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兵

張雙兵

張雙兵是山西盂縣西潘鄉羊泉村人,退休前是一名農村國小教師。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盂縣一所學校任教的張雙兵開始調查山西籍日軍性暴力受害者情況,先後發現核實127名山西籍日軍性暴力受害者。30多年來,他自費收集採訪山西多地的“慰安婦”受害者資料,協助發起對日本政府的訴訟,多次出席國際“慰安婦”會議,並參與《二十二》《大寒》《揭秘日軍“慰安婦”制度暴行》等多部“慰安婦”題材電影的拍攝和採訪。一直以來,張雙兵積極呼籲籌建“慰安婦”紀念館,設立“慰安婦”塑像,他因此被稱為“中國 慰安婦 民間調查第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雙兵
  • 出生地:山西盂縣西潘鄉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被稱為“中國 慰安婦 民間調查第一人”
人物生平,個人軼事,

人物生平

1982年,在西潘鄉高莊村當國小教師的張雙兵,在一次學生家訪途中,看到一位老婦人在寒風中獨自一人在地里做農活。張雙兵正打算過去幫她一把,隨行的學生卻說,走吧,她是在炮樓里待過的女人!
這就是張雙兵遇到的第一位日軍侵華時期“慰安婦”制度的受害者。因為有一段“在炮樓里待過”的屈辱史,侯冬娥過得窮困而艱難。出於一種同情,從那以後張雙兵經常抽空到老人家幫忙,只要張雙兵一提到過去,老人就保持沉默。
1992年,國內學者呼籲尋找中國“慰安婦”倖存者,這讓張雙兵為之一震。他動員愛人一起做老人的工作,前後跑了十幾趟,老人終於在大哭一場之後開口了。很快,張雙兵將侯冬娥的悲慘經歷整理成七八千字的申訴材料,通過日本駐華大使館轉交日本政府。這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站出來講話的受害女性遞交給日本政府的一份控訴。
從這位老人開始,張雙兵在山西盂縣走訪調查一批“慰安婦”中的倖存者,幾十年間,犧牲了所有節假日,行程十多萬公里。1992年到2007年,先後帶著16位受害老人到日本打官司,實名訴訟日本政府,2007年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終審判決:敗訴。
截止到2018年1月1日,張雙兵走訪過的127位“慰安婦”受害者名字已經有126位被打上了方框。坐在台下的張雙兵,不禁潸然淚下。
映後見面會上,張雙兵雙眼噙淚,他說,自己這幾十年里,始終不渝做的一件事,是幫受害老人在生命的最後討回公道,讓她們走的時候能幹乾淨淨,能閉上雙眼。
張雙兵說:“抗戰勝利都70多年了,可我的抗戰還沒有結束。人走了,理還在,我要抗戰到底,直到勝利!”

個人軼事

1982年秋天,在高莊學校任教的張雙兵帶學生野外活動。那時,地里的穀子早已收割,一片孤零零的穀子地格外扎眼——一位老人彎著腰,拄著拐棍,在穀子秸稈的海洋里艱難地移動,割穀子時,她放倒拐棍,跪在地上顫巍巍地揮動鐮刀。
張雙兵看不下去,喚來身旁的學生一起幫忙。老人跪在張雙兵面前,頭貼著地,一個勁兒地念叨:“可遇上好人了,可遇上好人了……”
老人叫侯冬娥,年輕時長得很漂亮,人稱“蓋山西”,曾兩次被日本兵抓去做慰安婦。80年代初,老人苦苦支撐著殘破的家。她和丈夫李五白住在窯洞,炕上鋪著破爛不堪的席片,炕頭擺放兩卷很小的鋪蓋,一個木頭墩子(當作小凳子)和一個木頭紅柜子,是全部的家當。
張雙兵至今記得“蓋山西”那天的穿著,藍衣服,黑褲子,很多補丁,小腳,打著綁腿。那年她61歲,面相顯老,“但看得出曾經是漂亮的”。丈夫卻幾近禿頂,嚴重駝背,鼻子在戰爭年代染上梅毒,爛掉後形成了一個黑洞。半身不遂的他靠老伴養活。
那時,他對老人的經歷,由好奇變為憐憫。
第一次見面,對方顧慮很多,對那段恥辱經歷,絲毫不願透露。為了找到突破口,張雙兵陪她聊家長里短,從家庭生活到鄰里親戚,繞著彎子聊,回到正題上後,她苦笑了一下,“不說了,說出來讓人笑話。”
在農村,女人把名聲看得比天還大。張雙兵明白,那些被日本軍凌辱過的老人,已經在別人的指指戳戳中活了一輩子,“誰還願意和你談那些個事?”
他沒有放棄,一有空就去找老人聊天,接濟她的生活,同時開始搜尋有關的史料。
從此,他“中國 慰安婦 民間調查第一人”的生涯正式開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