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代漆器

彝族古代漆器

彝族古代漆器是指彝族古時的用具,分為皮製漆器和木製漆器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古代漆器
  •  原出處:四川彝學研究
  • 種類:皮製漆器和木製漆器
  • 色彩:黑、紅、黃三色
淺談彝族古代漆器工藝
■ 何維明  原出處:四川彝學研究
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文化的民族。在燦爛的文化藝術中,漆器工藝是一枝奇葩。
漆器工藝從古至今都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與彝族人民有著不解之緣。漆器的精湛工藝及作者絕妙的構思,躍然於漆器上,流傳千古。在此,我僅就古代彝族漆器工藝談點兒淺顯的看法,供研究者參考。
一、漆器的生產和運用
彝文文獻《克哲》中有這樣一段對發明者的述說,即:"彈毛擀氈阿約阿先來發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來發明;金銀飾器俄木阿火來發明;馬鞍轡件支格阿龍來發明;鐵器金屬格莫阿爾來發明;兵法征戰滋咪阿基來發明;剪裁縫補金覺烏基來發明;紡線織布普莫尼衣來發明;改土造田普火惹所來發明;造房建屋布盧惹赤來發明;蒸酒釀酒合羅尼渣來發明;狩獵捕獸吉尼多子來發明。"在民間流傳千古的神話中,就有歌頌彝族器漆的祖先--阿火且且。有一天阿火且且上山採伐木料。為砍掉阻在去路上的雜樹時,偶然發現一棵被砍倒的樹上流出一些白汁,並滴在了阿火且且的衣褲上,粘得很牢,時間長了就變黑髮亮,怎么洗也洗不掉。他琢磨如果漆在木器上,不就很美觀了嗎?試著這樣去做木器,塗上漆後就不再破裂和變型了,反覆漆上幾次光澤便顯現出來了,甚至更加美觀,於是阿火且且就成了古代彝族漆器的發明者之一。
文獻《瑪牧特衣》在歌頌古代武士戰裝時曾這樣寫道:"出征之幸福,盔帽鎧甲美,彩漆作裝飾,則能鼓士氣。治敵不留患,前程美如錦,神靈如山高,射擊似有神"。文獻《勒俄特衣》、《媽媽的女兒》和許多史書,經書中還有很多歌頌漆器工藝之類的文字記載,這裡不再贅述。由此看來彝族漆器工藝的歷史無疑是悠久的。為了讚頌漆器鼻祖,彝族人民在神話中總把阿火且且與開天闢地的格莫阿爾、支格阿龍、普莫尼衣等諸神相提並論,這就可知漆器在彝族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及漫長的歷史。至於它所產生的確切年代還有待於人們進一步考究。
二、古代彝族漆器的種類
古代彝族漆器從材料的性質可分為皮製漆器和木製漆器兩大類。以使用範圍可分為餐具漆器,即圓盤餐桌、木盔、木盤、高腳木盔、木碗、木勺、皮碗等;酒具漆器分高腳酒杯、皮酒懷、鷹爪杯、牛角杯、豬蹄懷;酒壺漆器分寶塔形酒壺、鴿形酒壺、太陽形酒壺等;武器裝備漆器分鎧甲、盔帽、寶劍及背帶、箭盒、護腕(包括馬鞍轡件)還有珠寶飾器盒和針線盒漆器等。
三、古代彝族漆器造型別具一格
古代各類漆器的造型都各具特點,各具風格。最為絕妙而富有科學性的是彝族酒壺。它的製作獨特精美,把彝族人民的智慧、審美能力融於酒壺上,取名為"薩爾博"。形狀有扁有圓,都是封頂的,從表面看來,似乎天衣無縫,連摻酒處也不易發現。該壺造型變化多樣,酒從壺底摻入,摻滿後不加塞也不封口,從壺的腰部斜插一根細竹管直通壺內底端,另一端外露十厘米左右的竹管作吮吸之用,底部中心所留摻酒小孔,摻滿酒再倒討來方可使用,其底部的小孔滴酒不漏。這種造型的主要用意是減少和控制酒氣的散發,使酒長時間保持原味。小小酒壺造型之絕妙,舉世罕見。
