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騰

張鶴騰,字元漢,號鳳逵,明代潁州(今安徽阜陽)人,是兵部尚書張鶴鳴之弟,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歷任戶部陝西司郎中和雲南副使,為人淳樸厚道,聲譽超過其兄。

基本介紹

  • 本名:張鶴騰
  • 字號:字元漢,號鳳逵
  • 所處時代:明晚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潁州(安徽阜陽)
  • 出生時間:1556年
  • 去世時間:1635年
  • 主要作品:傷暑全書
  • 職業:明朝官員
人物介紹,個人著作,

人物介紹

張鶴騰(1556-1635)字元漢,號鳳逵。明代潁州(今安徽阜陽)人,明末兵部尚書張鶴鳴之胞弟,明朝官員。張鶴騰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考中進士,授山東潞城縣令,旋調任榆次縣令。其時,潞城、榆次兩縣均發生饑荒,張鶴騰救濟災民,煮粥散發,投藥治療病者,施棺予死者,收棄嬰於縣衙兩廡。令老婦撫養,頗受當地民眾稱頌。天啟間升任刑部主事,又調任戶部廣西典事。他清查大倉銀庫,革除積弊,歲得萬金,全數上繳。因績被提升為郎中,督餉延綏。後張鶴騰以目疾告歸,寓居潁州。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農民軍破潁州,張鶴騰與其兄張鶴鳴、鶴鳴子大壯一起被殺。

個人著作

張鶴騰蒐集歷代名醫治療暑症的著述,先後經十餘年,於1623年撰成《傷暑全書》,約二萬多字,分上下兩卷。《傷暑全書》根據《素問》暑病的理論,較全面地敘述了各種暑症以及和傷暑有關的一些病證和主治方劑。內容豐富,切於實用,是一部治療暑症的最早專著,對於學習研究暑症有重大貢獻。本書後經清·葉霖增訂,易名《增訂傷暑全書》,內容有較多的補充,但書中有一些提法值得商討,還有個別與暑邪、暑病無關的病證或論述。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中國醫學大成》本及1917年紹興醫藥學報鉛印本。
張鶴騰為諸生時,萬曆戊子(1588年)夏天暑症盛行,庸醫以為內傷勞役,幾乎將人治死,惟獨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縣)醫生汪韞石說:“心煩面垢,是暑證”。投以益元散二劑而患者復甦。比此張就專心攻醫,著有《傷寒傷暑辨》,刊於暑月,兼施藥劑。丙午(1606年)在粵西主考,試院中官員和僕役多患暑病,呻吟聲相聞。醫生都以為寒。張則力排眾議,醫生們才如法用涼劑,而治癒患者。撫台楊公驚異而索取藥方,張寫數款,給他藥方。楊公為它付梓,署為:張司農《活人說》。1607年寓居京師,司太倉庫。一日吏部同鄉劉蒲亭病重求治。張趕到,見僚友環守著劉,已經準備後事。而劉則說胡話、扯衣服,不睡覺已七八日。御醫吳思泉偕同醫生數人治療,已煎附子理中湯,未服。張入診,關脈洪大,餘部都伏,開竹葉石膏湯。諸公都很驚詫,以為與吳方冰炭不相容。吳說:“陽症陰脈,故用附子。”張說:“兩關洪大,是是陽脈。其餘經為火所伏,非陰脈”。乃至厲志相爭。最後諸公聽從張的意見。服從一劑,黃昏時,說胡話、扯衣服症狀停止,入睡片時,他的脈洪者平,而伏者說。諸公相視說:“真的張仲景呀!”再用辛涼調理而患者痊癒。崇禎八年乙亥(公元1635年)正月十一日去世。
生前,張鶴騰著有《傷暑全書》二卷,成書於天啟三年(1623年)。他的自序中說:“寒暑均天地之厲氣。傷寒、傷暑二病均厲氣之能生殺人者。《素問》因寒因暑之說,昭昭為萬世的。顧傷寒書創自張長沙,詳於朱南陽,而反覆精析於陶節庵。其全書若眉列然,學者類能據籍按方而施治,故往往取效。若傷暑一證,醫書止勒小款中,世皆忽之,一遇是證,率目為傷寒,以發散等劑投之,間加衣被取汗,甚至灸之,以致傷生者,累累不悟,可不悲歟!”又說:“乃發願搜羅群書,著為全帙以濟世。俱閱歷未久,不中窾,其以五十以後,方就筆研。(1608年)”自計部以目恙請告,杜門靜攝,得畢志於性命黃老諸家,日夜無逸晷,暇輒焚香兀坐,間入圜內視,百日不他及。目愈後,至天啟壬戌(1622年)感天師教就筆研,挾古諸名家,參考編集而成帙。歷十八載,約二萬數千言,分為上下兩卷。議論皆常語,不敢鉤深,以便醫家覽解。方多遵古無他奇,宜證則靈。菽粟豈珍錯,而食其時,百骸理宜也,要在於燕越岐路處著力耳!平高貴,除妨忌,澄心察理,審證投咀,醫之上計乎!寧獨醫人一心耳!”(《傷暑全書·自序》)此書匯聚自《內經》以至宋元明諸家論著之精華。
凡一證的論治、一方的收采,都有所闡發,明病因;由春夏秋冬、暑溫寒涼,以至天時地氣,辨病症;由寒暑證狀各異,以至暑厥、暑風、暑瘵、絞腸痧、寒疫、時疫,審診斷;由脈理而及於五運六氣,設法治;由主方以及備用方,附以痢瘧類症,殿以名醫品匯,對於《傷暑全書》四字,名符其實。其後周楊俊加以援引,編著《溫熱暑疫全書》,也有得大貢獻。張鶴騰又著有《傷寒全書》二卷(見《天一閣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