代小型相機的發展。仿製徠卡的產品也由此應運而生。從徠卡Ⅰ型到Ⅲ 型,徠卡螺口相機在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性能完備。其主要貢獻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採用精密程度較高的、適合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鋁合金機身,使相機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得以實現;
2、小型焦平面快門和可以控制準確曝光時間的多段位阻尼系統,使相機曝光精度和範圍大大提高;
3、統一機身像面定位距,實現了鏡頭標準化互換機制;
4、創建以機身為中心的多附屬檔案體系,大大拓寬了相機的使用範圍;
5、進一步提高了相機的光學水平。
徠卡M3的問世時值1954年,是徠卡相機的鼎盛時期。它一方面繼承了徠卡的優良品質,另一方面為適應時代發展對傳統模式進行了大範圍改良。這情形有些像以後佳能EOS廢棄FD體系一樣。M3的改良主要包括如下6個方面:
1、內裝等倍率亮框取景器和視差自動補償機構;
2、裝備自動復位式膠片計數器;
3、改轉盤式輸片機構為力矩式輸片機構;
4、改螺口鏡頭連線為卡口鏡頭連線;
5、啟用新型不迴轉式快門調速盤;
6、新型分體插刀式連動電子測光表。M3之後,徠卡M系列的發展使得徠卡旁軸相機在技術上登峰造極,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相機工業的發展,因此被公認為相機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然而,50年代以日本為首的新的相機生產國開始發展一系列單鏡頭反光式相機,並取得了顯赫的成績。這一現實促使徠茨公司在守善M系列相機的同時,開始關注和開發單鏡頭反光相機。但是,此刻的技術創新已不再來自徠卡自身,徠茨公司開始注意學習他人經驗。第一架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的試驗品,與1959年福倫達公司出品的Bessamatic 有些相像。直到1964年,徠卡弗萊克斯相機才正式發售,這也是第一架商品化的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它融匯了徠卡相機精工細琢的工藝品性,在制 造技藝上不同凡響、和同時期的M系列相機相比,徠卡弗萊尤斯的調速範圍更寬,最高快;最高快門速度達到1/2000秒,並使用戶便於裝卸膠捲的大開蓋暗倉和比硒光測光表更為方便的旁軸式硫化鎘測光連動系統,但是,徠卡弗萊克斯相機亦有其缺點,如同其他品牌的單鏡頭反光相機一樣,徠卡弗萊克斯相機的快門噪音較大,取景器亮度不足以與M系列相比,在調焦便捷性和造型總體特色方面也不如M系列相機,體積亦偏大等等。1976年,可能是為了再振徠卡相機雄風,徠卡弗萊克斯系列的換代產品也啟用了“3”字,命名為徠卡R3。R3一改以往徠卡弗萊克斯系列相機的造型特徵,採用了更能體現現代風格的造型。R系列以後的徠卡單眼相機全部裝飾了徠卡醒目的圓形紅色徽標,而旁軸系列相機是在M6之後才附有這樣的標誌。
徠卡M3徠卡M3
Leicaflex SLLeicaflex SL
R3的出現的確給徠卡單鏡頭反光系列相機添加了幾分生機,但習慣用徠卡相機的人多數依然對徠卡旁軸相機情有獨鐘。他們認為,徠卡旁軸相機才是徠卡風格的源泉所在。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徠卡單鏡頭反光系列確實是沾足了徠卡旁軸相機的光。但是,徠卡高品質的鏡頭和經典製造工藝依然使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傲視群雄,在高檔相機群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R3相機實際上是徠卡第一架自動曝光相機,以後的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而M系列相機卻一心保持著全機械方式。這一方針似於是徠茨公司在兼顧懷舊與追求品牌、習慣於經典和習慣於快捷操作的幾類人。無可否認,在便利性方面R系列相機要比M系列出色,只是歷經R4、R5、R6、R-6、R7之後,R系列相機的徠卡風格變得越來越模糊,發展到R8時則更像日本相機。這同R4開始滲入日本技術有著密切關係。相形之下,M系列相機受外來技術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
回顧徠卡經典旁軸相機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由徠卡M3發展起來的徠卡M系列相機完全是徠卡自身技術的結晶。雖然測光系統方面對新技術有所借鑑,但基本結構沒有大的變化。以M6為例,其基本造型方面保持了M3以來的一貫風格,可以通用M系列所有鏡頭。而且M6的實際光圈測光方式對於簡化相機結構和提高測光可靠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時,旁軸相機的鏡頭採用的是實焦距設計,它比單鏡頭反光相機後焦距設計所生產的鏡頭更加小巧和精確。加之M系列運行時的低噪音,難怪徠卡旁軸相機時至今日依然擁有市場。
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的情況有所不同。還在徠卡弗萊克斯系列時期,日本的單鏡頭反光相機已經技高一籌,壟斷了相當一部分國際市場,徠卡R系列的出現已經無法抵擋眾多日本廠家單鏡頭反光相機品種上的優勢。而在高檔旁軸相機領域裡,日本廠家則逐漸退出了與徠卡的正面較量,使得徠卡M系列獨領風騷。80年代後,日本單鏡頭反光相機在自動化程度方面發展更為迅速,徠卡R系列相機的單兵獨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步履艱難。然而,R系列產品還是藉助徠卡的文化背景和一流的工藝水平堅守在一方狹小的領地之中。很明顯,R系列的發展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的支持是難以生存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正是由於R系列在市場上的收斂,相機生產數量不大,加之較高的成本投入,R系列的身價已高於自身的使用價值,其價值含量與日本同類相機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恰恰是這一原因,徠卡單鏡頭反光相機也體現出了它的高貴所在。
綜上所述,無論是經典旁軸系列,還是單鏡頭反光系列,徠卡越來越多地凝聚為或表現出一種文化,使用價值對徠卡來說也許已經變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說只是徠卡的一個方面。在數位化不斷衝擊傳統的今天,徠卡更容易被看作是傳統。而傳統表述的是一個歷史,沒有歷史也就沒有未來。在整個相機工業的發展歷程中,人們不能不說:徠卡,歷史的象徵!