其實,"薩爾博"的這種特殊功能的造型,現在看來也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只要學過物理的人,稍加思索就知道這是巧妙的運用了大氣壓強的原理。當我們將酒緩緩倒入"薩爾博"時,壺內的空氣逐漸排出來,倒滿酒時,壺內幾乎無空氣存在(吸管伸入壺底,不會將空氣漏入壺中)。這樣一來,外面的大氣壓就派上用場了,將"薩爾博"正置,本來壺內的酒由於重力的作用,壺底小孔處大氣壓和酒所受重力形成了一對平衡力,壺中的酒就乖乖地被空氣封住了。但若是用力使酒壺觸動或上下搖動時自然也會使壺內少量的酒被抖出,因此,後來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又從摻酒小孔處增加了一根細竹管至壺內頂端,酒則順著此管而上,從壺內頂端流出,回到壺底,這竹管就起到了你所看不見而又不封口的巧妙的保險作用。其內部則形成了兩根竹管斜相交的特殊結構。整個酒壺的結構,除了兩根竹管外,是由上下木胎口留有公母榫的木胎相扣而成。再用膏灰將縫隙刮平後漆成,從外觀絲毫看不出兩木胎相合的痕跡。
人類知道大氣壓的歷史並沒有多久,而彝族先民能憑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大氣壓的原理制出如此神奇的酒具不得不令人欽佩。外觀上根據其造型的特點,再漆上相應的彩漆圖案,使其更加豐富多彩,美不勝收。怪不得外國朋友來涼山觀光時,對小小的"薩爾博"愛不釋手,爭相採購。其次是木器餐具中,木盔和高腳木盔具有它突出的特點及功能。"木盔"主要用於盛湯,形狀為圓形,其特點為緊口鼓腹坦圓如盤。高腳木盔主要用於盛飯,形狀為喇叭形,其用意是,緊口者裡面的湯不易盪出來;敞口者則可在寬大的口面上利用其空間繼續往上堆放食物。所以兩者的造型既實用又美觀,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
四、彝族漆器材料的砍伐季節及材質的選擇
漆器對材料的考究和選擇是十分重要的。木質的粗細軟硬不同,形成材料的肌理不同,漆出的質量,效果也千差萬別。有的木質漆出來後總是出現斑點或漆不勻淨,甚至沒有光澤。如果用杜鵑樹、黃樹、白楊樹、核桃樹和樺樹作漆器材料就無此種現象,而且效果好。杜鵑樹(彝語索瑪)和樺樹用作漆器材料較為普遍。這兩種樹都生長在寒冷的高山地帶,材質細膩,不泡又不硬,並帶一種清香味兒,漆出來的器物光澤度好。尤其是索瑪樹木質細膩,纖絲縱橫交錯,做器具不易開裂,因此索瑪樹為最佳的漆器原料。而堅硬的木料,如朱木、榿木、青桐等,上漆時不易進漆,即使漆出來也經受不住燙和曬,一遇燙曬,漆就會自然脫落,甚至破裂。
除選擇的考究外,漆器師們還研究了漆後易出現破裂現象以及預防措施。即在製作漆器前將原材料進行熱處理,有的將木材放在鍋里煮幾個小時;有的把材料放進堆得較高的羊糞堆里漚上一段時間,其目的就是控制破裂的現象發生。砍伐季節,每年的11月或開春之前為最佳期。由於這個季節處於乾枯季節,樹木身上的汁液都被乾燥的土壤吸收,砍下來的材料幾乎半乾狀態,便於使用。
五、車工技術與彩繪筆的製作
車工、漆器、彩繪過去一般都出自於一人之手。在彝族民間從古至今,製造木胎的車床都是靠腳踩手拉的土機器。這種原始簡單的土機器,主要是由反方向纏繞在轉軸兩頭的兩根皮條上來帶動轉軸,而將轉軸又從中分作兩節並緊緊地裝卡在木胎兩端,然後平穩的罩於車床架上用腳踩動已安好的腳踏板,使木胎隨轉軸來回地旋轉。師傅則用各種功能的車刀對其木胎隨心所欲地進行車削造型。
製作木胎的操作程式為:首先設計好造型圖紙,然後第一道工序是照圖砍削出毛坯;第二道是在車床上按圖紙尺寸進行細心車削;(過去則憑匠人所掌握的技術來操作。)第三是將車出的木胎用刀刮或砂布、磨石等工具進行打磨至光;第四道則用膏灰拌上牛膠來刮灰,填平補缺;第五道才開始上漆。要漆出光澤就必須漆三道,而且第一次乾後才能漆第二道,第三道也如此,第六道工序是圖案彩繪,最後把已完工的成品放到無光的地洞裡陰乾,以免被吹曬或灰塵的污染,達不到好的效果。
繪彩用的筆必須用山羊毛,以山羊的鬍子為最佳,還須嚴格選擇。根據圖案線條的粗細來製作繪筆。最細的筆,只用三根毛製成,粗者則三根以上到八十根左右。具有較好的彈性,並經久耐用。
六、古代彝族彩漆的製作與圖案的運用
古代彝族用自己製作的土彩漆和豐富生動的圖案,將許多木製和皮製日用品裝飾得更加精緻、美觀、耐用。漆器工藝本身就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工藝美術,彝族先民在遠古時代就已重視漆樹的栽培和漆器的生產。
