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船製作技藝

彩船製作技藝是一項省級傳統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彩船製作技藝
  • 主題詞:彩船,製作技藝,傳統技藝,民間藝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彩船又稱“紗船”,由薄紗等材料製作而成,因其製作中注重豐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隻是一種通稱,具體稱謂時,以船頭、船尾飾以龍圖案者,稱“龍船”,以鳳圖案者稱“鳳船”。當地民眾通常以船的動物圖案或船的造型具體稱謂,如魚船、虎頭船、官船、花轎船、鼓閣船、亭閣船等。彩船皆不能下水,故又通稱“旱船”。確切地說,彩船屬於船模,是民間傳統大型工藝品。

歷史淵源

紗船起始年代無以確知,據當地93歲朱姓老太太回憶“喇嘟嘟、喇嘟嘟,紗船還在中塘路”這句民謠推測,彩船歷史至少出自清雍正年間,楊公打皇塘前後距今應有200餘年。

基本內容

舊時鹹祥每年要舉行三次盛大的廟會,屆時廟腳下八堡都要製作吉祥物——紗船前去參加。紗船雖稱船,卻無底,一人在裡面隨著行進的船邊行走邊打鼓。紗船由前後四人相抬,在民間器樂的伴奏中緩緩行進。因為要人力扛抬,為減輕重量,所以採用質地較輕的杉木、竹子、紗布、顏料、彩絲、彩帶等材料製成,其缺點是容易損壞、褪色,不易保存,使供僅一次性。

瀕危狀況

建國初,每遇重大節慶,紗船行會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紗船重顯風彩,並推陳出新,並改進了製作材料與工藝,更易保存與陳列。隨著傳統廟會的減少和製作紗船的民間老人的相繼過世,年輕一代對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已不太有興趣,紗船藝術的傳承,也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同時,由於製作紗船多屬自娛、自樂今人若無特別原因,多不再自願製作這種耗時、耗大,又不易保存的民間工藝品,彩船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再次趨於瀕危狀態。

保護措施

近些年在上級文化部門和當地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下,經過鹹祥鎮文化站努力,成立了鎮民間藝術研究會和鹹祥鎮民間創作基地,並在整理和搶救一系列傳統紗船藝術資料基礎上,又新創作了二隻龍鳳精品彩船,並多次在省、市、區的各種慶典活動中屢獲好評、獲獎,鹹祥鎮也因此獲得了省文化廳授予的“東海文化明珠鎮”和浙江省民間藝術(彩船)之鄉稱號。全國文聯副主席、文化名人馮驥才先生也曾來視察,並揮毫題詞“鹹祥鎮民間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