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喻文化

後喻文化

後喻文化亦稱“青年文化”。指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在世的前輩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的研究》(1970)一書中提出。在現代通訊、交通和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情景下,長輩只有虛心向小輩學習,利用他們廣博而新穎的知識,才能建立一個有生命力的未來。米德認為後喻文化將成為當代世界獨特的文化傳遞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喻文化
  • 外文名:post-figurative culture
  • 概念: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 簡介:這是對幾千年文化的一種顛覆
  • 特點:“矛盾與衝突”日漸凸現和增多
文化介紹,後喻時代來臨,教師建議,倫理新語,

文化介紹

後喻文化
這是對幾千年文化的一種顛覆,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很多學習觀念已經悄然改變,網際網路包羅萬象,以前口頭禪是不懂問老師,不懂問父母,現在成了不懂問“”。
當我80歲的教授爸爸戴起老花鏡,湊到電腦前,一筆一畫地把我的字字句句工整地記錄在筆記本上的時候,或許他的內心也有許多的無奈。因此,許多的師道尊嚴和長幼序列的觀念已經隨著時代而悄然改變,“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將成為美好的古典童話。

後喻時代來臨

時代以一種一步千里的節奏往前飛行,如果我們的教育依舊停留在幾千年前喻的觀念上,勢必會滯後於時代。現在的學校體制以及評價機制,使得學校總體還是處於前喻時代,老師們依舊可以憑著自己若干年前所擁有的一桶水,對學生進行居高臨下的誨人不倦。但是,知識的更新已經使得許多執教“信息技術”的老師備感壓力,倘若學生的學習方式得。
到根本性改變,3G技術推廣普及,使很多知識不需要我們口口相傳時,很多技能不再是我們能夠壟斷時,很多老師會比現在更多地處於焦慮與壓力當中。因此,我們勢必要考慮教育的深度和厚度,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教師建議

可能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德服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以身正為師,一種良好的道德範本,將會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第二件事情是徹底改革教學方法。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傳授者,傳道授業解惑,幾千年的古訓將壽終正寢。學校是學生涵養個性、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締結良師益友的地方,我們的課堂將是大家暢所欲言、智慧碰撞的交集點。
我們要做的第三件事情是“不恥下問”。一個教師,面對50個學生,可能還有他們手中的50台隨身攜帶的電腦。誰是權威?權威應該是最能虛懷若谷者,一個知識點會引起幾十種引經據典的反駁和討論,“一言堂”的課堂將永遠被摒棄。
當然,我們當務之急所要做的,就是觀念的轉變,觀念引導一切行動。假如你沒有我老爸那種甘做小學生的態度,或許有一天,你真的會到手裡攥著錢卻不知道該如何花的地步。