古代彩漆的傳統製作方法,即用適當的生漆和硃砂、石黃、石紅、銀珠等珍貴的礦物顏料配製而成。漆器工藝是彝族審美與實用相結合的典範,其工藝有著特有的裝飾風格,典雅、質樸、卻不呆板生硬。圖案線條以動靜相間,靈活與氣質融於一體,形成一種圖案美。圖案在先有雲彩、樹木、日月、星辰,後來發展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雞冠、牛眼、瓜果等,與其幾何線條協調、生動,造成一種剪影效果,有著濃厚的民族特點及生活氣息。
七、古代彝族漆器樸素的色彩觀
彝族彩色漆器從古到今仍不超過三色,即黑、紅、黃三色,其它裝飾用色同樣以這三色居多。彝族為什麼總喜歡黑、紅、黃三色呢?原來三種色彩對人類的生存有著息息相關的象徵意義。根據彝族的習俗,"黑"象徵黑土,莊重、肅穆、沉靜、高貴、威嚴、沉默;"紅"象徵火,給人以堅定、熾熱,使人充滿活力、幸福、快樂感;"黃"象徵陽光,萬物生存之源,人類生活之本,給人以光明和幸福之感。在彝族繪畫,工藝美術方面形成了以黑為主,與紅、黃二色相配合的彩繪藝術風格。以黑、紅、黃為主的色調,尤以餐具、酒具和馬鞍,鎧甲上的繪色最為典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色彩觀與色彩藝術是各具特徵的,是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
八、當代彝族漆器的發展前景
我們還應通過技術和漆器品種的革新來逐步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現在才發展起來的部分彝族餐具廠,在原來彝族傳統漆器工藝及設備上都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生產出了一批又一批質量好,工藝性強的各類木製漆器品。尤其是餐具及酒器類,-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生產出了不少製作考究,紋飾華美的產品。漆器的彩繪技術精益求精,各種圖案構成嚴格對稱,線條勻稱,紋樣整齊均衡而又非常生動的畫面,彩繪精工細膩,絢麗奪目,顯得更加精美絕倫。其產品占有涼山商品市場一定的位置,很受人們喜愛,已成為經久不衰的暢銷商品遠銷海外,即日本、法國、香港、美國、挪威、德國等。但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還沅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漆器工藝和產品的種類只局限於本民族的審美和實用範圍,而沒有將外民族的審美和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借鑑引進使用。
筆者認為就彝族的漆器工藝一項,現雖得到了一些技術上的改善和提高,但漆器的材質肌理和造型、色彩、裝飾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應在保持本民族風格特徵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和突破性發展,將原來單調的"三色"藝術增到五至六色,在造型上,將原來鴿形、太陽形和寶塔形的酒壺增至其它瓜果形和飛禽走獸形;圖案上,將原來單一的幾何線條形增至花卉,動物、山水、樹木等花紋;並用現代的噴漆法進行制板套印。如彝族過去不習慣用的桌、椅、板登,現在已幾乎普及,若能在形式上稍加改變,再漆上本民族的彩繪圖案,其特色也就出來了。甚至還可對產品進行組合,配套包裝成盒,這樣既革新了產品又增加了經濟效益。因此今後我們應當更多的借鑑其它民族的工藝技術來發展和豐富我們的漆器工藝,使彝族古典、質樸的漆器工藝在現代快節奏旋律的影響下與高超的工藝技術相結合,逐步跨入我國當代漆器工藝技術先進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