鏡頭列表

螺旋鏡頭

21毫米:f4 SUPER ANGULON
28毫米:f6.3 HEKTOR
35毫米:f2 SUMMICRON,f2.8 SUMMARON,f3.5 ELMAR,f3.5 SUMMARON
50毫米:f1.5 SUMMARIT,f1.5 SUMMILUX,f2 SUMMITAR,f2 SUMMAR,f2 SUMMICRON,f2.5 HEKTOR,f2.8 ELMAR,f3.5 ELMAR
65毫米:f3.5 ELMAR
73毫米:f1.9 HEKTOR
90毫米:f2 SUMMICRON,f2.8 ELMARIT,f4 ELMAR
105毫米:f6.3 ELMAR
135毫米:f4.5 HEKTOR,f4.5 ELMAR
200毫米:f4 TELYT
280毫米:f4.8 TELYT
400毫米:f5 TELYT,f5.6 TELYT
560毫米:f5.6 TELYT

M鏡頭

16-18-21毫米:f4 TRI-ELMAR-M ASPH
18毫米:f3.8 Super Elmar-M ASPH
21毫米:f2.8 ELMARIT-M ASPH,f1.4 SUMMILUX-M ASPH
24毫米:f2.8 ELMARIT-M ASPH,f1.4 SUMMILUX-M ASPH, f3.8 Elmar-M
28毫米:f2 SUMMICRON-M ASPH,f2.8 ELMARIT-M ASPH
35毫米:f1.4 SUMMILUX-M ASPH,f2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
50毫米:f0.95 NOCTILUX-M,f1.0 NOCTILUX-M,f1.2 NOCTILUX-M,f1.4 SUMMILUX-M,f2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f2.8 ELMAR-M
28-35-50毫米:f4 TRI-ELMAR-M ASPH
75毫米:f1.4 SUMMILUX-M,f2 APO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
90毫米:f2 APO SUMMICRON-M ASPH,f2.5 SUMMARIT-M,f2.8 ELMARIT-M,f4 MACRO-ELMAR-M, f2 Summicron-M
135毫米:f3.4 APO-TELYT-M

R鏡頭

16毫米:f2.8 FISHEYE-ELMARIT-R
19毫米:f2.8 ELMARIT-R
21毫米:f4.0 SUPER-ANGULON-R
24毫米:f2.8 ELMARIT-R
28毫米:f2.8 ELMARIT-R,f2.8 PC-SUPER-ANGULON-R
35毫米:f1.4 SUMMILUX-R,f2 SUMMICRON-R
50毫米:f1.4 SUMMILUX-R,f2 SUMMICRON-R
60毫米:f2.8 MACRO-ELMARIT-R
80毫米:f1.4 SUMMILUX-R
90毫米:f2 SUMMICRON-R,f2.8 ELMARIT-R
100毫米:f2.8 APO-MACRO-ELMARIT-R
135毫米:f2.8 ELMARIT-R
180毫米:f2 APO-SUMMICRON-R,f2.8 APO-ELMARIT-R, F3.4 APO-TELYT-R
280毫米:f4 APO-TELYT-R,f2.8 APO-TELYT-R MODULE
400毫米:f6.8 TELYT R,f2.8 APO-TELYT-R MODULE,f4 APO-TELYT-R MODULE
500毫米:f8.0 MR-TELYT-R
560毫米:f4 APO-TELYT-R MODULE,f5.6 APO-TELYT-R MODULE
800毫米:f5.6 APO-TELYT-R MODULE
21-35毫米:f3.5-4 VARIO ELMAR R
28-70毫米:f3.5-4.5 VARIO-ELMAR-R
28-90毫米:f2.8-4.5 VARIO ELMARIT-R
35-70毫米:f2.8 VARIO-ELMAR-R
70-180毫米:f2.8 VARIO-APO-ELMARIT-R
80-200毫米:f4 VARIO-EMLAR-R
105-280毫米:f/4.2 VARIO-ELMAR-RD鏡頭(4/3系統,日本松下造,其他系列皆為德國或加拿大徠卡原廠造) 14-50毫米:f2.8-3.5 VARIO-ELMARIT-D ASPH
14-50毫米:f3.8-5.6 VARIO-ELMAR-D ASPH Mega OIS
14-150毫米:f3.5-5.6 VARIO-ELMAR-D ASPH Mega OIS
25毫米:f1.4 SUMMILUX-D ASPH

