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峽

彈琴峽

位於八達嶺南,三堡村北,五貴(鬼)頭山間。峽谷中有溫榆河由北入峽,經過兩個曲折後向南流出,此段即是彈琴峽。為關溝七十二景之一,峽西壁上,仍留有“五貴頭彈琴峽”六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彈琴峽
  • 位於:八達嶺南
  • 坐落:三堡村北
  • 峽谷中有溫榆河
由來,彈琴峽景觀,五桂頭的傳說,五郞像,詩文,

由來

元、明、清三代居庸關溝是隆鎮衛、隆慶衛、延慶衛衛治所在。達官貴人,商賈行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當地人以開店、放腳、小本經營、採石為業。清宣統元年(1909)京張鐵路通車後,行**減,店堂一空,地少田薄,生計維艱。隨著旅遊人士逐年增多,為適應招攬遊人的需要,有好事者編湊出“關溝七十二景”,彈琴峽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
沿著三堡村的小路往北走,古道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兩山越來越壁立,形成一個峽谷。村中老人介紹,過去這條道很窄,只能容行人和騎馬的人通過。抗日戰爭時期被加寬,才可以通過較大車輛。這就是傳說中的關溝古道了。往前行不到1公里就是著名的彈琴峽和五桂頭,是關溝著名景點。彈琴峽指的是五桂頭山東側一條花崗岩峽谷,溫榆河從北流入,河水在谷底亂石中流淌,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加上峽谷的回音,遠聽猶如彈琴聲。彈琴峽崖壁上鐫刻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春月,江南河道總督麟慶宦遊關溝,題“彈琴峽”三個大字。
關於彈琴峽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早先居住在彈琴峽附近的黎民都是從山西大槐樹底下那兒遷來的。當初移民時,有一家夫妻沒能同時遷出,只丈夫一人先來到這裡落戶謀生。因他彈得一手好琴,就用琴聲表達對愛妻的深情思念。沒想到因逃避官府追趕的妻子雖誤了與丈夫同行,卻能在千里之外聽到熟悉的琴聲。於是妻子便費盡了千辛萬苦,尋聲而來,回到了丈夫的身邊。夫妻倆在過上了團圓美滿的生活之後,丈夫仍不忘日日彈琴祝賀。他的琴藝和作法感動了天上神仙,到他死了以後,神仙們就把他居住過的峽谷命名為“彈琴峽”。並讓這裡的高山流水學他彈琴的聲音。
五貴頭 彈琴峽刻字五貴頭 彈琴峽刻字

彈琴峽景觀

從彈琴峽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只見崖壁陡峭,向東不遠,石崖題刻有 “彈琴峽、五貴頭”六個大字,這裡原是關溝著名景觀:“彈琴峽”。  古時,這兒峰迴路轉,山清水秀。兩山相峙,石壁相對,清溪中流。溪 水從緩坡瀉下,淌流在石罅之間,淙淙有聲,兩岸的石壁為之共鳴,悠揚婉 轉,如彈琴聲清脆悅耳,故名“彈琴峽”,元朝詩人陳孚到此,曾寫詩“月作金 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清代詩人 魏源描寫這一勝景是:“無復戰場悲,但尋響琴峽。修京張鐵路時,曾將東北面小山和峽谷削為平地,修八達嶺公路,開山鑿洞的泥沙石塊,填平了溝谷。如今石壁題字依存,溪水旋盪於峽谷的優美 聲音再也沒有了。

五桂頭的傳說

五桂頭山本名五龜山,又名五鬼頭,在三堡村北,因山勢如五龜相聚而得名。傳說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曾藉助擅使火器的霍氏五兄弟的威力打敗了北元殘部。燕王做了皇帝之後,又擔心霍氏五兄弟造反,就把五兄弟以蒙古細作的罪名殺害了,並把五顆人頭懸掛在附近道旁示眾,人們遂稱此地為五鬼頭。後為安撫人心,皇帝又封霍氏五兄弟為五顯財神,並在關溝建了一座“五鬼頭財神廟”。後來,人們覺得“鬼”字不好聽,便改成了“貴”字,修京張鐵路時改為“五桂頭”。五桂頭山在關溝古道上的位置顯著,摩崖和題刻遺存十分豐富。
五貴頭山洞五貴頭山洞
在“五桂頭山洞”右側的岩壁上,保留有多處摩崖石刻。左側面積最大的一處為“重修魁星閣碑記”,主要記述了清末武狀元黃大元考中狀元後,出資修復魁星閣的經過。落款為“大清同治三年歲次甲午□□”,字跡模糊不清。旁邊還有“彈琴峽、五桂頭”六個字的石刻,字高、寬各約0.5米。旁邊有“邑人王福照書”的落款。轉過摩崖刻字北側不遠,距地面大約5、6米高的岩壁上有一處建築遺址,這就是黃大元重修過的魁星閣和關帝廟遺址了。

五郞像

在五桂頭山南側高速公路彈琴峽隧道東外壁巨石上有一處“五郎像”摩崖造像。從形象上看,“五郞像”應為釋迦牟尼坐像,依岩壁而鑿,隨像身,高浮雕,像高約6米,寬約4米。頭頂部有球形髻,雙耳垂肩,眉目清晰,表情莊重,眉心有痣,領下垂至腹,寬衣博帶式外衣,內著裙,裙帶有小結,外衣上部有披肩,陰線勾勒衣褶,坦胸,臉部肩部飽滿,雙手交於腹前結定印,雙腿結跏趺,下有蓮座,痕跡依稀可辨。座下有安放供桌的溝槽,像周圍留有雕鑿時搭加的窩眼。元代,蒙古人篤信佛教,在關溝四十里的山崖上鐫刻佛像及吉祥語,祈求平安。除“五郎像”外,在五桂頭山崖下部還裸露出4幅少數民族文字的摩崖,從文字的外形看,酷似藏文,正與元史的記載相符。
五郎像五郎像

詩文

元代詩人陳孚在《彈琴峽》一詩中描繪到“月作金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如今,隨著鐵路、公路的修通,人們再也聽不到泉水流出的“叮咚”琴聲了。而在彈琴峽北側的一處石窟中,一尊彌勒佛依然堅守在這“古琴”旁邊,在用心傾聽那已漸已遠去的琴音。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
極天關塞雲中。人隨雁落西風。喚取紅巾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作者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箇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於滿漢融合的時期,其貴族家庭之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他雖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這一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一富於意境的佳作,是其眾多的代表作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