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塍高中

後塍高中創建於1938,第一任校長李維章,其餘不詳 1938年9月,親眼目睹了落後挨打的老一代後塍人,決心發展教育振興中華。由上海部分流亡師生、回鄉教師借後塍天主堂房屋開辦了一個30餘人的國中補習班。 1939年2月,由教會(後塍天主堂)接承,定名"崇真中學",神甫李維光任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塍高中
  • 創建於:1938年
  • 第一任校長:李維章
  • 學校類型:高中
創建於1938,第一任校長李維章,其餘不詳 1938年9月,親眼目睹了落後挨打的老一代後塍人,決心發展教育振興中華。由上海部分流亡師生、回鄉教師借後塍天主堂房屋開辦了一個30餘人的國中補習班。  1939年2月,由教會(後塍天主堂)接承,定名"崇真中學",神甫李維光任校長。9月 向江南行署請示批准設立校董會。成為教會學校的崇真中  學,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同時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社會變革中,有部分學生較早產生了革命的覺醒。崇真中學辦學  十餘年,為本地和外地培養了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其中不乏國內外知名的專家與學者。  1940年 5月-8月 校內抗日情緒高漲,學校停辦。  1942年 2月 學校正式開辦高中部。  1944年 8月劉宜良(江南)來校就讀。(1984年10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舊金山江南住宅附近,製造的一起駭人聽聞的血案。江南,旅美華人,本名劉宜良,“江南”為其筆名。劉於1949年隨國民黨從大陸去台,進入“國防部政乾班”學習,後被送到“政工幹校”受訓,畢業後投入台灣新聞界。1967年以《台灣日報》特派員身份駐美國。1984年夏,劉撰寫出版了《蔣經國傳》,披露了蔣氏父子一些鮮為人知的“醜聞”。對此,國民黨當局極為惱怒,遂秘密策劃,指派台灣黑社會“竹聯邦”分子於1984年9月潛往美國,經過密謀策劃後,於10月15日在江南住處附近將其槍殺。此事一傳開,立刻震怒了海內外全體華人社會,各界紛紛發表談話或舉行集會,同聲譴責這一慘無人道的暴行。一些在美國的江南生前友好及主持正義的華人學者,還成立了“為劉宜良伸張正義委員會”,要求有關當局徹查兇手。這就是台灣著名的江南事件,又稱“劉宜良命案”。 )  1945年 9月 因江陰南菁中學復辦,部分教師返回南菁中學,致使學校師資缺乏而停辦。12月 學校復辦,定名"原道中學分校"。  1946年 8月 學校易址,建造北樓、禮堂、操場等。  1947年 9月 學校復招高中班,正式成立學校董事會。  1948年 7月 學校從校董薛德焴處獲得一筆上海各界的募捐款,建造南樓。  1948年 9月 撤消了"原道中學分校"的名稱,正式定名為"私立江陰崇真中學"。  1949年 2月 中共沙洲工委在學校組建新民主義青年團團支部。  1949年 4月 經常州專員公署批准,高中部停辦,學生併入梁豐中學。  1952年 11月 江陰縣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兩所教會學校。改為公辦,定名為"江陰縣後塍初級中學"。  1957年 1月 工作組進駐學校,開展大鳴大放。  1958年 5月 學校創辦"印刷廠"。  1958年 9月 學校復辦高中部,招收高一新生2個班,107人。  1958年10月-12月 學校停課三個月"大煉鋼鐵"。  1959年 學校開展反右傾和肅反覆查運動。  1960年 王恩洽老師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  1961年 7月 解放後第一屆高中畢業生畢業參加高考喜獲豐收。  1962年 1月 沙洲縣成立,(後塍當時設鎮,從江陰縣劃出隸屬於沙洲縣)學校更名為沙洲縣後塍中學。經過十幾年的改造和建設,學校展現了新面貌新氣象。雖有幾年受“左”傾思潮影響,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學校工作總體上堪稱欣欣向榮。學校規模最大時,國中四軌12班,高中二軌6班。高中畢業班年年有學生被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錄取的。  1966年 6月 “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全面捲入"文化大革命"運動,沙洲縣委派工作組進校,學校由文革領導小組行使領導權。  1966年 8月 學校被紅衛兵更名為“曙光中學”。1966年以後有近10年搞“鬥批改”,正常教學秩序徹底破壞,教育質量跌進低谷。  1968年 2月 後塍鎮革委會派工宣隊、軍宣隊進駐學校,學校成立革委會。  1969年 學校在"鬥批改"中過渡為國中二年制、高中二年制, 許多外地教師回原籍任教。  1972年 2月 學校在全縣率先提出"打兩個硬仗"的口號,率先注重 抓學生的"雙基",使教學質量回升。  