S鏡頭

35毫米:f2.5 SUMMARIT-S ASPH,f2.5 SUMMARIT-S ASPH CS
70毫米:f2.5 SUMMARIT-S ASPH,f2.5 SUMMARIT-S ASPH CS
120毫米:f2.5 APO-MACRO-SUMMARIT-S ASPH,f2.5 APO-MACRO-SUMMARIT-S ASPH CS
180毫米:f3.5 APO-TELE-ELMAR-S,f3.5 APO-TELE-ELMAR-S CS

系統發展

1819 在瑞士Aarau成立Kern公司
1921 在瑞士Heerbrugg創立Wild公司
1970 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國際性工廠
1986 與德國Leitz合併,成為Wild Leitz集團
1988 Wild Leitz收購瑞士Kern公司
1990 與英國Cambridge儀器公司合組Leica集團
1994 收購美國Magnavox公司GPS部
1997 徠卡集團分為相機、顯微鏡系統測量系統三個獨立公司
與美國Helava合組LH系統公司
與ESRI戰略聯盟
2000 徠卡測量系統在瑞士上市
購買美國Cyra公司少量股份
增購加拿大NovaLIS股份達到(31%)
2001 收購美國Laser Alignment公司
收購美國Cyra公司
購買德國AED公司部分股份(25%)
收購LH系統公司
美國ERDAS公司併入Leica
徠卡業務系統劃分為六大業務部門:
工程測量系統、地學空間影像測量系統、大眾測量系統、
工業測量系統、HDS高清晰測量系統和特種儀器系統
2003 收購澳洲Tritronics公司
2004 成立徠卡測量系統(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徠卡測量系統(武漢)有限公司

測量系統

徠卡測量系統在測量解決方案的創新設計方面擁有近200年的歷史,其
產品和服務深受全球專業人士信賴,能夠幫助用戶採集、分析和顯示空
Leica logoLeica logo
間信息。徠卡測量系統以廣泛的產品系列而享有盛譽,這些產品能準確地採集信息、快速建模、輕鬆進行分析,還能通過3D方式顯示空間信息。每天使用徠卡產品的用戶都充分信賴產品的獨立性,以及它們提供的高價值和出色的客戶支持。徠卡測量系統是一家全球性公司,總部位於瑞士Heerbrugg。徠卡測量系統在全球28個國家擁有3,500多名員工,在全球120多個國家擁有數百家合作夥伴,並通過他們為全部數萬名用戶提供支持。徠卡測量系統在瑞士證券交易市場掛牌上市。

顯微系統

徠卡顯微系統(Leica Microsystems)是具有160餘年悠久歷史的德國著名的光學製造企業,也是目前同行業中唯一能夠同時提供顯微鏡、圖像採集產品、圖像分析軟體的廠商。徠卡顯微系統是全球創新顯微鏡學,顯微攝像,及軟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提供巨觀,微觀及納米結構的影像及分析服務。
徠卡顯微系統包括:

徠卡病理系統

徠卡病理系統 (LeicaBiosystems)是徠卡顯微系統中的,解剖病理學解決方案和自動化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努力推動癌症診斷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徠卡病理系統(LeicaBiosystems)為病理學家、組織學家以及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完整的產品,能夠滿足他們在病例流程中每一步的需求。從試片製作和染色到成像和報告,幫助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讓患者更快地收到結果。即便載片再多,Leica易於使用並且始終可靠的產品能夠始終提供診斷清晰度,從而為患者提供值得信賴的結果。
產品分類:
消耗品:確保實驗室操作安全高效地進行,包括包埋盒,染色等
組織處理:內置的安全性能以及試劑質量控制功能,能夠更好的保護樣品,確保準確的脫水結果。
包埋:出色的切片源自謹慎地包埋。正確的組織定位、避免出現熱損壞並創造出理想的組織塊形狀。
切片:準確的診斷有賴於精確的切片。精確的切片依靠正確類型的切片機。主要包括轉輪式切片機、平推式切片機、振動式切片機、冰凍式切片機。
常規染色蓋片機:清晰的染色、強大的試劑、精密的染色機和良好的操作。

