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歷生

彭歷生

彭歷生,海防飛彈技術專家。先後參與15種海防飛彈的研製,主持過上游飛彈系列的改型、研製,8種飛彈的關鍵技術工藝攻關,其中7種轉入批生產。在培養飛彈研製人才方面,他注重結合科研設計研究工作,指導和幫助科技人員提高業務水平,為形成一支有實踐經驗能頑強拼搏的海防飛彈設計研究隊伍作出了不懈努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歷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東省濟南市
  •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18日
  • 職業:海防飛彈技術專家
  • 性別:男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少年,青年,勵精圖治,碩果纍纍,成就榮譽,上游1號甲飛彈,海鷹1號甲飛彈,主要論著,人物評價,

個人簡歷

1932年11月18日 生於山東省濟南市。
1953-1954年 在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4年 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俄語專業學習。
1954-1955年 在捷克查理士大學語言學院捷語專業學習。
1955-1960年 在捷克薩布托斯基軍事學院軍事工業系飛機設計專業學習,捷克國家考試委員會授予機械工程師。
1960-1973年 在320廠40辦公室(660所前身)任設計組長、主管設計師、副主任。
1973-1978年 任320廠設計所一室主任。
1978-1983年 任320廠第二設計所副所長、所長、高級工程師
1983-1997年 任320廠副總工程師兼660所所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
1997年 離休。

生平介紹

少年

彭歷生,1932年11月18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父母親均是教員。父親彭畏三經中共黨員介紹,1938年6月到達魯南抱犢崗山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6月,在魯南人民代表大會上,彭畏三以魯南著名愛國人士的身份當選為魯南參議會和魯南專員公署參議長。彭歷生隨父母進入抱犢崗山區,在惡劣動盪的戰爭環境裡,幾乎沒有上學的機會,只能跟母親學習文化,沒有課本就讀報紙,肖華著“論戰時政治工作”,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等當課本。彭歷生當時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是主要勞動力,行軍、轉移要背東西,住下時打柴、挖野菜、挑水都靠他,有空還要學做針線、紡紗,這錘練了他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堅強毅力。1946年春被送入喜水中學讀書。隨後參加過麓縣土改隊,濟南戰役支前和淮海戰役期間參加看護俘虜傷兵工作。

青年

1949年6月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年底任魯中南衛生局幹事。195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調山東省第一工農速成中學學習。在校三年,學習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當讀了蘇聯飛機設計師寫的“生命的回憶”之後,對飛機產生了濃厚興趣,並立志要獻身航空。1953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1954年報考出國留學生被錄取,同年8月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士大學語言學院學習捷語,而後,分在軍事學院炮兵系學習火炮設計。1955年9月改學航空電子系飛機設計專業,至1960年6月在捷克薩布托斯基軍事學院軍事工業系飛機設計專業畢業。被捷國家考試委員會授予機械工程師。

勵精圖治

1960年彭歷生學成回國後被分配到南昌飛機製造廠(320廠)工作,當時工廠剛接受上游1號反艦飛彈的仿製任務。彭歷生參加對引進產品的消化吸收工作。在上游1號飛彈反設計中,完成了彈道計算、迴路模擬工作,摸清了飛彈的戰術技術性能,掌握了飛彈總體、氣動設計和彈道迴路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在強度計算中,彭歷生依據彈體結構的強度理論,認真選擇了計算方法和具體公式,精心確定了計算參數。對聚梁式小展弦比彈翼、尾翼的強度進行了重點計算,同時還進行了推進劑箱筒底連線處的應力分析,彈身短筒穩定性校核等,並通過試驗件的試驗,儘量做到理論和試驗統一。在反設計中還與工程人員一道開展了氣動係數計算和風洞試驗,得到了一套可用的氣動數據;摸清了制導系統的工作特性、飛彈的飛行性能以及發射條件、各種干擾量、誤差、不靈敏區以及系統各部件參數變化對彈道和命中機率、命中精度的影響,這些工作為日後自行設計飛彈奠定了基礎,堅定了信心。
彭歷生在仿製上游1號飛彈工作中,為掌握海防飛彈研製生產技術,積極消化飛彈技術資料。此間,他先後指導補充和修正用於生產的圖樣及技術資料,組織設計人員,消化吃透飛彈的技術,掌握海防飛彈總體、彈道、迴路、氣動各專業的設計方法,編制了設計資料,為填補該型號的技術空白,表現出他的智慧和才能。上游1號仿製工作,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但是,彭歷生有著科研戰線的知識分子、共產黨員報效祖國的人生追求,堅定地在本職崗位上悉心鑽研,瞄準科技制高點去推動國防科技發展。

