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增強

影像增強又稱圖像增強,通過調整、變換影像密度或色調,用以改善影像目視質量或突出某種特徵的處理過程。目的在於提高影像判讀性能和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影像增強
  • 外文名:image enhancement
  • 類型:影像
  • 屬性:光學
  • 用途:提高影像效果
  • 目的:改善圖像的視覺效果
方法,發展狀況,影響因素,套用概況,航空航天領域,生物醫學領域,工業生產領域,公共安全領域,

方法

內容很廣,主要有縮放、立體效應、彩色增強、反差增強(反差擴展)、邊緣增強(影像銳化)、影像平滑化和清晰化、影像運算(比值影像)等。方法也很多,如代數運算、反差變換、濾波和彩色處理等,可通過一系列技術和設備來實現。一般設備有兩大類,即光學—電子設備和數字影像處理設備。前者簡單、方便,成本低、易推廣,但處理精度相對較低;後者靈活、快速、重現性好、精度高,但設備昂貴。光學—電子影像增強主要有彩色合成、密度分割、相關掩模等。數字影像增強方法主要有:①直方圖修正法(均衡化、規定化),用於改善影像反差;②空間域濾波(平滑運算元、拉普拉斯運算元、梯度運算元),用於邊緣增強;③頻率域濾波(高通濾波、低通濾波),用於邊緣增強或突出影像線狀特徵等。

發展狀況

在借鑑國外相對成熟理論體系和技術套用體系的條件下,國內的增強技術和套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總體來說,影像增強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初創期、發展期、普及期和套用期4個階段。
初創期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影像採用像素型光柵進行掃描顯示,大多採用中、大型機對其進行處理。在這一時期由於影像存儲成本高,處理設備造價高,因而其套用面很窄。
20世紀70年代進入了發展期,開始大量採用中、大型機進行處理,影像處理也逐漸改用光柵掃描顯示方式,特別是出現了CT和衛星遙感影像,對影像增強處理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到了20世紀80年代,影像增強技術進入普及期,此時的計算機已經能夠承擔起圖形影像處理的任務。
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套用期,人們運用數字影像增強技術處理和分析遙感影像,以有效地進行資源和礦藏的勘探、調查、農業和城市的土地規劃、作物估產、氣象預報、災害及軍事目標的監視等。
在生物醫學工程方面,運用影像增強技術對X射線影像、超聲影像和生物切片顯微影像等進行處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解析度。在工業和工程方面,主要套用於無損探傷、質量檢測和過程自動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紋及其他痕跡的處理和識別,以及交通監控、事故分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影像增強技術。
影像增強是影像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影像增強方法對於改善影像質量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對影像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新的影像增強方法不斷出現。例如一些學者將模糊映射理論引入到影像增強算法中,提出了包括模糊鬆弛、模糊熵、模糊類等增強算法來解決增強算法中映射函式選擇問題,並且隨著互動式影像增強技術的套用,可以主觀控制影像增強效果。同時利用直方圖均衡技術的影像增強也有許多新的進展:例如提出了多層直方圖結合亮度保持的均衡算法、動態分層直方圖均衡算法。這些算法通過分割影像,然後在子層影像內做均衡處理,較好地解決了直方圖均衡過程中的對比度過拉伸問題,並且可以控制子層灰度映射範圍,增強效果較好。

影響因素

影響影像質量清晰程度有很多因素,室外光照度不均勻會造成影像灰度過於集中;攝像頭獲得的影像經過數/模轉換,線路傳輸時都會產生噪聲污染,影像質量不可避免降低,輕者表現為影像伴有噪點,難於看清影像細節;重者影像模糊不清,連大概物體面貌輪廓都難以看清。因此,對影像進行分析處理之前,必須對影像進行改善,即增強影像。影像增強並不考慮影像質量下降的原因,只是將影像中感興趣的重要特徵有選擇性的突出出來,同時衰減不需要的特徵,目的就是提高影像的可懂度。

套用概況

影像處理在40多年的時間裡,迅速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有強大生命力的學科,影像增強技術已逐步涉及人類生活和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下面我們僅就幾個方面的套用舉些例子。

航空航天領域

早在60年代初期,第3代計算機的研製成功和快速傅立葉變換的提出,使影像增強技術可以在計算機上實現。
1964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科研人員使用IBM7094計算機以及其它設備,採用集合校正、灰度變換、去噪聲、傅立葉變換以及二維線性濾波等方法對航天探測器“徘徊者7號”發回的幾千張月球照片成功的進行了處理。隨後他們又對“徘徊者8號”和“水手號”發回地球的幾萬張照片進行了較為複雜地數字影像處理,使影像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此影像增強技術進入了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與套用。
同時影像增強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硬體設備的提高,比如1983年LANDSAT-4的解析度為30m,而如今發射的衛星解析度可達到3-5m的範圍內。影像採集設備性能的提高,使採集影像的質量和數據的準確性和清晰度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生物醫學領域

影像增強技術在生物醫學方面的套用有兩類,其中一類是對生物醫學的顯微光學影像進行處理和分析,比如對紅細胞、白細胞、細菌、蟲卵的分類計數以及染色體的分析;另一類套用是對X射線影像的處理,其中最為成功的是計算機斷層成像。1973年英國的EMI公司在製造出第一台X射線斷層成像裝置。由於人體的某些組織,比如心臟、乳腺等軟組織對X射線的衰減變化不大,導致影像靈敏度不強。由此影像增強技術在生物醫學影像中得到廣泛的套用。

工業生產領域

影像增強在工業生產的自動化設計和產品質量檢驗中得到廣泛套用,比如機械零部件的檢查和識別、印刷電路板的檢查、食品包裝出廠前的質量檢查、工件尺寸測量、集成晶片內部電路的檢測等等。此外計算機視覺也可以套用到工業生產中,將攝像機拍攝圖片經過增強處理、數據編碼、壓縮送入機器人中,通過一系列的控制和轉換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方向、屬性以及其它狀態等,最終實現機器人按照人的意志完成特殊的任務。

公共安全領域

在社會安全管理方面,影像增強技術的套用也十分廣泛,如無損安全檢查、指紋、虹膜、掌紋、人臉等生物特徵的增強處理等等。影像增強處理也套用到交通監控中,通過電視跟蹤技術鎖定目標位置,比如對有霧影像、夜視紅外影像、交通事故的分析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