測量領域

作為一家銳意創新、全球領先的測量產品供應商,徠卡測量系統擁有悠久的創新傳統,並繼續致力於打造未來的測量技術。徠卡測量系統在產品研發方面一直堅持不斷的投入,並將繼續樹立新的技術里程碑,使我們的客戶從中獲取最大收益。
1921 T2,全球第一台光學經緯儀(Wild)
1923 A1,全球第一台模擬攝影測量立體繪圖儀(Wild)
1925 C2,全球第一部航空攝影相機(Wild)
1969 DI10,全球第一台紅外測距儀(Wild)
1977 TC1,全球首款具有機載數據處理功能的全站儀(Wild)
1984 ERDAS推出全球第一個基於PC的遙感軟體
WM101,全球第一台測量型GPS接收機(Wild-Magnavox)
1986 DIOR3000,全球第一台無反射鏡測距儀(Wild)
1990 NA2000,全球第一台數字水準儀(Wild-Leitz)
1991 SMART 310,全球第一台工業雷射跟蹤儀(徠卡)
1991 System 200,全球第一台採用快速靜態測量技術的GPS產品
1993 DISTO™全球第一台手持雷射測距儀
1998 TPS300 / 1100系列產品,全球第一台具有同軸無反射稜鏡測距功能的全站儀
1999 Cyrax2500 全球首台可在1秒鐘內採集1000個點的三維雷射掃瞄器
2000 Cyclone 獨特的三維雷射掃描數據處理和可視化軟體
3D高精度TPS和GPS機械引導系統
ADS40,全球第一台航空數字感測器
2001 SurveyEngine可直接生成ESRI兼容的數據
Spider GPS參考站軟體
2002 CloudWorx三維CAD外掛程式,可在CAD系統中處理HDS三維點雲數據
2003 HDS™,實現高解析度的快速測量和三維可視化
GS20,亞米級專業GIS數據採集系統
2004 T-probe和T-scan,All-In-One(全合一)工業測量解決方案
DISTO™-Plus,全球第一台使用藍牙技術,並提供製圖和電子數據處理兩個免費軟體包的手持雷射測距儀
System1200 全球第一個GPS/TPS全面兼容的測量系統
GRX1200 GPS參考站接收機
2005 SmartStation,全球第一台真正集成GPS的全站儀,取名超站儀
SpiderNET GPS參考站網軟體

六大業務

公司下屬6大業務系統,
以市場為導向為客戶和各種業務套用提供服務。
工程測量系統 是徠卡測量系統最大的業務部門。它在各種專業測繪領域為全球測繪、工程、建築和施工行業的客戶提供廣泛的產品和服務,其產品從全站儀(TPS)、全球定位系統(GPS)、水準儀、建築用雷射儀器,到專用軟體和機械引導系統(包括雷射導向儀),並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管理系統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地學空間影像測量系統 為用戶提供基於影像的測量解決方案,業務範圍從遙感和航空測量到GIS(地理信息系統)。產品包括航空數字感測器(徠卡ADS40)、3D航空雷射掃瞄器(徠卡ADL50)、相應的影像測量軟體包,以及用於數字2D/3D軟體解決方案和地面模型製作、編輯和可視化的ERDAS IMAGINE。
工業測量系統 能夠幫助工業用戶(如汽車和航空航天業)精確地測量大型部件,精度可達到微級(1um)精度,並能直接在CAD系統中處理數據。其產品範圍包括雷射跟蹤儀、T-probe和T-scan、高精度的全站儀和經緯儀,以及基於CAD的三維坐標測量軟體Metrolog。
大眾測量系統 發明了具有革命性的Leica DISTO,“徠卡迪士通”手持式雷射測距儀。採用了革命性的雷射技術,使你能夠方便、快捷及精確的測量距離、面積和體積,它更能讓你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它適用於很多不同的大眾測量行業及領域、包括房產建築、評估、驗收、室內外裝潢、交通、消防等等,你一定能找到它在你生活中的套用。
HDS高清晰測量系統 使徠卡測量系統迅速進入新興的三維數據市場。收購的Cyra Technologies Inc(位於美國加州奧克蘭)成為該部門的核心。Cyra Technologies使用其三維HDS3000、HDS4500三維雷射掃瞄器及Cyclone 軟體,為用戶提供三維數據採集和獨有的可視化解決方案。HDS高清晰測量系統可快速採集遠距離三維數據,並達到毫米級的測量精度,為客戶提供了先進的解決方案。
特種儀器系統 包括Polymeca AG,我們全資擁有的位於Heerbrugg的機械組件工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