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原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

張鴻(1909年~1968年),教授。江西新建人。抗戰期間,積極參加了交大的護校活動。解放後,張鴻於1955年回交通大學,擔任副教務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1968年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鴻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新建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簡介,生平,

簡介

張鴻(1909年~1968年),教授。江西新建人。幼讀鄉塾,後在本縣讀高小、國中、高中。193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1935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數學系留學。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開始,中國南北到處發出抗日救國的怒吼。張在日本的學業無法繼續,毅然於同年提前回國,立志為祖國效力。 他先在中學教書,後到武昌任武漢大學講師。武昌淪陷後又到重慶,任交通大學(渝校)副教授、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張隨交通大學東歸上海,繼續擔任數學系教授、系主任。在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他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教授會;上海解放前夕,他按照“應變小組”的部署,積極參加了交大的護校活動。

生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張調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任視導處、高教處的副處長,分管華東地區大中學校的教學、速成教育和生產實習。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並於同年9月當選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委員。大行政區撤銷後,張於1955年仍回交通大學,擔任副教務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交通大學貫徹國務院支援大西北建設的決定,由上海遷往西安。他以副教務長和基礎課教授的雙重身份,參加並主持了第一批西遷的一、二年級學生的教學領導工作,做了大量耐心、細緻的思想動員,保證了西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交大剛遷到西安的時候,高等數學教研室大多是新近畢業的年輕助教,登台講課的教師嚴重不足。張儘管行政工作繁忙,加上從華東教育部專事行政管理後,五年沒有上過講台,教學業務有所荒疏,但他還是勇敢地重拾教鞭,擔負一個大班的講課任務,雖備課辛勞,卻無怨無悔。於此同時,他又和其他老教師一起,下氣力培養青年教師。他的做法是:先通過在教研室內試講,挑選出培養的“新苗”;再讓這些“新苗”在教研室反覆試講,每講一次都組織老教師講評。有了提高后,讓這些“新苗”到教室給學生試講部分章節的大課,老教師隨堂聽講,再評,再議,繼續給以指導。這幾個階段過了關, 青年教師才獨立主講大課。這套既大膽放手又嚴格把關的方法,後來形成了西安交大培養師資隊伍的模式、規範和優良傳統。張因為有幾年中學教師的經歷,因而十分了解中學生與大學生學習方法上的差異,更清楚地知道中學數學已教過的內容如何與高等數學銜接。因此,他講課不但能找到準確的切入點,而且對每年入學新生所作的《如何適應大學學習》的報告,生動、具體、形象,深受學生歡迎。
從1957年到1959年,交通大學分設西安、上海兩地。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部分分別建校,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張仍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20世紀60年代初升任副校長。由於他在高等數學和數學教學方面的貢獻,1 962年被高等教育部選任為全國高等院校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五年,他主持修訂了數學課教學大綱,提出了改革數學課教學的一系列措施,對提高全國的高等數學課教學質量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主持下,委員會還研究制訂了教材規劃,組織專家評審各學校報評的教材,為中國出版多種風格和多種學時類型的《高等數學》教材,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曾擔任中共西安交大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又是以高級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分的九三學社的成員,自然就成了校黨委和九三校分社之間的“橋樑”。校黨委在作出重大決策前,往往想先聽聽高級知識分子的意見,他就“先走一步”,在九三分社內傳遞黨委的初案,請大家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把意見反映給黨委;在黨委正式作出決定後,他又立即向九三社員傳達,並和大家一起貫徹執行。這種做法後來逐步完善,成為中共西安交大委員會統戰工作的優良傳統。編著有《微積分》《微分方程》《初等數論》等。
1968年11月25日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