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維詩作)

《從軍行》是唐代大詩人王維早期創作的作品。這首描述青年士子跨馬離家至凱旋的過程。詩的前四句寫渡河出軍,突出表現各種聲響,氣氛烘托極為成功;後四句寫戰爭,亦從側面描寫,高度概括。最後一句寫戰士勝利,激情大振。“吹角、喧喧、笳悲、爭渡、日暮、戰身、盡系、歸來”之鋪墊,通貫緊密。“行人、人起、嘶亂、河水、漠陲、塵里、王頸、天子”之後綴,情理簡明。“言有盡,意無窮”,詩中意味,盡在摩詰筆觸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軍行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邊塞詩
  • 作者:王維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評析,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從軍行1
吹角動行人2,喧喧行人起3
笳悲馬嘶亂4,爭渡黃河水5
日暮沙漠陲6,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7,歸來報天子。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從軍行: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內容多寫軍旅生活之辛苦。
2、吹角:軍中吹響的號角聲。動:驚動。行人:征人。
3、喧喧:喧鬧,形容人多、嘈雜。
4、笳(jiā):胡笳,一種管狀吹奏樂器。古時為塞北、西域一帶少數民族所喜用。
5、黃河:水名,在唐肅州(今甘肅酒泉)附近。黃河一作金河。
6、陲(chuí):邊陲,邊地。
7、系:捆綁。名王:指匈奴首領。

白話譯文

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們開始緊張地準備出發。
敵軍吹響了胡笳,戰馬聞到戰鬥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雙方搶著渡黃河。
太陽落到沙漠的邊陲,沙漠瀰漫戰戰士們的廝殺聲。
戰士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帶回來獻給天子。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九年謫濟州司倉參軍以後。王維早年熱衷政治,在謫濟州司倉參軍以後親眼目睹一次普通的規模不大的出征,以及出征將士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和殺敵立功的豪情壯志,作者感同身受寫這首詩。

作品評析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熱衷政治,奮發有為,他的邊塞詩流露出愛國主義的思想,具有豪壯的英雄氣概。這首詩描寫了發生在邊陲的一次戰鬥。“吹角”二句,先從行軍寫起。凌晨,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們從夢中催起。於是他們緊張地準備出發,“喧喧”二字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他們起床後出發前緊張忙碌的熱鬧場面。“笳鳴馬嘶亂”以下四句,具體寫戰鬥的過程。當雙方將要遭遇時,敵軍吹響了胡笳,戰馬聞到戰鬥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一個“亂”字,概括了雙方即將投入戰鬥時笳鳴馬嘶嘈雜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語義的重點在自己一方的“馬嘶”。馬的興奮,正說明戰士的興奮。“爭渡金河水”的“爭”,寫出了戰士們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擻、奮勇渡河,踴躍殺敵的激憤精神。“日暮”二句,寫戰鬥一直緊張地進行著,直到太陽落到“沙漠邊”,在那煙塵瀰漫的戰場上還傳來戰士的廝殺聲,於此可見戰鬥的激烈。最後“盡系名王頸,歸來見天子”寫戰鬥取勝後,將士們凱旋而歸的情景。他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然後帶回來獻給天子,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全詩充滿了積極報國奮發向上的情緒,流露了詩人前期較為進步的政治傾向和愛國熱情,具有盛唐邊塞詩激情滿懷、催人振奮的時代特色。節奏鮮明,語言鏗鏘,善於抓住事物特點,用凝練的詞語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表現了詩人高度的語言技巧。

名家評價

明·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注說》:雄渾,善模寫。
北京大學教授林庚《唐代四大詩人》:“這裡既無奪張,也無感慨,它不動聲色而聲色俱在其中,寫法在盛唐邊塞詩中是自成一格的。”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