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在三線(王春才創作報告文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彭德懷在三線》是198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春才。

基本信息,創作背景,創作紀實,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彭德懷在三線
《彭德懷在三線》作者王春才同志,長期在三線建設領導機關工作,懷著對彭德懷同志的深深敬意,利用業餘時間寫成了該書,並於1991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彭老總在三線的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裡,歷經了他全部戰鬥歷程中最具特殊意義、最痛苦、最悲壯的一段,無不顯露出他的壯志豪氣和高尚品質。

創作背景

長期在三線建設領導機關工作的王春才同志,懷著對彭德懷同志的深深敬意,利用業餘時間寫成了《彭德懷在三線》一書。這本書史料翔實準確,文筆清新生動,在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前夕,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對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德,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促進改革開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無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值得慶賀的。
彭德懷在三線
彭德懷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鐵骨錚錚,剛正不阿,堅持真理,一身正氣,寓偉大於平凡;他無私無畏,具有徹底的革命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事業;他的全部歷史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鬱,是一部英雄的史詩,也是一部閃現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的教科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有關彭德懷同志的專著、論文發表了很多,但他在三線的一年零一個月時間(1965年11月30日至1966年12月23日)的情況,見諸文字的甚少。而這段時間正是他全部戰鬥歷程中具有最特殊意義、最苦痛、最悲壯的一段,因而最能透視他的壯志豪情和高尚品質。
作者歷經數年艱辛,將《彭德懷在三線》展現在讀者面前,填補了這一時期的空白,使我們得窺彭總歷史全貌。 在我國的歷史上,由於為民請命、上疏言事而被罷官去職者不乏其人。但像彭德懷同志那樣,能始終以坦蕩的胸懷對待政治上所受的挫折,始終保持直率、開朗的胸襟,並始終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者卻為數不多。

創作紀實

王春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在多次學術會議上,人們都談到該怎樣看待毛澤東找彭德懷談話,派他去成都,擔任西南三線建委第三副主任,緊接著又批判《海瑞罷官》,將彭徹底打倒這一段歷史。我認為,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彭德懷去了三線後的所為、所想——事實上,這是一段歷史空白,黨史學界完全不清楚。
1986年春,時任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副局長(後任規劃二局局長、國家計委三線辦主任)的家兄王春才及原在三線工作、時任國家體改委辦公廳副主任的李爾華一起來我家聊天。王春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國防工辦任基建規劃處長,多次與彭德懷一起開會,還一起看過電影,他與李爾華,都了解彭德懷在三線的不少情況。
交談中,我當即建議王春才,把彭德懷在三線的情況寫出來,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寫,不清楚的,採訪知情人。鑒於一些知情人年事已高,要抓緊,這也是搶救史料,最後寫一本彭德懷在三線的書。王春才認為我這個主意很好,李爾華也表示支持。於是他回去就開始寫了。
王春才先後採訪了彭德懷當年的秘書綦魁英、警衛參謀景希珍、司機趙鳳池、炊事員劉雲、理髮員賈月泉、醫生李佩宜;又採訪了西南三線建委第一副主任程子華、第四副主任錢敏、秘書長楊沛、冶金局局長陳鳳梧(當年曾陪同彭德懷視察成昆鐵路攀枝花)及機械軍工局、綜合局、煤炭局有關負責同志;並採訪了第五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朱光、西南局國防工辦主任蔣崇璟、冶金部副部長李非平(曾任渡口市委副書記,陪同彭德懷視察攀枝花)、西南兵工局局長李敏、宜賓地委書記沈學禮、成都東郊火葬場辛自權;彭德懷夫人浦安修、侄女彭梅魁、中央軍委《彭德懷傳記》編寫組組長王焰等數十位知情人,他們為王春才提供了彭德懷在三線的豐富、可靠的資料。
王春才於1986年10月動筆寫《彭德懷在三線》。
這年冬天,他來京,將已寫了十幾萬字的書稿交給我,請我審改。我修改後,推薦給華夏出版社出版,該社確定由劉衛平擔任責編。劉衛平定稿後,轉呈中央軍委《彭德懷傳》編寫組審稿,該組主任王焰與顧問浦安修親自審稿,浦安修還為該書題詞“人間毀譽淡然對之,身處逆境忠貞不矢。”
為了在紀念彭德懷九十誕辰(1988年10月24日)時此書能夠出版,經有關部門協調,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及時出版了此書。二個月後,一萬多冊即銷完,又加印三萬冊,該書頗受讀者的歡迎。其後,王春才又補充了六萬多字內容,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該書第四次印刷,書名改為《元帥的最後歲月——彭德懷在三線》。
在1998年彭德懷百年誕辰時,王春才再次為該書補充內容,薄一波為該書寫了書名,隨即出版。可見,關於彭德懷在三線的史料,最早由王春才著的《彭德懷在三線》一書作了披露。

作者簡介

王春才,江蘇建湖縣人,1935年生於蘇州。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畢業於揚州工專建築專業,同年入川投身大西南建設。
1965年起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國防工辦、四川省國防科工辦從事三線建設規劃實施協調工作,先後擔任科長、處長。1983年調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任規劃二局局長,1994年任國家計委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
本是高級工程師,卻與文學有緣。1957年開始業餘習作,時斷時續地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其中《元帥的最後歲月一彭德懷在三線》一書曾獲四川省優秀圖書獎、四川省優秀報告文學作品獎;經北影廠改編攝製的《彭德懷在三線》電影,獲文化部“華表獎”提名、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主編有《中國大三線報告文學叢書》(獲四川省優秀圖書獎)、《中國大三線》、《三線建設鑄豐碑》、《航程》等書。
2000年以後出版了《蒼涼巴山蜀水情》(四川人民出版社)、《日出長江》(中國文史出版社)、《九九艷陽天》(中國文史出版社)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