倫理新語

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一個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選為特徵的後喻文化時代,置身其中的教師必須向學生“不恥下問”的現象日漸頻繁。後喻文化時代對傳統師生關係的挑戰撲面而來,我們應當勇敢、機智地面對。站在後喻文化時代提出的挑戰面前,在梳理和總結師生關係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思考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係構建的倫理取向和實踐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係的刻畫
二十世紀美國當代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運用現代傳播學的有關理論,從不同文化傳遞的視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說,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長輩向晚輩傳授知識經驗,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長輩和晚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後喻文化是晚輩向長輩傳授知識經驗,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文化。
後喻文化,也稱之為“青年文化”,這是一種和前喻文化傳遞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輕一代將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即長輩要向晚輩學習。後喻文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反向社會化”。在這種文化中,代表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
後喻文化背景下出現了新的文化傳承模式,即晚輩向長輩傳遞文化的模式,使得當今社會文化傳承模式日趨多元。當代社會三喻文化的同時共存,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多維度的文化傳遞模式,年長者和年輕者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學習,有利於消弭兩者間的代溝。後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表征:高校中傳統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變得模糊甚至顛倒,即原先處於被教化者地位的青年大學生,現在“反客為主”,充當起了教化者的角色,出現“教師學生化,學生教師化”。
高校傳統師生關係面臨的挑戰
從我國古代直至近現代,教師始終控制著知識和信息的話語霸權。就知識經驗而言,教師穩定地處於知識上位的角色,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成為當然的知識權威,教師的言行被奉為圭臬。在師生關係上,師生間的尊卑分明,等級序列被賦予不可變更性,兩者間的不平等的關係氛圍濃厚,人們也極力強調與推崇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等既定的倫理道德規範,這個“毋庸置疑”的真理要求學生尊崇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苛守自己的位置。一言以蔽之,傳統師生關係是:師生之間處於較遠的隔離狀態。
然而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以網路為主的媒體系統不僅擁有豐富的信息和知識儲存,而且其更新速度極快,年輕一代以其獨特的直覺和敏銳迅速適應新時代的文化。於是乎,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占有者和壟斷者,也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甚至教師占有的知識和信息的數量和新穎度不及當今的學生。如今的高校里,教師向學生請教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教師知識權威正在被分享和嚴重削弱,即權威走向泛化。
再者,當今的青年學生追求獨立、個性自由和張揚,勇於挑戰權威。於是,老師批評學生逃課引起學生反抗、學生質疑老師授課內容,致使目前高校中的師生關係屢屢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師生關係日漸淡化、緊張、尖銳,嚴重影響到教育的發展、社會的未來。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係構建的當代價值
有一位美國校長曾經這樣說過:“一所學校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不是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也不是課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師生之間的關係。”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對師生和學校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首先,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對教學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當今時代,高校里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平等對話、交流,相互學習,教學的角色泛化,教學由一維走向多維,真正體現教學相長,“教學”一詞的內涵得到極大地豐富。
其次,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有利於提高高校教育教學效能。師生關係是高校各種關係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他制約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決定教師教學積極性的高低,影響著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效能,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最後,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有利於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高校師生關係是整個社會關係中的一種,和社會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歷來被認為是和諧社會關係的重要基石和內容。處在後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師生通過平等交流與對話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係,有利於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促進兩者間的關係融合,從而把學生與教師從代溝的困擾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自我發展,最終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係構建的倫理取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師生關係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但以往學者的研究主要從認識論和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從認識論視角出發有:教師主體論和學生客體論;師生主體和教材教學客體;師生主體和學生身心素質客體,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教師學生互為主客體等。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有:把師生關係劃分為緊張型、冷漠型和親密型等。然而,關於倫理學視角的研究相對來說則比較欠缺。而且在跨入新世紀之前,社會的“後喻文化特徵”並沒有當今這樣凸現,因此學者也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後喻文化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師生關係的影響和衝擊。
矛盾與衝突日漸凸現和增多
後喻文化時代的來臨使得高校師生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日漸凸現和增多,傳統的高校師生關係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要求漸行漸遠。合作教育學有一個很好的論斷:“師生之間的關係決定著學校的面貌。”融洽的師生關係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和力”。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效率與效能的要求,體現後喻文化時代特徵的高校新型師生關係亟待建立。
後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必須堅持正確的倫理取向,在此基礎之上,還要選擇與遵循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有效的具體實現途徑。對此,筆者建議高校師生應當通過交流、溝通與對話,構建彼此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同發展的和諧師生關係。後喻文化背景下和諧的高校師生關係應該是:
人格平等,彼此尊重
如今社會,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對平等的追求更為強烈。因此,平等應該是後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係倫理的核心要素。首先,高校大學生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貴與卑微之分。每個大學生都有表達和實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權利,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和自由的個體,學生與教師同樣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在高校里,要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師生關係,主動權主要在教師手上。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思想觀念,主動摒棄“教師權威”“知識本位”“精英主義”的倫理取向,從權威的神壇上走下來,積極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對話與溝通,傾聽大學生的心聲,用心去踐行教師的使命。
