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先秦秦漢文獻看古史辨派

主講人

裘錫圭

講座地點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講座時間

2003.12.21

講座時長

120 分鐘

講座類別

考古

關鍵字

秦漢 古文獻

組織單位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國家圖書館分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先秦秦漢文獻看古史辨派
  • 主講人:裘錫圭
  • 講座時間:2003.12.21
  • 講座地點: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主講人簡介,內容摘要,

主講人簡介

裘錫圭 浙江寧波人,1935年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古代史專業),1960年同系“甲骨學與商代史”研究生結業。1960年冬開始,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過漢字學、古漢字學、考古資料與先秦秦漢古籍整理等課程。曾參加過臨沂銀雀山漢墓竹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望山楚簡、曾侯乙墓文字資料、尹灣漢墓簡牘和郭店楚墓竹簡等出土古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出版有《文字學概要》、《古文字論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文史叢稿》等著作。

內容摘要

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學術界興起的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清末民初的反封建思潮和新傳入的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下,掙脫傳統經學和史學的束縛,主張憑自己的理性對古代典籍和古史傳說的真偽和時代作全面的深入考辨。這種精神是非常好的。但是由於考辨方法上的缺陷和資料的不足,他們的具體見解有很多問題,在很多地方疑古過了頭。他們的錯誤和偏頗不斷有學者加以指出,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漢和先秦時代墓葬中陸續發現了不少古書,證明他們對古書真偽和時代的見解,有很多不符事實,給古書搞了不少“冤假錯案”。因此在學術界掀起了反疑古之風。國外有些學者認為我們正在從“疑古”回到“信古”。他們的看法當然是片面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目前我國學術界,的確有不少人或多或少地具有全面否定疑古派而回歸於“信古”的傾向。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應該審慎地利用新出土的先秦、秦漢文獻資料,客觀地檢驗疑古派在古籍和古史方面的各種見解,在批評、拋棄其錯誤見解的同時,充分吸取其合理的見解,絕不能走信古的回頭路。在這個簡短的報告裡,我們將通過實例指出在古籍真偽和時代問題上,不能把問題簡單化,更不能沒有實證地恢復某些已有定論的偽書的名譽,借平反真“冤獄”的機會搞“一風吹”。在古史方面,應該承認古史辨派的某些重要觀點是基本上合理的。我們將根據新出土的先秦文獻,論證顧頡剛認為我國古代各族幾乎出自黃帝的大一統帝王世系,是戰國時代各族不斷融合、各國逐漸趨於統一的大形勢的產物的見解,基本符合事實。我們應該“走出疑古時代”。這是為了更好地“釋古”,而不是回到“信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