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林

彭曉林(1906—1975),字谷泉,安徽廬江縣楊崗鄉斗笠(今皂嶺)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曉林
  • 時間:1906—1975
  • :谷泉
  • 籍貫:安徽廬江縣楊崗鄉斗笠村
生平,其他,

生平

1927年任國小教員。1937年
冬赴延安,民國27年3月至民國28年(1939)9月在延安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學習,民國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9月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分配到魯西,任魯西行政專員公署教育科長,194 0年8月後,任朝城、陽穀縣抗日民主政府秘書。東阿、泰西抗日縣政府縣長,冀魯豫第一(泰運) 、第六(運東)專員公署秘書主任,1947年7月到河南,曾任潢川專員公署副專員。1950年10月始,任中共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委員會副書記兼副總指揮、河南省治淮指揮部工程部部長、河南省水利廳廳長、水電部治淮委員會主任和黨組書記,中共河南省委秘書長,中共中央治淮領導小組辦公室副書記、代書記,國務院治淮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等職。

其他

1950年從事治理淮河工作後,曾派技術人員組成沙潁河流域查勘隊,1965年冬負責淮河流域規劃中心組,採取 查勘與規劃相結合,完成了蘇北到山東的沂沐泗流域規劃。1966年負責進行安徽淮北的新汴河規劃。“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無情打擊和批判,仍顧全大局,常支持弱體病軀深入水利施工工地作調查研究,協調沿淮各省水利部門工作。1974年初會同皖蘇兩省工作人員到奎濉河上游的兩省邊界實地踏勘,協商簽訂邊界協定,多次同豫皖兩省協商治理小郢溝等三條小河,為根治王引河創造條件。1975年河南發生暴雨洪災後,癌症已侵入他的腦部,在經常頭暈、疼痛的情況下,幾次乘飛機到現場看水情、災情,忍著病痛到鄭州匯報工作。赴河南、安徽參加調查匯報會,組織上決定他到北京住院治療,這期間,水電部開會研究淮河大水後治理方案,他得悉後要兒子扶著到部里開會,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回醫院的第二天,他就不能講話,在病危昏迷中以微弱的聲音說:“加……高……兩米……”仍然想著復建板橋水庫的設計方案,想著根治淮河大業。他在治淮工作中,大部分時間住基層,生活儉樸,住房簡陋,外出常擠公共汽車。他嚴格要求子女,關心同志,體恤災民。1975年10月22日在北京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