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城市:重組建築

後現代城市:重組建築

本書分後現代城市數位化城市建築城市設計新體驗三大部分。著重介紹了拉菲爾莫內歐的類型學、義大利理性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等與後現代城市相關的主要理論,對未來數位化城市進行了暢想,並展示了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間景觀。

基本介紹

  • 書名:後現代城市:重組建築
  • 作者:尹國均 編
  • ISBN:10位[7562138559]13位[9787562138556]
  • 定價:¥38.00元
  •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
內容簡介,目錄,社會正義,後現代主義和城市,後現代的多重意義探討,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城市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評析,網路時代的“田園城市,計算推進建築革命,建築的新自主觀:在溝通與信息的年代,居住在沒有靈魂的城市,變化多端的建築生成設計法,動態建築多元時代的一種新型設計方向,城市設計的空間政治經濟學范型,權利幾何學與進展式的地方感,解讀“矛盾體景觀”,以人為本的景觀演繹,序言,

內容簡介

這套叢書分為人物事件、建築作品和理論文獻三個閱讀序列:除了用圖譜方式梳理了“後現代”這個大歷史的演變過程外,還系統介紹了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高技術派、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及反構成主義等與後現代主義相關的建築風格流派;分析了後現代時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詹森、伯納德·屈米、雷姆·庫哈斯、阿爾多·羅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築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叢書還精選了後現代理論大師和著名學者的經典文獻,從不同層面、多種角度闡釋了後現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叢書資料全面豐富、觀點精練有趣、視角新奇獨特,注重可讀性,是國內首次集中系統地介紹後現代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全書。書中同時還選配了大量圖片,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層次分明、圖文並茂的閱讀空間。
這套圖書既是建築專業讀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讀物,可以讓廣大讀者更全面、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後現代主義思想、文化和建築,可以為建築界、設計界、建築院校、房地產業界、城市規劃機構及普通建築愛好者等相關專業人士提供關於後現代建築文化方面的系統參考資料。

目錄

社會正義,後現代主義和城市

一、正義和後現代狀況
二、社會正義和現代性
三、社會正義
四、從現代主義話語到後現代主義話語的轉變

後現代的多重意義探討

一、後現代狀況
二、後現代主義
三、後現代性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城市理論

一、現代與後現代理論的含義
二、轉變的主要特徵
三、我們的思考
四、城市社會學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評析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主要發展階段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論創新
三、生態思想的共識將指導未來的城市規劃

網路時代的“田園城市

”——評威廉·J·米切爾的《比特之城》
一、“電子公民”
二、“重組的建築”
三、“軟城市”
6“數位化生存”時代對建築的影響
一、功能層面:數位化生存與建築
二、文化層面:數位化空間與建築

計算推進建築革命

一、計算使建築形式空前解放
二、計算樹立全新的建築工業體系
三、計算使建築性能達至最最佳化
四、計算引發建築材料革命

建築的新自主觀:在溝通與信息的年代

一、敘事體的再發現
二、溝通與信息
三、新議題
四、新方法
五、關於互動
六、互動性
七、新自主觀

居住在沒有靈魂的城市

——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間主張
一、城市發展的沿革
二、城市的救贖之道
三、畸形欲望語境下的城市空間主張
四、數位化生存

變化多端的建築生成設計法

——針對:表現未來建築形態複雜性的一種設計手法
—、生成設計法簡介
二、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三、形態生成設計的作品

動態建築多元時代的一種新型設計方向

一、全球化與多元化動態建築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計算機輔助設計動態建築的技術催化劑
三、運動和圖解動態建築的兩個設計理論基礎
四、系統性關聯動態建築的設計方法與技巧

城市設計的空間政治經濟學范型

——A.R.Cuthbert的“DeslgnlngC1tles”述評
一、背景性研究
二、“DesigningCities”的主要內容
三、對“DesigningCities”的評價
四、從極少主義建築看現代園林的極少主義

權利幾何學與進展式的地方感

一、時空壓縮與權力的幾何學
二、一種進展式的地方感

解讀“矛盾體景觀”

一、矛盾體景觀產生的背景
二、矛盾體景觀的概念
三、矛盾體景觀存在的形式
四、總結及思考

以人為本的景觀演繹

一、工業村:企業園的原始模式
二、田園城市:汽車時代之前的理想和諧模式
三、花園郊區:汽車連線自然、工作及生活、居住場所
四、外泄城:城市的溶解和自然、工作、生活的新整合
五、從工業園到高科技園:現代企業園的演變
文獻索引
圖片出處索引

序言

20世紀中葉,一場關於社會文化、藝術、哲學的社會思潮在歐美產生並蔓延,這就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作為時間概念,它是“現代”的延伸,它通常用來描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社會整體文化變異。如果說現代社會是基於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基礎之上的話,那么後現代社會則是基於電子信息技術時空壓縮基礎之上的。儘管我們難以給“後現代”確定一個清晰的時間臨界點,但可以確信我們正生存於一個後現代社會中。所謂後現代主義,是指反對強調主體性、反對把主觀與客觀相對立的哲學思潮。“後現代主義”一詞,有關學者在19世紀上半葉的建築風格爭論中就已提出,其“現代”主要指17—18世紀時期。德國哲學家尼采明確提出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認識論,他的哲學主張也反對主體性。法國哲學家德希達反對在場的本體論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理論之一。
在建築領域,後現代主義表現出人們更關心於日常生活的思想特點。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在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中,建築師雜糅了各種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建築元素,體現出了後現代的設計理念。在後現代社會,建築領域沒有明晰的流派之說,許多建築師兼顧多種風格,往往是眾多建築風格的拼貼、混合與折中;人們一般很難準確分辨出某一建築形式和風格,所以有所謂新古典、新現代、鄉土派、高技派,還有歷史主義、生態主義、綠色主義、波普主義、解構主義或結構主義等等。由於多媒體、高技術建材、結構技術的發展,使建築師們的幻想無所不能,所以有後現代的高技派、極簡主義、張拉結構、薄殼結構等等。後現代建築既無歷史也無將來,它們似乎突然空降在了西方後現代城市的上空。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被稱為後現代建築宣言的《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出了一套反傳統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在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回響。到20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傳統的傾向更加強烈。對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等,以“後現代主義”一詞用得最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