尊重是新型師生倫理關係的重要體現,要達成和諧的師生關係,師生之間應該彼此尊重。當然,首先學生應該尊重教師,包括尊重教師的人格、勞動等。當然,教師也應當尊重每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一方面體現在對學生獨特個性行為表現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另一方面體現在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其實現自己個性自由與全面地發展。
民主合作,共同進步
後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師生關係的應然狀態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合作夥伴。適應時代新要求的高校新型師生關係應當更加強調民主與合作,師生關係的民主性是指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師生之間是以此為基礎的人——人的關係;高校新型師生關係同時也強調師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師生要取得共同進步必須擯除師生之間功利性的因素和干擾,必須注重師生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傳統的高校師生關係很難找到民主的意味,但是,後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師生關係則要求廣大教師應當具有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民主,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對話和溝通,遇到與學生利益有關的重大事件,積極徵求學生們的建議,從而防患於未然,避免師生間不必要衝突的發生。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民主,增強師生民主意識,才能實現師生的最最佳化發展。教學的本質在於交往、溝通與合作,師生共同進步,“教學相長”。高校中的教師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和學習者。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體現在教學主體及教學模式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對話型教學應當代替以往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的講授型教學。
另外,教師還應該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與學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最終達到師生的共同進步,在此過程中同時也鞏固著師生間的和諧師生關係。
綜上所述,各種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日趨多元化。尤其是當今高校里的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有較強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其他多種途徑獲得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正在不斷消解教師的權威。再加上,高校里師生交流的缺乏,師生關係表面化,日漸淡化甚至惡化。後喻文化背景下高校中的師生關係亟待改善或重構。民主、平等、合作、發展、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有利於改變當前高校師生關係的隔離、疏遠的狀態,從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效能,達成學生個性自由與全面發展教育之鵠的,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背景下教師應樹立的基本理念
“文化反哺”現象 人類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遞,人類文化的傳遞具有不同的模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其《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一書中從文化傳遞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由古及今的文化傳承分為三種基本形式,即: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國內學者周曉虹創用“文化反哺”概念指代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由年輕一代將知識和文化傳遞給他們在世的前輩的現象。進入網路時代,青少年獲得文化知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途徑發生了根本轉變。在學校,學生雖然仍然接受教師的教導,但同時在許多方面卻能夠對教師進行“文化反哺”,特別是在數位技術、流行文化、時尚休閒等方面具有明顯的話語權,在文化傳承上表現出明顯的“後喻文化”特徵。學生的“文化反哺”能力主要得自於他們對新事物具有較高的敏銳性和接受能力、他們受傳統的束縛較少,以及他們憑藉語言和器物接觸的優勢而獲得的從媒介、廣告、市場、同輩群體及生活本身獲取社會信息的便利性、對生活意義進行解釋的權威性。這種“文化反哺”現象所涉及的內容和範圍十分廣泛,從價值觀的選擇、生活態度的認定、社會行為模式的養成,直至對各種新器物的了解和使用,成了與傳統的文化傳承模式相對應的新型文化傳承模式。
文化反哺對傳統師生關係提出挑戰
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它不僅是一種學校教育環境中的人際關係,更是促進師生不斷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重要社會環境因素。在我國傳統強調“唯師獨尊”和“師道尊嚴”師生關係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以完全社會化或無所不知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僅僅把學生看成是“未成熟的人”,對學生盡的只有“教化”與“施與”的責任,師生關係主要是“授”與“受”的關係。教師是絕對權威,學生只能服從且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群體一直扮演著“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對教師的言論只有“言聽計從,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更不用說教師向學生學習了。
“文化反哺”對傳統師生關係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為:
一是削弱了教師的知識權威。知識權威是指教師作為知識代言人,比起經歷和知識比較少的學生而具有的知識經驗方面的優越感,但是由於客觀事物的複雜性和人的主觀認識的局限性的客觀存在,加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廣,使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全國乃至全球的信息,這使學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由此導致教師知識權威的不可替代性大為動搖。教師知識權威的削弱意味著教師不冉作為知識庫供學生提取,也意味著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
二是轉變了教師的角色權威。在傳統師生關係中,教師既是人類知識的傳授者,又是言傳身教的教育者,也是學生集體的領導者。但是“文化反哺”現象改變了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師從知識的擁有者變成知識的組織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和促進者。
三是弱化了教師的心理權威。在傳統的師生關係中教師始終處於心理的上位,由此形成了對教師和學生“訓話者與聽話者”的形象設定。“文化反哺”現象使師生都認識到學生不只從教師那裡學習並接受既存的傳統文化,他們還應有自己的認識、見解、思考和創造,並且學生的認識、思考和創造還能夠影響到教師,使其向自己學習。
上述情況造成了教師在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等方面不僅部分失去了教化學生的資格,甚至有時還需要拜學生為師,也就是學生對老師的“文化反哺”現象,這種學生對教師的“文化反哺”遠不是過去“教學相長”所能涵蓋。
教師應樹立向學生學習的理念 “後喻文化“社會是兩代人同成長的社會,成人由於年齡、知識、經驗、習慣、觀念、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在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新信息時不如孩子快和孩子多,這些已經成為客觀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資訊時代,不向孩子學習就無法教育孩子,也無從適應時代的巨變”,向學生學習是教師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誌。如果不向學生學習,教師就不了解他們的心理,有什麼愛好、願望、和性格,教師就無法教他們。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我,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以學習者面貌出現,敢於和善於向學生學習。具體來看:
教師應樹立向學生學習的理念
一是教師應正視“文化反哺”現象,保持開放心態。未來是弱化或沒有權威的時代,教師必須要正視這一現象並作好相應準備,學會在沒有權威的境遇中樹立正確的師生觀,重新審視歷史發展中積澱下來的傳統師生關係,克服優勢心理。教師要勇於接受客觀事實和社會挑戰的開放心態,不斷地完善自己豐富自己,不斷調整認知偏差,保證與時代同步合拍。
二是作好角色轉換。在“文化反哺”時代,教師需要轉換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的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者轉為教育“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動的學習者轉化為主動的研究者。
三是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日常管理等各項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樹立“能者為師”和向學生學習的思想意識,克服“知識權威主義”,努力實現師生之間的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文化反哺”視野中的新型師生關係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合作互動的和積極創新的新型師生關係”,“向學生學習”教師必須樹立的一種理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