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龍(文昌彩龍)

彩龍(文昌彩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昌彩龍,起源於元朝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民間舞蹈中龍舞的一種,在當地稱之為布龍,以舞蹈見長,適宜廣場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龍
  • 流傳地區:淳安文昌鎮
  • 起源:元朝末年
  • 類型:民間舞蹈龍舞
故事傳說,表演特色,傳承發展,

故事傳說

傳說南宋時期,有一年盧家村突發洪水,水漫村莊,殃及村民,此時,盧氏祖先託夢給族長,告訴他村後龍山有雙龍轉世。於是村民紛紛到村後龍山洞,用箬葉作筧,引龍出山,此時,只見一雙竹筷順水流出,徑直往村中流去,流到小河便見有兩段木頭直衝西河村,旋即成了兩條遊動的金、銀雙色彩龍,雙龍擺尾,回首相望,漩渦成潭,此處,便是今天的文昌鎮潭頭村。據當地藝人說,雙龍轉世後,盧家一帶年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後人為了祭祠雙龍,每年八月十五,都要扎制金、銀雙龍,走村串戶,一路邊行邊舞,鑼鼓聲、嗩吶聲、鞭炮聲、歡笑聲紛紜交作,舞龍亦步亦趨,遊行人群迤邐里許,邊行邊舞,很是壯觀。

表演特色

文昌彩龍屬於廣場舞蹈,適宜於廣場、街道演出。演出時,隨著音樂鼓點,通過擺陣、走囤、交叉組成各種畫面。古時,彩龍用竹篾、木架製成龍頭和一節節龍身(俗稱龍骨),外表蒙以彩布,內燃紅燭,舞起來動作靈活多變,夜晚舞動時,燈火相連,龍如身首聯貫一般,煞是壯觀。文昌彩龍其特點:一是動作套路變化豐富;二是舞龍過程中舞龍人也有精彩的舞蹈技巧;三是速度快,二十多個動作能在十幾分鐘內一氣呵成。基本陣式有:雙龍戲珠、單龍盤、雙龍盤、穿水、雙龍翻身等,文昌彩龍共有九節,龍身全長約25米,表演時,一人舉一節,把它串連成一條長龍。
文昌彩龍多用於民俗節日,是舞蹈與燈彩相結合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表演人員多為當地村民,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元霄節前後活動最為熱鬧。解放前,彩龍隊遍及各村,逢年過節,為祭祀祖先,祈求太平,每年都要舉辦大型燈會,燈會期間有龍燈會、鑾駕會、大樂會、抬鑼會、百盤會等,這些會有序地交集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狂歡圖。

傳承發展

文昌舞彩龍習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文革”期間一度中斷,改革開放以後,恢復了文昌彩龍隊。近年來,民眾文化工作者會同民間藝人對文昌彩龍作了進一步改進,對彩龍進行了精心包裝,花巨資到杭州鳳凰燈具廠度身定製,並採用現代工藝精美包裝,為提高舞龍技藝,專程赴杭州西湖區龍塢鎮考察取經,如今的文昌彩龍包裝更加精緻,技藝日臻完美。文昌彩龍連續兩屆參加淳安縣秀水節民間藝術展示,在2003年第二屆中國杭州千島湖秀水街文化踩街中榮獲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