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實驗

彗星實驗

彗星實驗又稱單細胞凝膠電泳實驗,是由Ostling等於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種通過檢測DNA鏈損傷來判別遺傳毒性的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彗星實驗
  • 外文名:Comet assay
  • 又稱:單細胞凝膠電泳實驗
  • 提出時間:1984年
  • 提出者:Ostling等
它能有效地檢測並定量分析細胞中DNA單,雙鏈缺口損傷的程度。當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DNA損傷因子誘發細胞DNA鏈斷裂時,其超螺旋結構受到破壞,在細胞裂解液作用下,細胞膜、核膜等膜結構受到破壞,細胞內的蛋白質、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擴散到電解液中,而核DNA由於分子量太大不能進入凝膠而留在原位。在中性條件下,DNA片段可進入凝膠發生遷移,而在鹼性電解質的作用下,DNA發生解螺旋,損傷的DNA斷鏈及片段被釋放出來。由於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鹼變性為單鏈,所以在電泳過程中帶負電荷的DNA會離開核DNA 向正極遷移形成“彗星”狀圖像,而未受損傷的DNA部分保持球形。DNA受損越嚴重,產生的斷鏈和斷片越多,長度也越大,在相同的電泳條件下遷移的DNA量就愈多,遷移的距離就愈長。通過測定DNA遷移部分的光密度或遷移長度就可以測定單個細胞DNA損傷程度,從而確定受試物的作用劑量與DNA損傷效應的關係。該法檢測低濃度遺傳毒物具有高靈敏性,研究的細胞不需處於有絲分裂期。同時,這種技術只需要少量細胞。
彗星實驗專用載玻片彗星實驗專用載玻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