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到危機:全球金融體系及其規制之失敗(第四輯)

從危機到危機:全球金融體系及其規制之失敗(第四輯)

《從危機到危機:全球金融體系及其規制之失敗(第四輯)》是2016年08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澳]羅斯·巴克利、[美]道格拉斯·阿納。

基本介紹

  • 書名:從危機到危機:全球金融體系及其規制之失敗(第四輯)
  • 作者:[澳]羅斯·巴克利、[美]道格拉斯·阿納
  • 譯者:高祥
  • ISBN:978-7-5620-6981-2
  • 頁數:330頁
  •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分別從國際金融體系的歷史、1982年拉美和非洲的債務危機、1989年到1994年布雷迪計畫、1997年亞洲經濟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國際金融體系、2001年的阿根廷大騷亂、關於債務減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國際上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危機後的國際金融監管、多德-弗蘭克法案:美國的立法應對措施、開發中國家的管理措施、全球措施:國家資產負債結構、全球性措施:銀行特別稅和金融交易稅、全球性措施:主權國家破產制度、全球性措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前方的路十七個方面對國際金融體系及其規制進行分析和論述。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中文版前言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全球金融體系之歷史
1 1 歷史回顧
1 2 布雷頓森林體系
1 2 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壓力
1 2 2 布雷頓森林匯率體系的垮塌
1 2 3 金融合作
1 2 4 全球金融危機之初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 2 5 全球金融危機之初的世界銀行
1 2 6 全球金融危機之初的世界貿易組織
1 3 當今全球化的金融體系

第二章 1982年的拉美和非洲債務危機
2 1 1982年的債務危機
2 2 20世紀70年代的貸款:來源與目的地
2 2 1 貸款人
2 2 2 借款人
2 3 拉美和非洲債務危機的根源
2 3 1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資金循環
2 3 2 銀行行為
2 3 2 1 時間使人忽視歷史
2 3 2 2 銀行經驗不足
2 3 2 3 銀行利潤與市場份額
2 3 2 4 銀行家們的職業晉升
2 3 2 5 債務國強勁的經濟成長
2 3 2 6 銀團貸款
2 3 2 7 浮動利率
2 3 2 8 美國銀行在國內的地位
2 3 3 債務國的政策
2 3 3 1 龐大的財政赤字
2 3 3 2 高估的匯率
2 3 3 3 反出口的貿易體制
2 3 3 4 資本外流
2 3 3 5 腐敗
2 3 4 外部因素
2 3 4 1 利率升高
2 3 4 2 不利的匯率變動
2 3 4 3 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2 3 4 4 全球經濟衰退
2 3 4 5 石油美元的再循環停止
2 3 4 6 外部因素總結

第三章 1989—1994年的布雷迪計畫
3 1 布雷迪計畫的背景
3 2 貝克計畫
3 3 布雷迪計畫
3 3 1 墨西哥布雷迪債務重組計畫
3 3 1 1 墨西哥布雷迪債務重組的結果
3 3 2 委內瑞拉的布雷迪債務重組
3 3 3 巴西的布雷迪債務重組
3 3 4 阿根廷的布雷迪債務重組
3 3 5 布雷迪債券的擔保
3 3 6 布雷迪計畫總結

第四章 1997年的亞洲金融和經濟危機
4 1 危機爆發
4 2 亞洲危機的原因
4 2 1 負債類型
4 2 2 負債程度
4 2 2 1 發達世界流動資金過剩
4 2 2 2 跨境投資者的主要角色
4 2 3 金融部門的脆弱
4 2 3 1 不能有效調節資本流動
4 2 3 2 本地金融市場的過早自由化
4 2 4 固定匯率
4 2 5 整個地區信心喪失
4 3 亞洲危機的教訓
4 3 1 浮動匯率的優勢
4 3 2 外匯借貸的高風險
4 3 3 對長期本地貨幣資本的需要
4 3 4 作為發達世界資金流動性的國際資本流動
4 3 5 亟需看待國際借貸與投資責任的新視角
4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亞洲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4 4 1 誤判
4 4 2 過度的條件
4 4 3 對體系和債權人的保護
4 4 4 錯誤處理市場預期
4 4 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策的社會代價
4 5 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亞洲危機中所扮演角色的結論
第五章 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國際金融體系:1998—2008
5 1 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危機和世界的應對
5 2 金融穩定性
5 3 結構和過程
5 3 1 國際金融標準與設立標準的機構
5 3 2 標準設定
5 3 3 實施和監督
5 4 金融自由化和世界貿易組織
5 5 發展

第六章 2001年阿根廷的崩潰
6 1 阿根廷的經歷
6 2 導致阿根廷經濟危機的原因
6 2 1 比索與美元匯率掛鈎
6 2 2 過度負債
6 2 3 腐敗
6 2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政策
6 3 阿根廷的債務重組

