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腰牆

彎腰牆

彎腰牆位於安徽省黟縣陶淵明故居·守拙園景區,牆體上鑲嵌著大大小小134塊石刻門額,門額的年代從最早清朝初期,最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都有。這些門額是守拙園景區董事長鬍中權用了3年多時間陸續從江西、浙江、安徽收集過來的,門額的鑲嵌布局看似毫無規律,卻又錯落相間,凹凸有致,極富立體感。門額上的字都是書法家們寫的,基本涵蓋了楷、行、草、隸、篆等所有字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化牆
  • 外文名稱:Wen hua qiang
  • 地理位置:黟縣陶村守拙園景區
  • 著名景點:黃士陵書法碑刻《嵩岳遐齡》
    教育後人碑刻《不/也留餘地》
在黟縣碧陽鎮陶村,有個守拙園,名字源於晉陶淵明的“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詩句”。
陶村名字的由來和陶淵明有莫大關係,據陶氏家譜記載,陶淵明的第五代遷居至此,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莊,經過繁衍發展,周邊的居民逐漸融合,形成了如今的陶村。早在新世紀初,陶村的老書記就多次和黃山市守拙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鬍中權商議,希望他能在此展現陶氏文化,讓更多的人知道陶村。
鄉村木匠出身的胡中權如今是一名專業的布景師。從小聽著陶氏家族故事長大的他,把老書記的話放在了心裡,經過十餘年的思考醞釀,2013年4月1日,守拙園項目正式實施。胡中權投資4000多萬元,將民間散落的徽派建築蒐集起來,實現異地搬遷集中保護。這些被修復的房子又以嶄新的姿態在守拙園內重現。
守拙園依託對陶淵明文化研究、展示及衍生產業打造,在陶氏後裔居住地建設陶淵明文化展示區、陶淵明故居生活展示區、桃源文化研究中心和管理區等四大功能區,打造集陶文化研究、休閒養生、非遺展示、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新業態。
就在這個讓人驚嘆的守拙園裡,有一面“彎腰牆”,牆體上鑲嵌著大大小小100多塊石刻門額,門額的年代從清初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都有。這些門額是胡中權花了3年多時間陸續從各地收集來的。門額的鑲嵌布局看似毫無規律,卻又錯落相間,凹凸有致,極富立體感。這面牆於去年11月完成,胡中權還沒有想好名字,就已經被不少遊客稱作“彎腰牆”。
“主要是因為這些門額上的字,基本涵蓋了楷、行、草、隸、篆等所有字型。到目前為止,前來參觀的遊客里,還沒有一個敢拍著胸脯說他認識這裡所有的字。”胡中權笑著說,一些遊客還在門額前辯論、探討,甚至有遊客為了一個字,回家翻書、查字典,深入研究。“你看,靠左手邊的那個隸書,就經常有人來辨識到底寫的什麼字。”胡中權指著牆面左邊的一塊門額說,有些自詡的人不信,要來一看究竟,然而在這面牆前站了許久,終於不得不承認,確實認不齊全所有的文字,才彎腰低頭羞愧而回,“彎腰牆”就是這樣被叫起來的。
“我相信每塊門額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胡中權說,以往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資格書寫門額,所以這100多塊門額,就是100多個書法家的親筆記錄。可有更多的人說,胡中權收集每一塊門額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胡中權說,其中有一塊“環湖閣”的門額甚得自己喜愛,硬是跑了3次才得到。“有次去千島湖見到殘垣斷壁上的石刻門額,就被吸引了。但主人不在家,後來又跑了一次還是撲了個空,第三次才找到人買了下來。”
一塊兩塊,到百來塊,門額越蒐集越多,如何擺放成了個問題,胡中權最後想出辦法,將所有的門額全部鑲嵌到牆面上,也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古樸而厚重的文化。“喜歡文字的人總能在這面牆前站半天,不少文人還常為某個字起爭議,但是在這爭議間就形成了對文字的興趣和思考,享受樂趣,又有所收穫,也許這面牆還能喚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胡中權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