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是一部由Murray Lerner執導,Isaac Stern主演的紀錄片。

影片紀錄了小提琴大師斯特恩1979年對中國的訪問,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風貌。

基本介紹

  • 導演:Murray Lerner
  • 主演:Isaac Stern
  • 發行公司:Harmony Film
  • 對白語言:英語
  • 中文名: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 外文名: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 製片地區:美國
  • 類型:紀錄片 / 音樂
  • 片長:84min
  • 上映時間:1981年2月23日 美國
  • 色彩:彩色
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職員表,演員表,主演介紹,獲獎記錄,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影片紀錄了小提琴大師斯特恩1979年對中國的訪問,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風貌,尤其是神童的天才和教師的盡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艾薩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他對中國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誼。在文革結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為西方第一位來華演出的小提琴大師,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他的此次中國之行被美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家傳記片、藝術紀錄片導演艾倫·米勒拍攝成新聞紀錄電影《從毛澤東到莫扎特》。
這部影片向世界展示了剛剛開放的中國和中國年輕音樂家的才華,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
Murray Lerner
主演
Isaac Stern
David Golub

演員表

Isaac Stern

主演介紹

「我是音樂家,沒有音樂我將不存在,音樂是我生命的中心,它也是一般人生命的中心」--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n,1920-2001)
史坦於2001年9月23日,也就是舉世震驚的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12天,死於紐約,享年81歲!
筆者簡單的整理了關於他的超連結,包括有:官方網站、小傳、錄音清單,以及國外媒體對他去世的相關報導,另外撰寫一篇關於史坦的短文,讓樂迷一同悼念這位對世界樂壇,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小提琴巨匠。
史坦職業演出生涯的時間超過一甲子,他也是當代錄音最多的小提琴家,一生留下超過100張錄音,涉獵200多首作品,範圍廣及63位作曲家。他主要的錄音從前身CBS直到後來的Sony,從1945年簽約至今,雙方合作關係超過半世紀。1985年史坦更被Sony封為公司首位「桂冠藝人」。其實,早在史坦健在時,1995年Sony便已經為他推出45張CD特輯「Isaac Stern: A Life in Music」。
史坦1920年7月21日,生於俄國與俄國交界的克列緬涅茲Kreminiecz小鎮,該地如今在烏克蘭境內。1921年時,十個月大的他跟著雙親為了躲避俄國革命來到美國,因此在舊金山受教育、長大。舊金山的歲月對史坦影響很大,主要是在小提琴啟蒙以及室內樂合奏訓練兩方面。史坦四歲開始學鋼琴,八歲開始拉奏小提琴,並在舊金山開始自己的演出生涯,他師事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Naourn Blinder(Blinder的老師是布羅茲基,而布羅茲基則是黑爾梅斯貝格在維也納的學生)。他13歲第一次舉行音樂會,第一場管弦樂演出在1936年,拉奏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由Willem Van den Berg指揮舊金山交響。一年之後,史坦在蒙都指揮相同樂團下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並且全國廣播。1937年,17歲的史坦第一次到紐約登台,演出塔替尼《魔鬼的顫音》與葛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當時的樂評認為他的演出「真誠富有活力的演奏風格」,但也批評史坦運弓太過用力,低音雖然飽滿但高音刺耳。史坦自從17歲之後就沒有再拜師,一直到過世為止,職業演出生涯都靠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史坦1943年首度登上卡內基,名氣大噪,這回《紐約時報》對他猛進的技藝大加讚賞,「琴音圓潤具高度音樂性,運弓控制力過人、音準精確。」當時他演奏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曲」莫札特e小調奏鳴曲、布拉姆斯d小調奏鳴曲。可惜的是,史坦這段嶄露頭角的歲月,他自己沒有簡報的習慣,沒有旁人替他整理,因此沒有留下任何紀錄。