第七章 債務減免的故事
7 1 債務減免
7 2 美國對伊拉克債務的方案
7 3 用於發展的債務轉換

第八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
8 1 背景和原因
8 1 1 1929年—1998年:基礎
8 1 1 1 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
8 1 1 2 1988年巴塞爾資本充足協定
8 1 1 3 證券化監管的起源
8 1 1 4 債務資本市場的後果
8 1 1 5 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8 1 2 1998年—2004年:新模式的出現
8 1 2 1 新模式:全能銀行與放款加轉銷
8 1 2 2 監管對新模式的加強
8 1 3 2005年—2006年:過度金融和巴塞爾協定二
8 1 3 1 高級放款加轉銷
8 1 3 2 評級機構
8 1 3 3 巴塞爾協定二
8 2 後果和應對
8 2 1 單險種保險公司
8 2 2 貝爾斯登
8 2 3 房利美和房地美
8 2 4 系統性危機
第九章 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國際應對
9 1 最初的國內應對措施
9 2 全球性金融應對措施出現
9 3 金融穩定論壇
9 4 二十國集團
9 4 1 2008年11月
9 4 2 工作小組
9 4 3 2009年4月:二十國集團第二次政府首腦會議
9 4 4 2009年9月:二十國集團第三次政府首腦會議
9 4 5 2010年6月:二十國集團第四次政府首腦會議
9 4 6 2010年11月:二十國集團第五次政府首腦會議
9 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邊發展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在危機應對中的作用
9 6 小結

第十章 危機後的國際金融監管
10 1 金融監管和系統性風險
10 2 危機後的國際金融監管議程
10 2 1 第一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確立危機後金融監管改革議程
10 2 2 第二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建立金融穩定委員會
10 2 3 第三次和第四次領導人峰會:繼續履行承諾
10 2 4 第五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批准“金融監管新框架”
10 3 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監管
10 3 1 資本、槓桿工具和流動資產
10 3 2 場外交易衍生品市場
10 3 3 會計標準
10 3 4 薪酬安排
10 3 5 擴大監管範圍:對非傳統金融企業的監管
10 3 5 1 對沖基金
10 3 5 2 信用評級和信用評級機構
10 3 5 3 資產證券化
10 4 巨觀審慎監管和制度設計
10 4 1 巨觀審慎監管
10 4 2 設計有效的監管和監督體系
10 5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解決機制
10 5 1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問題的解決
10 5 2 流動資金安排
10 5 3 存款保險及投資者保護安排
10 5 4 金融機構解決機制安排
10 6 結論:危機後國際監管的應對措施

第十一章 多德—弗蘭克法案:美國的立法應對
11 1 引言
11 2 監管結構
11 2 1 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
11 2 2 有序清算局
11 3 金融機構
11 3 1 保險公司
11 3 2 存款機構
11 3 3 對沖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
11 3 4 信用評級機構
11 4 資本市場和產品
11 4 1 證券化
11 4 2 衍生品
11 4 3 支付、清算與結算
11 5 公司治理
11 6 投資者保護
11 7 消費者保護
11 8 評述與批評
11 8 1 改革目標
11 8 2實施
第十二章 開發中國家的監管措施
12 1 嚴格的本地審慎監管
12 2 債務政策和本地債務資本市場
12 2 1 減少外幣借款
12 2 2 減少發放短期債務,增加以本地貨幣計價的長期債務
12 3 匯率政策
12 4 資本管制
12 4 1 智利的管制
12 4 2 馬來西亞的管制
12 4 3 資本流入管制的套用
12 4 4 資本流出管制的套用
12 4 5 資本流入和流出管制的比較
12 4 6 已開發國家的資本流入管制
12 4 7 資本管制小結
12 5 更主動地打好違約牌

第十三章 全球措施:國家資產負債結構
13 1 國家資產負債表問題
13 2 波動器
13 3 原罪
13 4 貨幣錯配
13 5 本幣債券市場
13 6 國際解決
13 6 1 改變多邊發展銀行的貸款政策
13 6 2 本幣解決方案
13 6 3 重新定位巴黎俱樂部
13 7 結論:國家資產負債表結構

第十四章 全球性措施:銀行特別稅和金融交易稅
14 1 金融市場交易:事實
14 2 金融交易稅的倡導者們
14 3 歐盟委員會的報告(2010年4月)
14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金融業的公平且實質性的貢獻 (2010年6月)
14 5 金融交易稅報告的結論
14 6 徵稅機制
14 7 結論

第十五章 全球性措施:主權國家破產制度
15 1 破產制度益處概述
15 2 為什麼沒有全球主權國家破產制度?
15 2 1 傳統上缺乏對主權國家破產制度的整體需求
15 2 2 建立國際性機構的難度
15 2 3 無法強迫參加這樣的制度
15 2 4 債權人的可知利益
15 2 5 債務人的短期利益
15 3 全球主權國家破產制度
15 4 全球主權國家破產制度的第九章 模式
15 5 全球主權國家破產制度的益處
15 6 集體行動條款
15 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主權國家債務重組機制
15 8 結語

第十六章 全球性措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
16 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非洲的貧困
16 2 私營部門債務的社會化
16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法重塑自己

第十七章 未來之路
17 1 協調
17 2 貿易
17 3 巨觀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
17 3 1 巨觀經濟政策
17 3 2 貨幣安排
17 4 金融穩定和發展
17 4 1 危機預防:監管
17 4 2 危機管理: 流動性
17 4 3 危機解決
17 5 可持續增長和發展
17 6 結論

參考文獻
中英文辭彙對照表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