1972年 5月 學校創辦"機械廠"。  1973年 8月 在學校設立沙洲縣中學生田徑訓練基地。  1975年10月 學校把高一居民學生集中組班,到後塍李家港村成立了 "農村分校"。  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幫"後,教學秩序日趨穩定,各項工作走上正規。以後學校狠抓教學質量,並嘗試創特色學校。  1978年 8月 沙洲縣文教局批准學校每年可招收兩個高中重點班。10月 學校領導班子健全,規範設定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  1980年 4月 學校被評為江蘇省先進集體。  1981年 9月 高一新生入學,學制改為三年制。  1982年 9月 學校開創勞技課,成為沙洲縣勞技特色學校。  1984年 2月 創辦張家港市內燃機配件廠。  1984年 8月顧建平獲蘇州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1985年 8月 黃正平以蘇州市高考理科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獲首屆李政道獎學金。  1982-1985年期間,有國中四軌12班,高中四軌12班,學生1431人。學校是面向全市招生的三所重點中學之一,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在全縣穩居前列,高考出過蘇州市文科“狀元”和李政道獎學金獲得者。  1986年 8月 學校設"一室三處",即校長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  1986年 9月 張家港市成立(撤縣建市),12月學校更名為"張家港市後塍中學"。  1987年 首次實行教師職務評聘制度。  1989年 8月 高二學生施鴻宇被南京工學院少年班錄取。9月 學校試行"2+1"學制,把部分高三學生分流進行職業技術培訓。  1990年 8月 首次對高一新生軍訓。9月 順利通過義務教育達標驗收。 10月 學校獲市局授予的"輸送師範生有功"的榮譽。  1990年 9月,學校順利通過義務教育達標驗收。  1993年 9月 首批引進外地教師來校工作。  1996年,學校為創建江蘇省重點中學作準備。  1997年 12月 成為國家教委"九五"重點課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 運行系統的研究》第一家實驗學校。12月13日 市教委在學校召開創建省重  點動員大會。  1998年 5月 學校校辦廠張家港市內燃機配件廠實行股份合作制。10月 校辦廠外遷,"內燃機配件廠"單獨掛牌。  1998年 5月 副省長王珉為學校題詞:"發揚學思導練的教學特色, 培養跨世紀的優秀人才"。12月 原市委書記蔣宏坤來校指導省重點中學創建  工作。  1998年12月,學校順利通過省教委評估驗收組評估驗收。  1999年4月,學校被批准為"江蘇省重點中學"。學校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占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近四萬平方米  ,現代化學校的設備設施應有俱有,而且教育觀念也與時俱進,比較先進。  2000年 12月 學校被省教科所確認為"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實驗基地"。  2001年 5月 學校被評為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12月 學校被市教育局、環保局授予"綠色學校"稱號。  2002年 5月 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學生食堂公寓一體樓啟用。 8月 學校初、高中分設。8月曹健錄取空軍長春飛行學院,是張家港市空缺九年後  的第一個。奚儉鋒錄取北京大學。  2003年 1月 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文命名學校為"張家港市後塍高級中學"。 成立後塍高中時有教職工135名,本科學歷107人,中學高級教  師14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人,張家港市名教師2人,張家港市學科帶頭人4人,張家港市教學能手、教壇新秀15人。有學生2050人,教學班32個,高三8個班,高二10個班,高一14個班。學校連年被評為張家港市雙文明單位,連年在高中、國中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中獲獎,並先後多次榮獲省、市先進集體稱號。  校長任職沿革  李維光39.2-46.1馬士光47-53張治中53-57蔡忠保57-74朱斐74-82張觀全82-86.8沈志遠86.8-93.8蔣治國93.8-00.8陳國平00.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