20歲的史坦早已經是與賽爾、奧曼第、華爾特等一流指揮大師合作,享譽全球的頂尖小提琴家。不過儘管如此,史坦依然相當堅持自己的人道路線,像是二次大戰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讓他就拒絕再到德國演出,也使德國樂迷無緣親炙他的琴藝。而這項堅持一直持續到1999年,史坦才重新踏上德國的土地,不過那趟德國行他也是教學而沒有演出。1956年在老搭檔Alexander Zakin的鋼琴伴奏下,史坦回到俄國巡迴,他這次巡迴為的是交換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夫,以及鋼琴家吉利爾斯到美國演出。因為史坦本人相當推崇歐伊斯特拉夫的演出,兩位小提琴巨匠的交情相當好。
史坦生前對於藝術推廣工作相當活躍,他不僅是國家藝術捐贈基金的成員,還是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的主席、猶太音樂中心的創辦人與主席,擔任卡內基音樂廳總裁更長達35年,可以說是美國音樂圈最有「勢力」的教父級人物。他也十分支持年輕音樂家,像祖克曼帕爾曼馬友友林昭亮都受到他的幫助。鋼琴家艾克斯就說,「他是很多音樂家的父親典範,包括我在內。」
史坦介入藝術行政領域,必須溯源到1959年卡內基音樂廳即將拆除的事件。當時,史坦主動打電話給紐約市長聯繫,希望暫緩此事卻未得要領。因此他便成立拯救卡內基音樂廳委員會,聯合當時頂尖的音樂家發電報給紐約市長,簽名的包括有卡薩爾斯、伯恩斯坦、皮亞第果斯基、海飛茲霍洛維茲、奧曼第、塞爾、克萊斯勒、艾爾曼、孟許等人。經過史坦的強力奔走,1960年4月終於確定卡內基得以免去被拆的命運繼續保存,同年9月25日更舉行盛大的重新開幕音樂會。因此,拯救卡內基音樂廳是史坦生命中重要的分水嶺,他深切的體驗到,除了透過音樂還可以透過行動、思想來改變人們的做法。
史坦堅定的人道舉止與高度的活躍還不僅只於此,1967年的六天戰役,史坦在伯恩斯坦指揮以色列愛樂之下演奏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該場紀念音樂會收錄在《耶路撒冷之旅》影片中。史坦更被稱為是「音樂的馬可波羅」,1979年他是中國大陸文革之後,第一位進入北京演出的西方音樂家。這次歷史性的演出所拍成的《從毛澤東到莫札特》,更贏得1981年影藝學院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以及坎城影展的特別紀念獎。
由於具有堅實技巧與浪漫感情,再加上遺傳聲樂家母親愛歌唱的特質,史坦的琴音有著豐富的音樂性。他的演奏風格相當注重音樂的合理性、邏輯性,呈現的深度不僅只是技巧展現的浮光掠影。由於熟悉每首小提琴協奏曲的管弦總譜,更讓史坦的小提琴主奏能與樂團協奏調和,他尤其注重整體和聲的效果。在廣泛的錄音中,史坦與歐斯史特拉夫合作的的維瓦第復協奏曲、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評價最高。他的錄音要搭配對象都是奧曼迪與費城,或是伯恩斯坦與紐愛。
史坦也是一位公認的當代音樂演出權威,舉凡伯恩斯坦、潘德瑞斯基、Rochberg、Schuman、Dutilleux、Peter Maxwell Davies等人的小提琴作品,還有巴爾托克、興德密特等人小提琴曲的美國首演,都由史坦經手。
在室內樂方面,早期主要與葛羅米安、卡薩爾斯搭配三重奏,晚期則是與羅斯、伊斯托敏合作。1991年他有曾與鋼琴伴奏Yefim Bronfman巡迴俄國現場灌錄有布拉姆斯、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鳴曲。他也常與艾克斯拉雷多馬友友合作室內樂,包括貝多芬、布拉姆斯、佛瑞、莫札特、舒曼、德弗札克的鋼琴四重奏。其中布拉姆斯鋼琴四重奏全集,獲得1991年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室內樂錄音。
活動力超強的史坦,除了熱情認真、全力以赴的演奏姿態活躍於舞台之外,他的教學生涯也是多彩多姿,而且觀點獨特。他自己曾經表示,「我教導學生傾聽自己以及誠實,因此他們可以藉著自己的才能獨立,進而學到比我給的還多。因此重要的不是教他們如何演奏,而是思考為何演奏,思考為何成為音樂家。」這樣的錚言,相信聽在任何一位學音樂的人耳里,都是受用無窮的。
早期史坦也曾出現在電視節目《六十分鐘》、《今日秀》、《早安美國》、《芝麻街》中,並在在電影《今晚我們歌唱》飾演易沙意,同時擔任《屋頂上的提琴手》的幕後演奏。他的相關傳記有1999年九月Alfred A. Knopf出版的My First 79 Years,由他與Chaim Potok共同著作,以及Sony推出的音樂傳記Isaac Stern - A Life。
住在康乃迪克州的史坦,結婚三次,有三個小孩、五個孫子。第一位太太是芭蕾舞者Nora Kaye,二、三任分別是Vera Lindenblit、Linda Reynolds。三個小孩Shira、Michael、David都是與第二任所生。

獲獎記錄

1980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影片評價

主觀型+說明型
清晰而完整的對整個訪中過程的介紹。側面說明當時中國音樂人才的現狀。
介紹段落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段落結束再承接下一個畫面
銜接自然
思想:反映了中國剛剛打開大門看世界的純潔和虔誠。人們積極而向上,熱切期望從瘋狂的狀態(文化大革命)中返回到正常的文明世界中,以及“做人(音樂)要用心、自然”的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