碩果纍纍

為早日實現國防實力發生質的飛躍目標,根據上游1號的技術要求以及國內工廠的情況,彭歷生提出開展技術練兵和新工藝、新技術攻關活動。末制導雷達天線罩是一個關鍵件,原資料僅有一張圖紙,連材料牌號都不知道,經過從小樣到大樣的300多次試驗,終於掌握了雷達天線罩的成形工藝,生產出密度、重量、吸濕性、電氣性能合格的產品正樣。但他並不滿足,又提出研製透波效率更高、性能完全符合要求的玻璃鋼蜂窩夾層的雷達天線罩。經過他和同事們的努力,又研製成了。這種雷達天線罩與原玻璃鋼泡沫塑膠雙層雷達天線罩相比,不僅工藝簡單,成本低,而且貯存性能好。又如彈翼壁板擠壓鑄造工藝,由於彈翼壁板的尺寸大,壁薄,內壁有與弦面成45°的正交加強筋格線和上下壁板對合的凸台,因此要研製結構複雜的擠鑄機。經幹部、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反覆進行方案論證和試驗,最後製造出大型擠壓鑄造機,並掌握了合模速度、控溫時間、鑄造缺陷等工藝條件的控制,解決了壁板熱處理、時效及校形等難題,制定了壁板X光探傷標準,生產出合格的壁板,填補了我國鑄造工藝的一項空白,該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又如蒙皮的化學銑切,飛彈舵面蒙皮為1.2毫米的硬鋁合金,為減輕重量,除與前緣、骨架結合部位及後緣外,其餘部分均化學銑切至0.5毫米。原資料中只給出化銑保護層的牌號,無配方及化銑中的工藝參數。經幾百次試驗,終於研製出以瀝青作為基料的保護塗層,並確定了工藝控制參數,生產出了合格產品。彭歷生在仿製全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面對技術難題從不退縮。在較短時期內,較快、較全面地掌握了海防飛彈這一複雜的尖端技術產品的生產製造知識,加速了飛彈的研製過程。上游1號飛彈在研製中有許多關鍵項目,有的在國內還是空白,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指導下,經過這支特別能戰鬥隊伍的頑強努力,於1966年11月,以9發8中的好成績順利完成了上游1號飛彈定型試驗。同年12月,海定委批准上游1號飛彈仿製定型。至此,我國第一型反艦飛彈經過三年多的準備,三年仿製生產,終於提前兩年取得一次仿製的圓滿成功。

成就榮譽

上游1號甲飛彈

隨著技術的進步,戰術思想的演變,上游1號飛彈的戰術性能應當提高。經調查論證,彭歷生認為:飛彈在平飛過程中掉高大,末制導雷達抗干擾能力差,超低空突防能力不強等是主要缺點,必須重新研製末制導雷達和高度表。經充分論證和調研決定採用單脈衝體制雷達,2厘米波段,電晶體電路,其優點是抗電子干擾和抗海雜波能力強,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少;飛彈上配裝無線電高度表,測高精度遠遠高於原膜盒式測高系統,消除飛彈平飛掉高的弊端,故可大大降低飛彈的平飛高度,從而實現超低空隱蔽突防,大大提高飛彈的作戰能力。這一改進計畫分兩步實施:第一步將飛彈平飛高度降至50米;第二步取消末制導雷達的高度通道,用無線電高度表控制飛彈實現掠海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經飛行試驗,一發彈擊沉了遙控活動靶艇。這證明無線電高度表能完全適應彈上的工作環境,能控制飛彈在規定的高度上穩定平飛。改進型命名為上游1號甲,定型後已批量生產裝備海軍。由於質量穩定,性能可靠,在海軍的實彈射擊中,命中率達83%。事實證明,上游1號甲反艦飛彈在海戰中具有強大的戰鬥威力。這種飛彈能成為當時中國海軍艦艇的主要武器裝備,彭歷生做出了突出貢獻。上游1號甲飛彈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鷹1號甲飛彈

981年,總參、國防科工委對海鷹1號要求將高度降高到50 米,換裝頻率捷變雷達導引頭,實現扇面發射。為此,時任設計所所長的彭歷生,在認真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一整套方案、辦法和措施。積極開展二次降高彈道的研究試驗。改進型命名為海鷹1號甲。改進方案是飛彈在15米的高度上飛完自控段後,當末制導雷達捕捉到目標時,飛彈的飛行高度降至8米(第一次降高),當飛彈飛臨目標,末制導雷達進入盲區之後,飛彈(第二次降高)飛向2米高的設計命中點。為了實現二次降高,彭歷生沒有追求當時國外已經採用,而中國當時尚無條件實現的簡易慣導和彈載計算機,而是採用機電式駕駛儀,通過調整控制規律,精心進行彈道、迴路設計,合理選擇參數,取消雷達高度通道,用無線電高度表全程控制飛彈飛行高度的方案。1985年7月至9月,經改進設計的海鷹1號甲飛彈,以4發4中的優異成績完成了首次研製性靶試。同年11月靶場試驗總結會,確認飛彈的主要戰技指標已經達到。在海鷹1號甲飛彈的研製中,彭歷生充分表現出他那敢於攀登科技高峰、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作風,以及盡職盡責的品德。海鷹1號甲飛彈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論著

1 彭歷生.上游2號(固)艦艦飛彈立項材料.1983
2 馮旭、張寶洪、彭歷生等.國營320廠飛彈專題史.中國航空工業史叢書,1986
3 彭歷生.海鷹1號系列飛彈的由來與發展.海鷹1號系列與051艦上飛彈武裝系統文集,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0
4 彭歷生.反艦飛彈開拓之路.海鷹1號系列與051艦上飛彈武裝系統文集,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0
5 彭歷生.艱苦奮鬥闖新路,發展我國海防飛彈.320廠廠史,1991
6 彭歷生,陽至健,左重等.H/AJJ02飛彈武器系統的使用與維護(手冊).海軍後勤部軍械部出版,1993

人物評價

彭歷生為人謙和,善於團結帶領大家一道工作。他身體力行服務國防建設的工作作風和以市場為導向,技術為後盾,質量為生命,管理為基礎,效益為中心,努力開拓兩個市場的思想,為科研人員所推崇;保持高科技發展勢頭,追求新的目標,抓住機遇,奮力拚搏,繼往開來的意識為科研人員所讚譽。他堅持弘揚“獻身航空,艱苦奮鬥,務實求精,團結奮進,爭創一流”的精神起到了潛移默化影響後來人的作用。
彭歷生1987年獲航空工業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1991年獲首屆航空金獎、部級個人一等功及政府特殊津貼。他在海防戰線上拼搏40多個春秋,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許多海防飛彈之果,譜寫出許多碧海揚波的動人篇章,他幾十年如一日,用智慧和才能,為揚國威、振軍威做出突出成績,為黨旗增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